福建水土保持實現“三大飛躍”:從火焰山到綠滿山、從水患河到幸福河、從花果山到聚寶盆
人民網福州7月12日電 (蘇海森)“水土保持率位居全國前列,森林覆蓋率連續44年保持全國第一,綠色已經成為福建一張最靚麗的名片。”近日,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辦的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福建省水利廳廳長葉敏如是分享福建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
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近年來,福建始終牢記“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殷切囑托,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水土保持取得決定性勝利。
本次國際論壇共設置17個主題論壇,其中水利主題論壇以“牢固樹立‘兩山’理念·共建人水和諧美麗中國”為主題,來自中國、巴基斯坦等國家政府部門代表和世界水土保持學會等國際組織約100名專家學者圍繞水土流失防治、綠色發展等議題開展技術交流。
福建系全國3個作典型發言的省份之一。論壇上,葉敏以“打造綠水青山 建設美麗福建”為主題,就福建水土流失治理的實踐和經驗作交流。
“福建水土保持實現了從‘火焰山’到‘綠滿山’、從‘水患河’到‘幸福河’、從‘花果山’到‘聚寶盆’的‘三大飛躍’,呈現出全國評估連年優秀、長汀經驗走向世界、科教體系全國首創、兩岸標准率先共通、示范創建領跑全國的‘五大亮點’。”談及成績,葉敏總結說道。
據悉,2012年以來,福建累計治理水土流失2900萬畝、坡耕地50多萬畝、崩崗3000多個,造林1700多萬畝,撫育森林2600多萬畝﹔累計治理河流8000多公裡,打造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1000多條﹔河湖水質良好穩定,主要流域Ⅰ—Ⅲ類水比例達98.7%,處於全國領先水平。木蘭溪流域治理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樣本,安溪山都小流域等6條生態清潔小流域榮獲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了文旅經濟,促進了產業發展,助推福建國內生產總值接連躍上3萬億、4萬億、5萬億三個台階。2022年,福建GDP達5.31萬億元,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全國前列。
此外,福建水土保持成效還體現為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科教園創建指標體系、科教園申報及評定管理流程﹔聯合台灣水土保持技術協會,探索推動兩岸水土保持標准共通﹔入選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單數量最多、類型最全等方面。
葉敏表示:“這些成績取得的背后是福建在長期水土流失治理實踐中,始終牢固樹立‘兩山’理念,拓展提升‘長汀經驗’,探索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水土保持經驗做法。”
據悉,近年來,福建探索形成了黨政主導、部門協作,統籌謀劃、多方運作,典型引領、示范帶動,分類施策、精深治理等一系列水土保持經驗做法。
其中,在黨政主導、部門協作方面,福建把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層治理列為深化改革工作重點,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作為黨政“一把手”目標責任考核內容。發改、水利、林業等部門密切配合,相繼開展造林綠化、安全生態水系、林下經濟等工程。
在統籌謀劃、多方運作方面,福建修訂出台《福建省水土保持條例》等配套法規和《關於支持扶貧開發和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加快發展七條措施》等扶持政策,基本形成與福建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相適應的水保法規政策體系。從2012年起每年追加3億元專項用於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
在典型引領、示范帶動方面,福建全力支持長汀全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長汀實現了從水土流失重災區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的歷史性跨越。堅持與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經驗模式。
在分類施策、精深治理方面,福建以縣為單元,按照水土流失輕重,突出水土流失重點縣治理,全省水土保持率低於90%的縣已由2011年的22個減至6個。持續探索創新崩崗、坡耕地和小流域治理模式,通過精准摸排,落實流失斑塊,區分不同流失強度、不同立地條件,水土流失治理逐步由“規模化”轉向“精深化”。
“當前,福建水土保持工作正處於轉型發展、爬坡過坎、提質增效、進軍全勝的關鍵時期。”葉敏表示,下一步,福建省水利廳將在壓縮水土流失斑存量的同時,更加注重遏制人為新增水土流失、更加注重林分結構改造、更加注重生態修復提升、更加注重改進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在推進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中展現福建作為、譜寫福建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