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社區、景區、園區全面低碳  廈門緣何獲評“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優良城市”

2023年07月20日16:4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顏值生態之城”……“海上花園城市”廈門,綠色發展已蔚然成風,成為城市新“標簽”。

近日,生態環境部在“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上發布了《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進展評估報告》,廈門市獲評“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優良城市”。這也是繼2022年成為第二個全域均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副省級城市后,廈門在生態環境建設領域再獲分量沉甸甸的殊榮,顯示出“低碳城市”建設也成效斐然。

矚目成績的背后,是大至構建“4+4+6”綠色低碳現代化產業體系、創建全國綠色出行城市,小至全面推廣綠色建筑、低碳試點示范創建等﹔同時,從工業企業低碳轉型到綠色低碳示范園區建設,從村居社區到港口碼頭,從尋常會議到重大活動……如今,踐行綠色低碳的新風尚遍及廈門全市各領域,儼然成為“全城共識”和集體行動。

低碳創建多點開花

“每年減少自來水使用量24.8萬噸、減少碳排放4208噸”……日前,站在宣傳展板前,廈門士蘭明鎵化合物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士蘭明鎵”)工作人員,詳細地向來訪的參觀團解說企業入選2022年生態環境部典型案例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項目”。

這家位於廈門市海滄區的大型工業企業,是當地低碳試點示范創建之一。僅2022年以來,其RTO脫附蓄熱改造、氨氣回收系統、尾氣處理器用水節能、RO濃水回用項目等實踐減污降碳技術的重點工程改善、生產工藝提升改造,實現了減污降碳協同治理。

工作人員介紹士蘭明鎵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項目。人民網 余乃鎏攝

工作人員介紹士蘭明鎵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項目。人民網 余乃鎏攝

其實,士蘭明鎵是海滄區在廈門率先試點開展工業企業減污降碳的案例之一。為推進企業減污降碳、降本增效、提高碳生產率,該區通過摸清企業排放底數,邀請專家挖掘減排空間,實施降碳技術運用,加強技術指導幫扶等,激發眾多工業企業積極參與到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中來。

“踐行綠色發展,建設低碳海滄。”海滄區副區長何藝暉介紹,積極踐行國家“雙碳”戰略,該區近年來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聚焦工業領域低碳轉型、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碳中和示范工程建設等,著力推動社區、景區、碼頭和工業園區納入低碳試點創建,全面實施綠色低碳行動。

以“近零碳”景區建設探索為例,通過節水器具改造、禁塑工作推行、景區全電廚房提升以及太陽能路燈推廣應用、新能源車輛場景應用、建設雨水利用工程、加強森林植物養護等,在提升景區碳匯能力的同時,打造出全區首個“二星級”近零碳景區——廈門天竺山旅游景區。

廈門天竺山旅游景區是海滄首個“二星級”近零碳景區。人民網 陳博攝

廈門天竺山旅游景區是海滄首個“二星級”近零碳景區。人民網 陳博攝

截至目前,海滄低碳創建多點開花,已先后完成7個低碳試點創建工程,包括創建完成4個“一星級”和1個“二星級”低碳社區,1個“二星級”近零碳景區和1個“二星級”低碳工業園區﹔綠色轉型亮點紛呈,2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5家企業產品獲評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2022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能耗同比下降10.28%,“實現以更少的資源能耗支撐更高效率的可持續發展”﹔建成投用全國首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實現了由垃圾到資源的轉變”。

低碳城市建設成果累累

海滄區低碳創建多點開花,是廈門市推進綠色發展、低碳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

“堅持低碳引領城市規劃建設,探索建立全市統一低碳建設指標體系。”廈門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潘飛舟介紹,近年來,除了積極構建“4+4+6”綠色低碳現代化產業體系,廈門還在福建省內率先發布低碳社區、低碳園區、低碳景區等5個低碳驗收技術規范﹔全面推廣綠色建筑,將綠色建筑發展、住宅全裝修等列入條例,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節能率從2015年的60%進一步提高至70%﹔打造全域低碳交通網絡,中心城區500米公交站點覆蓋率100%,147個行政村100%通公交,榮獲“全國首批綠色出行創建達標城市”﹔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制定“一企一策”協同減排方案,探索廢氣、廢水治理和固廢處置與降碳協同控制,加強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深挖企業減污潛力和降碳空間。此外,爭創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先后開展集美后溪工業組團等25個低碳試點示范創建工作﹔重大活動“碳中和”成為踐行綠色低碳的新風尚,廈門金磚會晤、金雞百花電影節和廈門馬拉鬆等重大活動均實現碳中和。

期間,全市各區也積極作為、爭先爭效。作為廈門島內核心區,思明區努力將“兩山論”轉化為實踐成果,深化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多措並舉推進綠色發展落地落實,如進一步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不引入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實現節能降耗和綠色發展等,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支撐﹔還已完成鼓浪嶼近零碳景區、東坪山片區零碳景區及前埔東、雙蓮池低碳社區等低碳試點創建和評估驗收。

東坪山是廈門城市最大的“綠肺”。人民網 陳博攝

東坪山是廈門城市最大的“綠肺”。人民網 陳博攝

其中,結合東坪山的提升改造工程建設,該區從建筑、交通、用能、綠化、環境綜合整治等多方面融入低碳元素和理念,在東坪山片區建成了福建省首個近零碳排放示范區,並入選生態環境部“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經過環境整治提升和綠色創建,東坪山片區由過去違法建設雜亂無章、餐飲民宿低端粗放、污水垃圾處理無序的城市“傷疤”,蝶變成今日人居環境優美、自然生態良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初見成效的城市“綠肺”。

而著眼低碳示范區建設,湖裡區積極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低碳試點體系,如,創建全國首個實現零碳排放的綜合保稅區——象嶼零碳綜合保稅區﹔創建出廈門市首個“三星級”低碳園區——盛德東南新能源汽車生態園﹔2021-2022年度,該區低碳示范區試點建設數量全市最多,累計成功創建5個低碳社區、2個低碳園區、1個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1個零碳綜合保稅區、1個綠色智慧港口,其中,低碳社區均達到二星級低碳社區標准,低碳園區均達到二星級低碳園區標准及以上。

集美區結合實際情況及地域優勢,挖掘低碳社區的節能減碳潛力,進行全方位的整治和創新,不斷提升低碳社區的發展能級和功能品質,創建具有廈門特色的低碳示范社區﹔積極推進低碳工業園區建設工作,在綠色低碳發展上先行一步,成功創建全市最大、全省領先的星級低碳工業園區——集美區后溪工業組團低碳工業園區,園區全方位、多層次推動節能儲能技術一體化,大力開展光伏能源替代,其中廈門正新橡膠工業有限公司(集美廠)鋪設廈門市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發電設施,為園區提供清潔電力作出積極探索。

同安區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不僅設立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台,開辟出一條碳匯致富新路徑,推動國家“雙碳”戰略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還積極推動低碳理念的普及和居民低碳生活實踐,著力打造低碳社區﹔積極探索 “近零碳”景區建設,打造出首個“二星級”近零碳景區——蓮花森林公園小坪景區﹔推進企業減污降碳、降本增效,以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園區能耗水平,打造綠色低碳工業園區。

翔安區大帽山社區。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翔安區大帽山社區。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此外,翔安區以聯合開發新模式帶動低碳社區試點建設,已完成大帽山二星級低碳社區、馬塘村一星級低碳社區創建﹔以節能減排為切入創建低碳工業園區,已完成下潭尾南部二星級低碳工業園區創建﹔以低碳布局規劃實現近零碳景區創建,已完成寨仔尾裡二星級近零碳景區創建。其中,轄區內的ABB廈門工業中心已率先打造出該市第一個“碳中和”園區示范基地,其打造的智慧園區、光伏電站,開展“源—網—荷—儲”協同能源升級項目,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12877.17MWh、節約標准煤約346.94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40.723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6.108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約9.173噸。

“踐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共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潘飛舟介紹,特別是2010年列入第一批國家低碳城市試點以來,得益於持續優化經濟結構、能源結構,提升能效、發展低碳建筑、構建綠色交通體系、促進綠色生活與消費、強化碳匯基礎能力建設等,廈門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取得頗為矚目的顯著成效,今后還將陸續出台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生活等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工作方案,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等,為全方位推動廈門高質量發展、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全電化+智能化:廈門綠色低碳實踐“新樣本”

值得關注的是,在廈門綠色低碳實踐中,廈門自貿片區的“象嶼零碳綜合保稅區”打造、海潤碼頭綠色智慧港口建設以及思明區鼓浪嶼近零碳景區創建頗具特色。

以象嶼綜合保稅區(下稱象嶼綜保區)為例,近年來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園區被打造成為全國首個實現零碳排放的綜合保稅區,並入選2022年國家綠色低碳典型案例﹔未來,其將繼續以“智慧化管理”致力於實現物流低碳化發展、能源綠色化轉型、運營數字化升級,成為國內領先的“能源自平衡零碳園區”。

廈門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進展躋身全國優良行列。人民網 陳博攝

廈門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進展躋身全國優良行列。人民網 陳博攝

象嶼綜保區實現零碳排放的一大關鍵是光伏發電:2020年至2022年,園區1#、3#、6#倉庫屋頂及零散的停車棚上已建成裝機總容量為5.5兆瓦的光伏發電系統,全年發電量645萬千瓦時,節約標准煤2032噸,實現二氧化碳碳減排6437噸﹔2022年全年,綜保區已建成的光伏發電項目余電上網電量277萬千瓦時。

與此同時,通過建設儲能電站,象嶼綜保區實現園區用電的“調峰填谷”,推進並實現園區設備全面電動化,大力引入綠色、節能設備,開展智慧物流建設,多措並舉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時大幅提升企業效率。

“綜保區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水平大幅提高,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體系已基本形成。”象嶼綜保區運營主體港務物流工作人員介紹,到“十四五”末,港務控股集團力爭在廈門港建成光伏20MW,每年產生綠電超2583萬度、可節約標准煤8137噸、減少碳排放25778噸,進一步助力“零碳”園區和綠色港口建設。

無獨有偶,廈門自貿片區海潤碼頭以能源使用全電化為抓手、全智能化升級為核心有序推進綠色智慧港口建設,在節能降碳增效方面也取得良好成效。

其中,全電化改造方面,主要舉措包括:對龍門吊實施油改電改造、電池轉場改造和能量回饋改造﹔在國內率先使用電能堆高機,實現流動機械全電化﹔2022在廈門港率先實現了水平運輸設備全電化﹔叉車等其他生產設備及港區各類車輛實現全電化……全電化改造后,碼頭每年可減少柴油消耗約2700噸、節能約2150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400噸。

而智慧綠色港口建設方面,啟動國內首個傳統集裝箱碼頭全智能化改造,項目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碼頭智能操作管理系統iTOS,實現港區所有生產要素的智能管控和資源優化配置,並高效銜接智慧物流平台、網上營業廳等系統平台,提高港口物流鏈效率和節能降碳水平﹔實現了船舶作業智能化、堆場作業自動化和水平運輸無人化,每年節約能源成本約2300萬元﹔通過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實現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信息化管理。數據顯示,與2018年相比,2022年海潤碼頭單位產品可比綜合能耗下降30.06%,單位產品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84.86%。

鼓浪嶼風光旖旎,也是福建省首個近零碳世界遺產。人民網 陳博攝

鼓浪嶼風光旖旎,也是福建省首個近零碳世界遺產。人民網 陳博攝

此外,鼓浪嶼近零碳景區創建過程中,思明區始終牢記有關鼓浪嶼遺產保護和發展的殷殷囑托,堅持系統思維、守正創新,按照試點先行、示范引領的理念,創新鼓浪嶼“世遺”保護與綠色發展新路徑,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新機制:通過制定“電氣島、無廢島、生態島、步行島、數字島”五大戰略,實施“全電廚房、低碳交通、零碳建筑、垃圾分類”等十大行動,全面推動鼓浪嶼景區實現近零碳排放,目前景區電力佔一次能源消費比例達到99.4%,基本杜絕了化石燃料的使用,成功完成福建省首個近零碳世界遺產創建。(余乃鎏 陳博 陳智勇)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