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命救起兩人的他,原來是這樣的“英雄”!
現場:奪命毒氣,生死接力
7月14日晚8點,一個尋常的周五晚上,李大邦來到福州市馬尾區閩漁新村小區門口,對一處新近完工的下水道井口進行例行檢查。
撬開井蓋后,一股惡臭扑面而來。“天熱,加上這口井的位置剛好承接糞便等小區居民生活污水。”回想起當時情景,李大邦依然心有余悸,“我檢查過幾百個下水道井,氣味這麼沖、這麼毒,還是第一次遇見。”
蔡文所居住的小區大門。圖中車輛車頭位置就是事發下水道井口。人民網 黃東儀攝
為查看井內情況,李大邦取下井口的防墜網,接著一陣頭暈,不慎將隨身攜帶的工具錘子掉了下去。
李大邦本能地伸手去抓,身體失去平衡,一頭栽入井內。
同行的工友畢承磊沒來得及拽住李大邦,在井口喊無人回應,以為李大邦因為磕碰暈倒在井底,隨即決定下井營救。
因為本次例行檢查無需下到井內,李畢二人均未採取戴面罩等安全措施。
畢承磊站到污水裡,把李大邦扛到肩上往上托,喊上邊路過的人搭把手。
“井深三米多,從井口下去梯子有五級。水有一米多深,全是排泄物,流速很快。”畢承磊回憶說,“我把人使勁往上托,被那氣味熏著,自己慢慢就失去了意識。”
60歲的李大邦和30歲的畢承磊是工友兼老鄉。兩人都來自雲南昭通,在福州打工以貼補家用。
畢承磊和結婚九年的妻子有兩個年幼的孩子,畢承磊是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
同樣有兩個孩子的蔡文,此時正要出門接在繪畫班的大女兒下課。
剛到小區門口,他就聽見畢承磊的呼救。將電動車停在一旁,蔡文迅速進入井內,從畢承磊手中接過昏迷的李大邦,拼盡全力拉了上來。
就在此時,畢承磊鬆了口氣,沿著梯子往上爬,但受井內缺氧環境和有毒氣體影響,他的體能達到極限。手一鬆,他跌入井底暈了過去。
作為一名機械工程師,蔡文對密閉空間作業的安全標准了如指掌。沒見畢承磊爬出井外,蔡文立刻判斷,是井下密閉空間的有毒氣體致使他昏迷跌落。
情況危急,施救快一點慢一點就是生死之別。
“公司經常有安全方面的培訓,他(蔡文)絕對能分辨出下井的風險,可他就是一個會帶頭挺身而出的人,而且當時救人心切。”蔡文同事、中鋁瑞閩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二部技術組副組長劉學碧說,污水井下救援屬於典型的有限空間作業,一般情況下,要先做通風,經過專業的儀器檢測合格后,才能進行作業,這對蔡文來說,是基本常識。
事發時正在附近散步的蔡傳福聞訊來到井邊,發現兒子正在救人。
看到救完一人的兒子手上已有淤青,蔡傳福不願兒子再下井,卻聽到蔡文說,“如果我不去救,他會死掉的。”
緊接著,蔡文爬下井,發現無法抱動畢承磊,就喊周圍人找繩子來。等圍觀群眾取來合適的繩子,蔡文在畢承磊腰間打好結並將繩子另一頭拋出井外。上邊的人合力往外拉,蔡文在下面托舉畢承磊的身體。
此時,蔡文在井下的時間已達到極限,他瞬間失去意識,被卷入井底湍急的污水中。
等來消防員的防毒面具時,他已無生命體征……
蔡文生前照片。蔡文家屬供圖
獲救者:他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7月20日中午,記者來到福州市第一醫院。
目前,李大邦身體已無大礙。畢承磊因在井下困的時間較長,肺部感染嚴重,仍在使用呼吸機進行治療。對蔡文,兩人感激之余,更多的是愧疚。
圖為畢承磊與妻子張女士。人民網 黃東儀攝
“對不起,他的孩子還這麼小,可我真的沒辦法……”當被問及想對蔡文說什麼,李大邦這樣回答。
李大邦的家鄉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曾是深度貧困縣,他長期在外打工養家,將微薄的收入匯回家裡,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一毫。
目前李大邦的女兒已嫁人,兒子大學畢業后尚未找到正式工作。連事發后趕赴福州探望李大邦的路費,對這家人來說都是一個難題。
畢承磊告訴記者,蔡文給了他第二次生命。他打算等待康復出院時,和家人一道上門向蔡文家屬表達感激和愧疚之情。
7月20日畢承磊的治療記錄。人民網 黃東儀攝
妻子:“曾經遇見他,是我最大的幸福”
7月21日上午,記者來到蔡文生前的家中採訪。蔡文3歲的小女兒小恩(化名)一蹦一跳跑來,小手指著牆上的遺像跟記者自信地介紹:“這是我爸爸!”
蔡文與陳欽2010年結婚,有兩個女兒,大女兒10歲,小女兒3歲。
蔡文一家合影。蔡文家屬供圖
事發當晚,蔡文正在跟妻子視頻,向她展示自己給小女兒新剪的“蘑菇頭”。結束視頻,蔡文出門時,才遇見門口發生的一幕,並加入救援。
蔡文和妻子女兒的幸福時光。蔡文家屬供圖
蔡文妻子陳欽在平潭教中學英語,周末和寒暑假才能回家。日常照顧孩子老人的重擔,蔡文十多年來一直扛在肩上。
“我第一次見到他,感覺這個人瘦瘦小小的。特別吸引我的是他的笑臉,隻要一看到,所有的難處、不愉快,通通都沒了。那是很神奇的笑。”蔡文妻子陳欽回憶起與丈夫的初見,“到后來,我對他特別依賴,因為他什麼事都會幫我做。我壓力很大的時候,隻要看到他,我就知道總會有解決的方法。”
在陳欽印象中,蔡文是個手特別靈巧的人。他有一個木箱子,裝滿了小時候他給自己做的玩具,木頭刀、劍,還配好了刀背劍鞘。平時蔡文也會經常親手給女兒做玩具:木風車、鳥籠、呼啦圈……
蔡文親手為女兒做的小板凳,每一條邊、每一個角都被精心打磨圓滑。人民網 黃東儀攝
蔡文夫婦所居住的閩漁新村是個舊小區,左鄰右舍老人居多,換管道、修熱水器、搭遮陽棚之類的事,蔡文都會熱心地幫老人家去辦。
“他好辛苦,結婚十幾年來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做的,我對他的依賴非常之強,從水電費在哪一張卡,到小孩子的報名材料,我都不知道。他真的太累了,我覺得我虧欠他很多很多。”回想起與丈夫相處的點滴,陳欽心痛不已。
“我公公是退伍軍人,從小對蔡文管教特別嚴。婆婆人很和善,身體不好,是我老公最放心不下的人。以后我一定要代替他照顧好兩位老人,會照顧好他們和女兒們,讓老公在另一個世界能放心、安心。”陳欽說。
“我的女婿蔡文,我好愛好愛他,他很乖、很優秀、很忙。”蔡文的岳母至今不願接受女婿的離去,“家裡東西壞了,或者我生病了,我叫他,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有時候天晚了,我留他在我家睡一晚,可他半夜一二點總是被電話叫去單位。我送他到門口,囑咐他開車慢點,他就安慰我說,媽媽別擔心……”
“我倆都是特別含蓄的人。2021年七夕的時候,我給他寫了一封情書,還是用英文寫的。這是我這輩子唯一一封情書。”陳欽說。
陳欽動情地回憶蔡文:“他離開了,是我的不幸,可曾經遇見他,是我最大的幸福。”
同事:“現場有他在,大家就很放心”
蔡文出世后的這幾天,中鋁瑞閩制造二部副經理肖軍忙前忙后,安撫家屬、為家屬提供法律和政策申報方面的支持。在肖軍心目中,蔡文堅強、樂觀、無私,隨叫隨到,“他對家庭、對工作、對周圍的朋友都非常好。做事情不爭不搶,即使吃虧也不會抱怨什麼。”
在同事林國泉心中,蔡文是典型的“技術人員性格”。“他寫起工程文檔很順手,可要是叫他寫表現自己業績的文章,他就是憋不出來。出現問題他就立馬沖上去,做完了不說話,不邀功。”
工作中的蔡文。蔡文家屬供圖
在蔡文生前任職的公司裡,從領導到現場一線再到生產班組,大家都對他贊譽有加。因為家離公司近,其他班組在維護設備時碰到棘手問題都會求助蔡文,蔡文一般十五分鐘就能趕到。
“他永遠把游標卡尺裝口袋裡,遇到需要拆卸零件的時候就掏出來測尺寸。他對工作就是這麼認真。”劉學碧記得很清楚,“現場有他在,大家就很放心。”
蔡文生前上班時從不離身的游標卡尺。人民網 黃東儀攝
蔡文岳父之前並不知道女婿在單位還“是個人物”:“他跟家裡從來不會吹噓什麼,直到他去世,我才通過媒體,了解到他的創新為單位節省了幾百萬。”
據公司負責人介紹,蔡文同志生前始終將創新作為工作重點,獲得有效授權專利10余項,其中《冷軋機軋輥邊部電磁感應加熱裝置及其工作方法》為發明專利。作為項目負責人,蔡文開展“黨組織帶黨員創效 黨員帶群眾創新”、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等項目,為公司創效數百萬元。
每晚將女兒哄睡后,蔡文會輕手輕腳來到自己臥室,在床頭邊的小桌子上處理工作文件或寫作論文。一向節儉的蔡文沒有為自己的臥室安裝空調。炎炎夏日,僅靠電扇降溫。他的工程碩士論文與專利,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蔡文生前臥室,圖中右側小風扇系蔡文親手組裝。人民網 黃東儀攝
“(蔡文的離去)是從我家割了一塊肉。”說話間,蔡文的岳父流下淚來。“從那麼窄的井裡,拼上自己的命救了兩個人。他是英雄,是我的驕傲。”
蔡文的岳父接受記者採訪。人民網 黃東儀攝
7月19日,福州市馬尾區追授救人身亡的蔡文為“馬尾區見義勇為先進分子”,下一步將為他申報市級、省級見義勇為先進個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