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2030年前福建工業領域如何實現碳達峰?

2023年08月08日10:53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2030年前福建工業領域 如何實現碳達峰?

  ABB廈門示范基地踐行“零排放願景”項目,預計每年減少碳排放13400噸﹔採用支持新能源接入的全新智能解決方案,實現園區50%電力的清潔能源替代並節約了成本。圖為年產5000多台開關櫃的ABB廈門工業中心自動化生產線。 記者 吳鵬 攝

  近日,經省政府同意,省工信廳聯合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印發《福建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間,福建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要持續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到2025年要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以上,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筑牢工業領域碳達峰基礎。“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進一步優化,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基本建立以高效、綠色、循環、低碳為重要特征的現代工業體系,確保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峰。

  如何達成這一目標?實施方案提出深度優化產業結構、深入推進節能降碳、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推動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這六大重點任務,明確了工業領域實現碳達峰的路徑。

  算好“加減乘”,深度優化產業結構

  “工業領域要實現碳達峰,構建有利於碳減排的產業布局,促進產業結構低碳化是必由之路。”省工信廳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實施方案提出,以強鏈、補鏈、延鏈為主攻方向,優化產業發展層次,大幅提高精深加工比重和能效水平,整體提升高附加值產業環節和產品比重,降低產業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打造綠色低碳轉型效果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近年來,福建省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生物與新醫藥、海洋高新等產業,不斷提升新興產業比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數據顯示,2022年,全省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5%,佔規上工業增加值27%。

  但新興產業仍有成長空間。眼下,各地都在加緊展開產業鏈提升行動。如三明瞄准半導體等產業鏈的發展需求,加快推動石墨烯等配套新材料的提速擴產﹔泉州針對光電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開展精准招商,加緊LED外延材料等配套企業的落地投產等。

  新興產業做“加法”,“兩高一低”項目則要做“減法”。實施方案提出了要嚴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准入關﹔同時,嚴格落實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加快化解過剩產能﹔支持符合條件的大型企業、省屬國企按照市場化原則開展兼並重組,優化產能布局,提升產業集中度等舉措。

  此外,還要做好“乘法”,即推動產業低碳協同發展,鼓勵“鋼化聯產”“煉化集成”“林漿紙一體化”等發展。

  “如利用鋼鐵、焦化企業副產煤氣生產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推動煉化、煤化工企業構建上下游相連、互為供需和生產裝置互聯互通的產業鏈﹔推動工業固體廢物高值高效資源化利用,以高爐礦渣、粉煤灰等為主要原料的超細粉替代水泥混合材,減少水泥、水泥熟料消耗量等。”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

  加快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

  走進福建省鋼鐵企業寶鋼德盛的廠區,鋼鐵廠在人們心中的印象被完全顛覆——環境優美、花草遍地,光伏發電提供“綠能”、5G智能化監控車間各項指標、各排放口滿足超低排放要求等,讓這裡的內核更“綠”。

  推動傳統產業全面綠色低碳轉型,需鋼鐵、石化、化工、紡織、皮革等傳統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提檔升級,這也是從源頭減少碳排放的關鍵。

  實施方案提出,要引導重點用能企業積極建設綠色工廠,推進綠色制造技術創新及集成應用。其中關鍵在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而“鼓勵新建、改擴建項目實行燃料煤減量替代,因地制宜推進煤改電、煤改氣”“鼓勵企業、園區就近利用清潔能源,積極推動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等舉措都是推進用能改革的可參考路徑。

  針對工業園區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多元儲能、高效熱泵、余熱余壓余氣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體化系統開發運行﹔建設綠色微電網,實施園區“綠電倍增”行動﹔構建園區內綠色低碳產業鏈條,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力爭到2030年,省級以上重點產業園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

  發展循環經濟也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抓手。實施方案提出以福州、廈門、泉州為重點培育一批城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基地,高水平建設現代化“城市礦山”基地﹔促進資源高效再生循環利用,支持建設一批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項目﹔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中首次提到福建要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通過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種材料、無損檢測等關鍵共性再制造技術的研發創新與產業化應用,支持廢舊汽車、廢舊工程機械、廢舊機床等產品零部件再制造,培育一批再制造龍頭企業,力爭到2025年形成再制造產業集聚區,到2030年進一步健全完善再制造產業體系。

  “從國內外的經驗看,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唐杰表示,循環經濟及再制造產業成本回收周期較長,當前激勵機制仍不足﹔福建省在一些關鍵領域或關鍵環節技術仍存在“卡脖子”問題,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出台配套政策。

  布局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

  在今年的“6·18”海創會上,由謝和平院士團隊研發的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項目引人關注。

  該技術破解了海水中多種復雜元素及微生物對電解水制氫的影響,打破以往隻能依靠純水電解制氫的傳統模式。“其與我們的風電技術結合,實現了節能減碳1+1>2,將開創海上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資源利用—氫能生產一體化的全新海洋綠氫工業體系。”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綜管部部長曹雪幡說。

  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技術創新是關鍵。此次出台的實施方案中,著重提出要利用“6·18”、海博會、海交會等重大展會平台,推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成果轉化和規模化應用,以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能高碳行業為主,兼顧輕工等其他行業,實施工藝深度脫碳、原燃料替代、工業流程再造、電氣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與循環利用等低碳技術重點工程。

  為加快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實施方案提出建立綠色低碳重點攻關技術目錄,布局一批前瞻性、系統性、戰略性研發項目,完善綠色低碳技術重大專項“揭榜挂帥”攻關機制,強化跨部門、跨行業重大科技攻關合作﹔培育壯大綠色低碳創新主體,引導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進入綠色科技創新領域,推動構建產學研協作、上下游協同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創新體系﹔支持龍頭企業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金融資本等力量,培育、創建一批具備領先實力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記者 林侃)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