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翔安法院:當好“三大員” 護航企業發展
2023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也是廈門市翔安建區20周年。作為廈門跨島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力軍”,翔安區民營經濟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民營經濟的茁壯成長離不開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近年來,翔安區人民法院(簡稱翔安法院)始終堅持能動司法,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功能,努力營造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切實當好企業“護航員”“服務員”“宣傳員”,為民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勇當“護航員”
今年1—7月,翔安法院依法嚴懲民營企業內部人員實施的受賄、單位行賄等犯罪2件5人,審結職務侵佔、盜竊、合同詐騙等侵害民營企業財產犯罪案件17件27人,為被害企業挽回經濟損失548萬余元。移送執轉破8件,推動市場主體有序出清。
“丟失的信用如何找回?”是部分涉訴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
為避免司法活動對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造成不利影響,翔安法院樹牢善意文明執行理念,探索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紅白黑”名單制度,對涉訴企業暫緩凍結銀行賬戶、查封廠房設備等強制措施。在企業主動履行還款義務后,將企業列入“紅名單”,出具《自動履行証明書》,助力企業信用修復。
涉訴企業負責人:“有了法院為我們出具的《自動履行証明書》,我們順利向銀行申請到了貸款。”
在另一起成功化解的涉企群體性糾紛中,翔安法院訴調團隊聚焦企業資金周轉難題和當事人需求,合理確定付款期限,既為企業發展贏得喘息之機,又充分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調解成功后即引導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減輕企業訴訟費負擔。1—7月,通過優化“調確”銜接,引導轄區企業申請司法確認49件,為企業節省訴訟費用42萬余元。
善當“服務員”
聯合司法局、人社局、總工會等部門探索建立“園區楓橋”機制,為工業園區企業提供勞動爭議快速解紛通道。
座談會現場。翔安法院供圖
被解雇的工人和企業之間吵得不可開交,工人一紙訴狀將企業告上法院。為盡快化解矛盾,讓勞動者安心找工作、企業專心搞生產,翔安法院迅速啟動訴前調解程序,經過多次背對背調解,最終促使雙方達成調解方案,賠償金當場支付完畢,獲得勞動者與企業點贊。
1—7月,翔安法院充分發揮“涉企糾紛訴非聯動工作室”作用,訴前化解涉企糾紛692件。同時,為企業開辟綠色通道,快審快結快執涉企案件,平均審理周期同比縮短2.63天。
爭當“宣傳員”
“廠裡一些年輕人法律意識淡薄,認為一些行為危害性不大,結果觸犯了法律。我們特別需要法官來企業給年輕人講法律知識。”
“我們希望能在合同審查、申請執行等方面得到法官的專業性指導,可以給我們講一些典型案例,便於在日后工作中規避風險。”
服務企業,更多的功夫要花在坐堂辦案之外。
1—7月,翔安法院持續開展“千名執行干警進千企”活動,院領導帶隊走訪8家企業,與企業家人大代表座談,選派干警挂鉤企業43家,為企業舉辦普法講座,發放《翔安籍企業涉訴風險告知書》等宣傳冊200余冊。
翔安法院持續開展“千名執行干警進千企”活動。翔安法院供圖
通過精准對接,主動問需,先后出台提升營商環境專項行動20條等方案。結合案件辦理過程中發現的企業經營問題向企業發出法律提示或司法建議,助力企業規避風險。加入區涉案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管理委員會,助推涉案企業合規改革。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翔安法院將進一步延伸服務觸角,厚植法治沃土,用心傳遞法治溫度和力度,護航轄區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陳卿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