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嵩口模式”看閩台融合促鄉村振興

人民網記者 劉卿
2023年08月17日14:1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八月中旬的福州,還沒熬過高溫蒸烤的日子,又似乎被雨“承包”了。

福州市永泰縣嵩口古鎮的午后,時晴時雨,打落在石板路上的雨水都不知往哪兒躲藏,沒多一會兒就蒸發殆盡,竟讓路上的游人不知該遮陽還是遮雨。

8月14日雖是周一,但在嵩口古鎮的街頭,游人絡繹不絕。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8月14日雖是周一,但在嵩口古鎮的街頭,游人絡繹不絕。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像大多數傳統村鎮一樣,位於福州永泰的嵩口鎮是一座新舊雜糅、古今重疊的古鎮﹔但又與大多數傳統村鎮不同,這座古鎮沒有因旅游開發讓原住民搬離,而是在新舊雜糅的現狀下找到了“共生”的可能。

“不盲目爭取大項目、大投資、大旅游,不完全商業化,而是根據自身客觀發展規律,用小投資、微干預,激活古鎮內生動力,打造有溫度、有深度、有態度的古鎮。”福州市永泰縣委書記雷連鳴如是說。

“藏在深閨人未識,撩開面紗驚八閩。”

嵩口古鎮是如何發揮山區潛在優勢,抓住自身“名、優、特”區位特點,探索出了一條“人無我有”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引進來:十年陪伴,激活沉睡的古鎮

2014年,嵩口鎮被列入福建省計劃實施的10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試點項目,自此便開始了它的蛻變之旅。

做出改變的第一步,就是選擇部分鎮村公共空間進行優先改造提升,於是便有了如今“沒有圍牆”的嵩口鎮政府。

機緣巧合,台灣打開聯合文創團隊進駐嵩口,開展“陪伴式”設計,與政府一起拉開古鎮改造的帷幕。這一“駐”就是十年。

“打開嵩口文創概念店是激活沉睡古鎮的重要一步。”每每提到嵩口的變化,台灣打開聯合文創團隊派駐大陸前執行長、台灣建筑師鄧海眼裡有光,“打開嵩口”選址在舊時嵩口最繁華的直街地段,打破了房間的舊格局,保留了牆面的歷史痕跡,將它改造、裝修,打造成古街上第一家結合了咖啡、住宿、零售功能的復合空間。

打開嵩口文創概念店內景。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打開嵩口文創概念店內景。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在嵩口古碼頭,將阻礙古碼頭水岸和德星樓視線的石護欄拆除,將古榕廣場的水泥路改造成石板步行小道,將彎道與彎道之間設計成梯田式坎﹔在民俗博物館,張厚興捐的織布機、張茂林捐的泥鰍夾、玉湖村捐的油鏟……滿滿當當三層樓,是時代的見証,亦是公共閑置資產活化的生動實踐案例﹔在嵩口供銷新社,以“線下+線上”模式擴寬扶貧渠道,帶領當地6名精准扶貧戶一起參與運營。

古鎮的變化遠遠不止這些,嵩口社區公益圖書館、鬆口氣客棧、鶴形路、黎照居、李梅文化體驗中心、嵩口法庭、月溪花渡圖書館……每棟房子、每棵樹都在變,抑或並沒有變。

沒有被過度開發的嵩口古鎮,居民們在街上晒線面。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沒有被過度開發的嵩口古鎮,居民們在街上晒線面。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嵩口鎮黨委書記連萍說:“我們不做景區,隻做修復整治。”

“不同於其他古鎮採用將原住民遷出,再進行大規模開發的方式,我們推行‘三七開’古民居活化模式,讓人住在鎮上、留在村裡。”連萍說,古民居原本的結構、風貌和原住民的參與佔比大部分,創新的改造、開發和外來力量的介入佔比較少數,這樣就能在活絡原住民的同時,最大化吸引鄉建鄉創人才入駐成為新村民,用創意喚醒原住民資產,打造新村民與原住民互助共贏渠道。就如,鎮上很多民宿、農家樂、文創店、商鋪等,原住民有以民房入股的,也有參與運營管理,后期維護等。

留下來:“外地+本地”讓傳統得以保護活化

鄧海的妻子吳婧,或許是最早留下並融入古鎮生活的“外地人”。

帶著女兒剛到嵩口古鎮時候的她,主要管理嵩口駐地團隊的行政事務,以及團隊和本地人的溝通工作,每天都在古鎮和周邊村落裡跑。吳婧的性格原本並不喜歡和陌生人打交道,但是在嵩口卻變得不太一樣,路上遇到隨便一個人,關於那些老房子的故事、門前菜園子、屋后大樟溪和山地上的農事,哪一個話題都能聊很久。

創客青年謝方玲和林露露常笑稱自己是閩台融合的產物,因為她倆都是因“打開聯合”留在嵩口鎮的90后。而嵩口鎮不隻留下了這兩個年輕人,謝方玲還說服朋友顏琳、唐維瑩一起加入。“我想組建一個年輕人的團隊,有本地的人,有附近的人,還有更遠地方來的年輕人,因為我也好奇各種各樣的年輕人在不是自己的鄉村裡能得到什麼?能創造什麼?”謝方玲說。

黎照居前后對照圖。永泰縣委宣傳部供圖

黎照居前后對照圖。永泰縣嵩口鎮人民政府供圖

而對從小就在嵩口鎮長大的林露露來說,看著兒時夯土木構的老房子一點點煥新,更重拾自己對家鄉振興的信心。如今已是福建省人大代表、永泰縣嵩口鎮龍湘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林露露還依托永泰李梅物產,搭建嵩口微豆釀酒實驗室,創辦微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擁有地域特色的果酒產品,她說,“愛鄉,所以要回鄉做一顆‘微豆’,帶動更多‘微豆’一同破土,長成家鄉的新風景。”

在嵩口鎮留下來的,不僅是人,還有傳統手藝。

73歲的林登炎從事傳統竹編手藝已有50多個年頭,手上的篾活從沒停過。但靠早年間家家戶戶必備的籃筐、淘箕、蒸籠等竹編難以維持生計,堅守竹編的篾匠更是越來越少。

林登炎日常就在林記竹藝店賣竹編制品。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林登炎日常就在林記竹藝店賣竹編制品。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嵩口的變化也為林登炎這樣的傳統手藝人帶來了新的契機。通過“打開嵩口”和“鬆口氣”店內的竹編產品研發創新,工藝品、燈具、茶具等新潮玩意兒漸漸多起來,還有不少商家找他定制產品。林登炎也被評選為2022年首屆“永陽工匠”。“現在很多游客會來我店裡買編織工藝品,尤其是旅游旺季,收入一下子就增加了。”林登炎說。

活起來:鄉村因改造變得更加“煙火氣”

“如今,來到嵩口的游客,不是簡單的旅游打卡,而是真正體驗生活,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連萍說。

的確,古鎮沒有因開發而變樣,卻因改造,有了更多人氣和煙火氣。

“過去有人想租姐夫閑置在嵩口的老房子,我們想著可以自己做,一樓賣小吃,二三樓可以做民宿。”在上海待了近10年的鄭秋蘭,2016年回到嵩口開起了自己的店。“回來時,鎮上已經有很多家經營得不錯,前面有范例,所以改造老屋並不難。現在嵩口的旅游搞得好,正月到‘五一’都是旺季。”鄭秋蘭說。

嵩口鎮溪湖村的楊仁灼曾是貧困戶,因殘致貧的他與女兒相依為命。得益於政府幫扶政策,楊仁灼開始養殖獺兔、種植李果,他還積極參加“自然農法”“小海狸”手工藝培訓等技能班,學會種養殖技術和編織燈罩。“現在,一家年人均收入有2萬余元,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楊仁灼還申請了貧困戶公益性崗位,現在也是嵩口社區公益圖書館工作人員。

旅游旺季,嵩口古鎮人流如織(資料圖)。永泰縣委宣傳部供圖

旅游旺季,嵩口古鎮人流如織(資料圖)。永泰縣嵩口鎮人民政府供圖

對於嵩口社區公益圖書館,館長顏曉梅回憶,“2017年冬令營,我來嵩口鎮支教時發現,鎮上將近2000名中小學生,卻沒有一家書店,於是萌生了‘創建一個社區公益圖書館’的想法。”

很快,這個想法收到多方回應:由嵩口鎮政府主導,選取嵩口社區居委會辦公場所一樓作為場地,專業設計團隊提供改造方案,隻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當年4月底,嵩口社區公益圖書館便正式對外開放了。

圖書館位置不沿街,如何吸引孩子們走進這裡、愛上閱讀?顏曉梅想了個“妙招”:每個周末都在圖書館放電影、辦電影沙龍。“孩子們愛看電影,辦電影沙龍的初衷,就是想把他們‘騙’進圖書館裡來。”

嵩口社區公益圖書館內,孩子正在借閱圖書。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嵩口社區公益圖書館內,孩子正在借閱圖書。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事實証明,這個辦法很奏效。

顏曉梅說,久而久之,越來越多孩子愛往圖書館跑,鎮上的老人家找不到孫子孫女,第一站就會來圖書館,一進門就問我,“顏老師,我家熊孩子在這兒呢吧?”更讓我沒想到的是,這麼多年,圖書館變化最大的竟然是,每天早晨開門第一波進館的會是老人,他們在這兒讀報紙、看雜志、下象棋、嘮嗑,這裡不僅成了孩子們的“游樂場”,更成了老人們的“休閑基地”。

如今,經過社會多方捐贈,200多平方米的圖書館已經有藏書15000多冊,有聲書籍超過16000本。

推出去:“嵩口模式”輻射效應正不斷延伸

“嵩口的美,是每轉一個鏡頭、每換一個角度均可入畫,鶴形路、古渡口,即使是我們身后的小公園,都是一步一景,在這兒寫生,可以一次待十天。”福建省美術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張劍指著身前的老屋說,我前后組織過大概十幾次全國及福建省書畫名家走進嵩口,來發現嵩口的美、表達嵩口的美,也很幸運,鎮裡至今仍保留著歷史老街的古色古香、原汁原味,沒有因開發被破壞。

嵩口古鎮改建試點的成功,既讓永泰縣城內其他鄉鎮看到鄉村振興的希望,也讓縣域外各方力量看到永泰發展的巨大潛力。

鶴形路航拍圖。永泰縣委宣傳部供圖

鶴形路航拍圖。永泰縣嵩口鎮人民政府供圖

“從嵩口古鎮出發,以大樟溪為軸線,‘嵩口模式’輻射效應不斷延伸拓展,帶動永泰全縣鄉村旅游提檔升級。永泰的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鎮村數量、福建省旅游特色村數量均居全省第一,2022年全縣鄉村游接待游客數量也位居福建省第一。”雷連鳴說。

庄寨,是永泰獨有的歷史建筑,現有保護較好的庄寨152座,佔地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98座,如中大洋昇平庄、同安仁和庄等5座庄寨已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永泰庄寨,也正借鑒“嵩口模式”進行著另一場保護利用歷程。

“完成嵩口‘論建’前期調研工作,打造嵩口2.0版本,為進一步提升嵩口業態環境,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穩步發展。”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風貌辦主任涂遠承表示。

“自然衣、傳統魂、現代骨”,這條專屬於嵩口獨特的有青年力量、有內生動力的可持續、可推廣的“嵩口式”鄉村振興路徑,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真正地走進現實。

嵩口鎮全貌。永泰縣委宣傳部供圖

嵩口鎮全貌。永泰縣嵩口鎮人民政府供圖

截至目前,福建全省有200個名鎮名村(國家級76個,位列全國第二),1193個傳統村落(國家級552個,位列全國第六),公布歷史建筑9919棟(位列全國第二),傳統風貌建筑2519處。

據悉,2023年起福建省級每年啟動3個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8個樣板集鎮、8個樣板村創建(不含廈門,每類樣板創建期兩年),設區市每年另啟動2個樣板集鎮創建(平潭1個)。“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持續擴面深化,以鄉建鄉創助力鄉村振興模式探出新路,打造出一批服務本地居民、助力鄉村振興、促進兩岸融合的樣板縣、樣板集鎮和樣板村,增進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被列為福建推動村鎮建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主要目標之一。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