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閩侯:“抱團取暖”果飄香 “田園黨校”迎豐收

大樟溪邊的上洲村,初秋的江風吹散了暑熱。一串串龍眼挂滿了樹梢,豐收的喜悅壓彎了枝頭。
“再過兩天,我家晚熟的‘本洋’(福州話,意為‘本地’)龍眼就能上市了。”上洲村村民老林樂得合不攏嘴,黝黑的面龐笑得露出大白牙,“今年龍眼是‘大年’,‘白露’吃龍眼最補了。”
福州市閩侯縣南通鎮上洲村的龍眼挂滿了枝頭。人民網 葉青卿攝
往年這個時候,老林要忙著聯系買家,要盤算著凌晨幾點把貨送到水果批發市場才能賣個好價錢。然而,今年他卻很安心:“這兩個月,我們村的合作社把荔枝賣得那麼好,供不應求,賣龍眼肯定沒問題。”
上洲村位於福建省閩侯縣南通鎮,豐沛的水系依村而過,為喜水的亞熱帶果樹提供了優渥的生長環境。南通鎮有四百多年的荔枝種植史,種植區主要分布在上洲村,以“元紅”品種為主,核小肉厚,果甜汁盈。村中百年以上的荔枝樹有400多株,是閩侯縣最大的荔枝種植村。
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一條重要途徑,要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南通鎮緊緊抓住“土特產”這三個字,推動黨建工作與特色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通過支部領辦合作社、創新經營思路、建立黨建聯盟、依靠科特派資源等舉措,使上洲村成為具有獨立品牌的產業特色村。
“遍地開花”不如“抱團取暖”
“一開始,要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還真有點難。”上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林世文說道,“難點就在於,得讓村民相信合作社真的能幫大家把荔枝賣出好價錢。”
上洲村距離位於南通鎮的福州海峽水果批發市場僅有六七公裡,往年村民們總是自顧自地把自家荔枝用三輪車送去交易,為了更快地出售,村民們之間經常互相壓價。
村民林建堤種了三十多年的荔枝,回想起往事倍感心酸:“太累了,凌晨一兩點趕往水果批發市場,太陽一出來,果子就要掉價賤賣。有時候,我們都挑著擔子蹲在公路邊,能賣多少賣多少。”
如何讓村裡的荔枝賣得出、賣得好?這成了林世文心裡的一個疙瘩。2021年8月,村裡來了一個“警察叔叔”,來自閩侯縣公安局的民警陳點成是閩侯縣委組織部選派到上洲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太好了,小陳書記不僅人來了,還帶來了單位的扶持資金20萬元。”林世文很是高興。
挨家挨戶做宣傳,找種植大戶談心,開村民大會討論……兩個村書記齊心協力推進荔枝“抱團”。在上洲村黨支部的努力下,“閩侯福荔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應運而生,實行“黨建+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理事長,7個種植大戶成為第一批社員,以村集體土地上的300多株荔枝樹為基礎,整合全村土地資源,把村中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將大家的荔枝集中採摘、收集、包裝,由合作社進行統一銷售。
“咚咚鏘……”今年7月中旬,首屆上洲荔枝文化節熱熱鬧鬧地拉開帷幕,村裡的舞蹈隊載歌載舞,慶祝荔枝豐收。20個小帳篷依次排開,荔園市集吸引了千余名周邊村民和慕名而來的游客品鮮、打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上洲村推出了“上洲元紅”荔枝品牌,主打“小時候的味道”,喚起了游子的鄉愁。
閩侯福荔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出品”的“上洲元紅”荔枝在荔枝市集上走俏。閩侯縣南通鎮黨委供圖
“統一賣,更容易掌握市場定價主動權。”陳點成說,“2021年,上洲村的荔枝收購價是每斤8元,今年最便宜的果子都要賣到每斤13元,單價漲幅在六成左右,品質好,市場就有需求。”
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上洲村最大的種植戶林憲對合作社豎起了大拇指:“去年和今年,我都種了三萬斤的荔枝,但今年在合作社的帶領下,收入比去年多了十萬元。村裡的荔枝賣得越來越好,我們村民也越種越有信心。”
“夏日限定”升級“四季可期”
“雖然今年我們的荔枝供不應求,但荔枝是鮮果,夏天氣溫高,不易儲存,運輸成本和風險都比較大。”陳點成一直在琢磨怎麼讓上洲村的荔枝賣得更快、走得更遠、名氣更大。
向本地基層工會推廣,引進“社區團購群”,發揮電商平台優勢進行直播帶貨,依托閩侯縣級公眾號進行推廣宣傳和一鍵下單,向閩侯縣農業農村局爭取90萬資金用於荔枝園周邊配套設施完善……一波行雲流水的操作,讓“駐村書記”的資源優勢充分顯現。
“我們合作社還對接了物流公司開展合作,讓郵寄的荔枝都享受‘冷鏈+空運’的待遇。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的荔枝,次日就能送達買家手中,大大確保了荔枝的品質。”能幫村民賣出荔枝,陳點成很有成就感,“僅僅7天,我們村的荔枝就通過‘順豐生鮮’發往全國各地,累計超1200件。”
產自上洲村百年老樹的荔枝價格最高,卻最受歡迎。閩侯縣南通鎮黨委供圖
來自上洲村黨支部的數據統計,今年從合作社售出的荔枝約33萬斤,其中銷售各類包裝荔枝5000多箱,代理村民批發、採摘零售等約28.5萬斤。荔枝豐產、豐收、豐銷,不僅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也充實了村財,讓上洲村的鄉村振興有了強勁動力。
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賣荔枝只是“夏日限定”,那麼一年還有其他三個季節,該怎麼做好“土特產”的文章呢?“上洲元紅”品牌已進行申報,除了賣果,荔枝產業大有可為。
“荔枝花可以釀蜜,荔枝果可以晒成干、做罐頭,荔枝殼可以制香……荔枝渾身都是寶。”合作社的社員們對荔枝的“附加值”充滿期待。
有流量才有銷量。在閩侯縣南通鎮黨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洲村黨支部對接專業運營團隊為“上洲元紅”品牌進行宣傳推介,荔枝干、荔枝蜜等農產品通過線上銷售走向全國。
陳點成(左)和林世文(右)正在拆驗新上市的荔枝蜜成品。人民網 葉青卿攝
“我們還在大樟溪旁打造‘上洲元紅’荔枝園微度假產業基地,引入荔園露營、房車基地、鄉村美食等項目,讓村民們在農閑時也能通過荔枝產業增加收入。”談起村裡的發展思路,陳點成很有想法,通過兩年的駐村鍛煉,這名人民警察已逐漸“跨界”成長為農產品運營“小能手”。
林世文也有自己的運營方式,他開通了自己的抖音號,自拍、自制短視頻,除了推介村裡的荔枝、龍眼,還大力推廣村裡的鄉土美食、優質的露營地,讓廣大網友看到上洲村的更多面。“現在太‘卷’了,當村支書什麼都要學,不能掉隊呀!”林世文說道。
“本地特產+採摘園+濱水休閑”,上洲村用多產融合的發展模式,放大品牌價值,壯大集體經濟,讓“夏日限定”的鮮果,升級為“四季可期”的產業。
“田園黨校”助力“果農筑夢”
果樹成為“搖錢樹”,對於果農林建堤來說,固然是開心的事兒,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合作社,林建堤這個老果農有了和農業專家“親密接觸”的機會。“我是種果高手,一直很自信的,聽了專家的講座,更有收獲了。”年過七旬的他活到老、學到老。
為深入推進“黨建+”服務模式、培樹“菜園筑夢惠‘三農’”品牌、推動“科技志願服務”走村入鄉,南通鎮黨委聯合閩侯縣農業農村局,牽頭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福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等五家單位開展黨建聯建,圍繞學術研究、產業發展、科研服務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如果只是走走過場、名義上是‘聯建’,那我是不願意的,要的就是像在上洲村這樣,通過我們的科研能力,真心實意地幫農民解決問題,讓他們增產增收。”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胡文舜博士如是說。
作為科技特派員的胡文舜,在2022年應閩侯縣農業農村局邀請,積極協調荔枝品種改良崗位的胡桂兵教授和龍眼育種崗位的鄭少泉研究員,提供改良新品種與技術幫扶,在南通鎮上洲村和古城村指導建立了中國優新荔枝品種示范園。
科技特派員胡文舜在指導果農進行新品嫁接。受訪者供圖
“荔枝抹芽修剪及新品種嫁接,荔枝病虫害防控指導及座果適應性評價,荔枝新品種來花情況,荔枝新品種表現……我們一個月至少要去南通一次,把果樹栽培的全流程跟下來。”胡文舜說道,“有4個新品種今年都有瓜果,‘遲美人’‘井岡紅糯’表現豐產、大果、小核,受到果農喜愛,很多人咨詢我們,來年要開種。”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發源於福建南平的科技特派員制度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已在八閩大地上結出了豐碩的成果。科特派們將實驗室“搬”到了果園,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打造“田園黨校”暨農村黨員就業創業基地上洲荔枝園教學點,助力“果農筑夢”。
閩侯縣南通鎮“田園黨校”成立暨黨建共建簽約儀式。閩侯縣南通鎮黨委供圖
2022年以來,來自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先后在上洲村舉辦“田園黨校”專業農技培訓6次,以上洲村荔枝高效嫁接技術為切入點,採取理論學習、操作實踐和參觀考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系統講解,對200余名種植大戶、分散農戶、合作社社員開展種植科普教學。
“下一步,南通鎮將發揮黨建聯建的人力、物力、智力優勢,以荔枝、龍眼為基點,擴大更深層次、更寬領域合作,切實把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轉化為引領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不竭動力和強大合力,實現集體增效、農業增產、農村增美、農民增收。”閩侯縣南通鎮黨委副書記林杰如是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