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屋檐上的滴水獸

簡 梅
2023年09月02日09: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屋檐上的滴水獸

在我有限的閱歷裡,見過鄉村屋檐上的滴水瓦當,樣式大都是圓形和半圓形兩種。再稍稍觀察可發現:這一小小的空間內,包含了繪畫、雕刻等民間藝術,是實用性與美學的結合,因此成為中國鄉村特有的文化遺產之一。

不承想,這次來福建晉江,在磁灶鎮行走,我驚訝地發現,村落中許多古厝的屋檐上,盡是飛禽走獸形狀的瓦當——當地人稱之為滴水獸。隨便進入哪個村庄街區,都可看見一座座質朴端庄的建筑上,點綴著一隻隻萌態可掬、又被叫做雨漏的滴水獸。這些滴水獸造型各異,有的龍口大張、身體盤曲、氣宇軒昂,有的虎腿伸張、瞪眼張嘴、憨態十足,還有的是鳳,或是鸞,或是魚,口銜寶珠,昂首翹尾……看得人眼花繚亂。這種滴水獸為閩南建筑文化注入了別樣特色,它們造型夸張、流暢,色彩鮮明、簡潔,彰顯了閩南的鄉土鄉韻之美。

滴水獸是以水和泥及其它材料,於烈火中燒結而成。原來,面積僅50多平方公裡的磁灶鎮,蘊藏著豐富的瓷土資源,向來以燒制陶瓷出名。同行的晉江文友告訴我,這裡自西晉時就開始燒制陶器,到了宋代,該地的陶瓷制品名揚海外。這些年來,磁灶人繼承祖先留下的制陶技術,專業生產建筑陶瓷,其產業已經頗具規模。滴水獸正是諸多陶瓷產品中的一種,而且已成為一種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品,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作為傳統建筑中用於頂檐上的建筑裝飾構件,滴水獸的作用可謂不小。它保護屋檐的椽頭不受風雨侵蝕,可防水、排水,保護牆壁的潔淨。至今,它仍藏於屋檐,隱於那一片片紅磚厝和番仔樓中,默默地發揮著作用。

不過令我想不到的是,滴水獸的歷史並不長,隻有百余年時間。清末時期很多閩南人下南洋。他們艱苦奮斗,在南洋致富后回到家鄉,修建家宅,隨之將南洋的建筑風格帶回國內。除了引進南洋的建筑材料外,更將中國古代建筑構建的風格進行延伸,這其中,尤其出彩的當數排水口獨具特色的那群可愛的“小動物”。閩南本土的滴水獸正是在古瓦當滴水與西洋風情的啟迪下誕生。

在一些閩南古厝的照片裡我看到,每逢雨季,綿延的雨水從祥獸嘴中聚攏滴落。看著照片上那上下層疊、錯落成群的滴水獸,那小獸吐水、雨水成線的壯觀景象,我默默地想,這當中,流淌的是閩南人心底對家的牽挂和念祖戀鄉的情懷。

為了更多地了解滴水獸,那天晚上,我專門去了千年陶鄉嶺畔村,拜訪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藝人。這位老藝人祖祖輩輩以陶為生,如今磁灶鎮遺留下來許多滴水獸的樣貌模型,都是他太爺爺創作。當年他面對犁頭鋤耙有點拙手笨腳,倒是取土和泥學做瓷器時,才覺得拿捏有趣。他越干越喜歡,也因此技藝越發成熟,特別是在塑造粗陶各種形態上,常能將想象中的形狀塑入泥中。久而久之,他越來越感到,那粗獷中的細膩、凝結中的流動,正是他心之所向,於是愈加反復打磨技藝。多年來,這位老藝人做出的滴水獸長於立意、善於構思,往往能從平淡裡顯出奇崛,很受當地人喜愛。

在老人家的櫥窗裡,陳列著他諸多精美的滴水獸作品。其中,活脫的金魚寓意年年有余,可愛的狻猊代表迎福納祥,拙趣的大象表示萬象更新,麒麟則是麒麟送子的祥瑞,還有石榴等其它形狀……細看,每一樣作品都精益求精,沒有半點偷工之處,因此也有了一直不變的質朴氣韻、穩固品質。

隨著閩南式建筑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再加上現代排水系統的日益完善,滴水獸如今隻用於古厝舊房的修繕。不過,依然有像眼前這位老藝人這樣的堅守者,堅持創作,並以小型文創藝術樣式,繼續捏塑著神奇的滴水獸,傳承著傳統的技藝。我知道,他們是想讓珍貴的滴水獸以另外一種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留存於現代社會。

從老人家中出來,滿街燈火閃亮。我邊走邊看著街邊時而出現的紅磚古厝,又情不自禁地朝著屋檐上那些滴水獸投去親切的目光……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02日 第 08 版)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