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廈高鐵開通運營在即 記者初體驗一小時“雙城記”
人民網福州9月5日電 (記者林曉麗)9月4日9時20分,記者從福州南站站台登上G55401次試運行動車組,准點出發﹔10時20分左右,經過一路穿山越海,記者到達廈門北站。
往常穿梭於福州、廈門間的動車通行時長在兩個小時以上,坐在時間“快了近半”的列車上,“快、穩、美”是此次試乘最直觀的感受。
復興號智能動車組車身外觀以“瑞龍智行”為主題。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據福建省發改委消息,福廈高鐵於2017年9月全線開工建設,歷時5年多,於2023年8月31日進入運行試驗階段,計劃於2023年9月底具備開通運營條件。目前項目整體工作接近尾聲,正在為正式開通運營作最后准備。
建成通車后,福州至廈門的列車運行時間將從現在的2小時縮短至1小時以內,兩地間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廈門、漳州、泉州等閩南“金三角”聚成的廈漳泉都市圈,以及福州都市圈等地將形成“半小時交通圈”。
此次試乘是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在福廈高鐵上的“首秀”,標志著福廈高鐵試運行邁入智能化關鍵一步。“智能”二字當頭,體現在哪兒?
福廈高鐵是福建省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裡的高速鐵路。速度越快,對穩定性要求越高。“從駕駛角度來說,智能動車的起步更快、更平穩,對旅客來說,進出隧道、上下坡都不會有較大晃動的感覺。”福州機務段動車組司機連永聖從2019年開始駕駛復興號動車,在福廈高鐵上“新手上路”,他有這樣的感受。
在列車的車廂內,記者看到,座位靠背后方設有USB充電口,解決了乘客電子設備充電的“老大難”問題﹔在座椅靠背上方的扶手上,有無障礙車廂盲文標識,更具人性化。同時,復興號智能動車組還對座位標識進行升級,提示乘客座位售出情況。
智能動車組內環境。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智能動車組的“玄機”不僅於此。據了解,該列車是由我國自主研發、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高速智能動車組,相較於普通復興號動車組,該車型在智能化、舒適性、安全性、節能環保等方面實現全新升級。
具體而言,車體採用低阻力線型頭型和平順化設計,可減少3%到5%的空氣阻力﹔按照人機工程原理全面升級的座椅、電動腿靠等,大幅提升了座椅獨立空間和乘坐舒適度﹔變頻空調機組、衛生間內設智能照明,進一步提升了列車的節能環保效能。此外,智能傳感、智能監測、智能診斷等技術,為行車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提升了動車組運維的智能化水平。
福廈高鐵串聯起福建沿海地區城市群。坐在動車上,一路上窗外閃過村庄和田野,也有過隧道、越江海的體驗,最具特點的是,途徑了多個世界級的跨海大橋。
“天氣好的話,這條線路上的景色是非常美的。”適逢動車通過泉州灣跨海大橋,福州客運段G55401次試運行動車組列車長余艷指著窗外閃過的一幕幕海景說道。
作為我國首條真正意義上的海洋環境高鐵,也是世界行車速度最高的跨海鐵路,福廈高鐵集結了多座世界級跨海橋梁。湄洲灣跨海大橋是國內首座跨海高速鐵路橋,安海灣特大橋是世界首座無砟軌道跨海大跨斜拉橋,泉州灣跨海大橋是國內首座跨海高速鐵路橋。十年磨劍終成路。
福建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福建省鐵路行業主管部門,省發改委會同省鐵路建設發展中心及沿線地方政府,上京對接近百次,召開項目專題協調會上百場,歷時近十年,參與了福廈高鐵納規爭取、前期推進、在建協調、開通保障的全過程,最終實現了福廈高鐵從“規劃圖”到“實景圖”的願景。
4日恰逢陰雨天。風雨中,福廈高鐵上的智能動車駛過一座座跨海大橋,猶如駛出了福建高質量發展的印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