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域美、一時美”到“處處美、持續美” 漳州提升鄉村“美顏”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福建省漳州市把美麗鄉村庭院、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美麗田園、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等“五個美麗”建設當作一項產業來經營,與發展農業產業、休閑旅游、庭院經濟有機結合,讓村庄從“一域美”向“處處美”、從“一時美”向“持續美”轉變,努力打造“一村一業、一村一韻、一村一景”新農村,帶動農民持續增收致富。
深挖產業價值
漳州高新區九湖鎮長福村是全國聞名的“百花村”,家家戶戶在院子裡擺放花卉苗木,打造“前店后場”式花卉電商一條街,吸引商家、游客前來交易,把美麗庭院轉化成美麗產業,帶來年收入數百萬元的花卉銷售額。
漳州聚焦優勢產業,以家庭為單元,以小庭院為載體,在全市篩選出符合條件的農戶,鼓勵其立足資源稟賦,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蔬菜、花卉等優勢產業,對自家庭院進行改造,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經濟發展模式,讓鄉村小院不僅宜居而且宜業宜游。
聚焦特色產業,漳州鼓勵各村對村內的小長廊、小廣場、小花園、小池塘進行微改造時融入地方特色產業元素,打造與當地的特色產業既相互融合又相得益彰的微產業。
雲霄縣和平鄉棪樹村盛產枇杷,該村把枇杷文創概念深植古老村落中,把全村優質人文、自然資源進行系統化整合,建設枇杷景觀長廊、觀景台等微景觀,孵化催生一批網紅旅游打卡點,接待游客突破20萬人次,帶動農戶人均增收3000多元。
生態也能成為產業。漳州還聚焦生態產業,結合高標准農田建設和撂荒地整治,按美麗田園建設標准,通過復種、村集體代耕代種、托管服務、農戶認領等形式種植良田,形成集生產、觀光於一體的美麗田園。
平和縣蘆溪鎮秀蘆村探索實施“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稻蛙菜”立體循環模式,在300多畝示范片水稻田中養殖虎紋蛙,改變過去單一種植蜜柚產業的發展模式,帶動當地560名村民就業增收,實現經濟、生態、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
做好融合文章
南靖素有“土樓故裡”美譽。南靖縣梅林鎮官洋村依托土樓世遺旅游資源,升級打造雲水謠風情街、雲水謠庄園等項目,以旅游業帶動當地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村民自發經營農家旅館及飯店120家、“農家樂”73家,為當地經濟注入新活力,增加了村民收入。
整合資源,做到文旅融合,漳州把美麗休閑旅游點建設融入鄉村振興“串點連線成片”線路進行升級打造,初步培育了城郊融合型、山區特色型、濱海漁村型、田園風光型、文化旅游型等五種類型的休閑旅游特色樣板,共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3億元。
村企聯動,做到產村融合,漳州鼓勵美麗鄉村小公園探索開展村集體投資、國企集資等社會化運作模式,對鄉村公園進行升級打造,把公園的美麗顏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華安縣仙都鎮招坑村為傳承保護好有著600多年歷史的秋千文化,引進企業,將村內的一處荒地打造成秋千文化公園,定期舉辦秋千成人禮等民俗活動,開發200多種特色秋千,每年讓村財增收至少20萬元,並帶動村民創收100多萬元。
漳州還優化環境,做到景村融合,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行縣統籌、鄉統管、地統籌、事統管,推動山、水、林、田、院、村、房有效融合,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
詔安縣四都鎮西梧村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進行裸房整治、道路整治提升、三線下地,建成涼亭連廊、漁村公園,打造印象西梧牡蠣灣,做到村中有景,景中有村,村景融合,有效提升村容村貌。
健全機制標准
作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標准化試點縣,長泰區承擔全國首批國家級美麗鄉村建設標准化試點工作,探索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標准化模式,推行“組織、人員、宣貫、經費、制度、政策”六個到位的鄉村標准化運作機制,制定美麗鄉村國家標准5項、地方標准4項,總結出“四千美景”“四生融合”“五谷豐登”“五慢生活”等特色做法,得到國家標准委的高度肯定並全國推廣,有效引領美麗鄉村建設。
漳州制定建設標准,制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導則,從院落空間布局、整體景觀提升、資源有效整合等方面制定了初級版、中級版、高級版建設標准和要求,推動“五個美麗”建設提檔升級、提標擴面,實現鄉村生態美、風貌美、環境美、風尚美、生活美的有機統一。
探索建立積分制,漳州立足實際將“五個美麗”建設納入鄉村治理積分制管理,明確量化指標,開展積分兌換應用,激發群眾自治活力,讓廣大群眾更好地參與“五美”建設。
在東山縣“美麗庭院”家庭志願積分制超市,群眾通過參與環境衛生類、公益美德類、鄉村建設類等活動兌換積分,按積分四個檔次分值到超市兌換物品,將“任務命令”轉為“激勵引導”,變“要我參與”為“我要參與”,極大提高了農民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
此外,漳州還落實正向激勵機制,把“五個美麗”建設納入全市鄉村振興實績考核,每年由市級財政安排“五個美麗”建設專項資金,制定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五個美麗”不同類別的補助標准,對推動工作力度大、建設成效明顯的縣區和責任主體給予補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