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飲水思源  朵朵“梅花”為人民綻放

葉青卿
2023年09月21日09:4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三伏天,剛下戲台的演員熱得干嘔,村民立刻端來了自家的綠豆湯﹔大雨中,老百姓穿著雨衣、撐著傘,一把又一把地擦著臉上的雨水也要把戲看完﹔小場地,擠滿了觀眾,坐著、站著,甚至趴在牆頭,隻為了看一眼“名角兒”……對於常年活躍在戲曲舞台上的演員們,摘得獎項時的榮光固然耀眼,但戳中她們心底最柔軟之處的,卻是來自基層觀眾的肯定與青睞。

福建是戲曲大省,歷史悠久、劇種特色鮮明,以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薌劇)五大劇種最為出名。福建也是全國鄉村演出最為興盛的省份之一,廣闊的群眾基礎是戲曲生存、繁盛的重要土壤。據了解,目前福建有活態戲曲劇種23個,其中本土劇種18個、跨省劇種5個,還有5種皮影戲、木偶戲類型。

始於1983年的梅花獎,是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福建參評梅花獎的時間較遲,40年來福建有19位演員20次榮膺梅花獎(其中一位是“二度梅”),2004年以來已實現十一屆蟬聯。今年5月,福建更是全國唯一摘得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雙梅花”的省份。

今年6月29日以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為人民綻放”福建省梅花獎演出季,由梅花獎獲獎演員領銜,以“名演員帶頭、名劇目展演”的方式,為人民群眾帶來常態化的惠民演出等活動,截至9月20日已開展226場。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回報人民。來看福建的朵朵“梅花”如何飲水思源,為人民綻放。

進得了“賽場”,入得了“市場”

“來!取出我的官服,升堂!”“老爺,你傷痛未止,怎能升堂?”

丑角知府“邊一笑”受傷未愈,踉踉蹌蹌差點暈厥,夫人“張岫玉”一路小跑,心疼地攙住夫君。

台上,演員們唱腔悠揚﹔席間,觀眾們回味無窮。

閩劇《貶官記》劇照。人民網 葉青卿攝

閩劇《貶官記》劇照。人民網 葉青卿攝

作為一部創作30年、先后歷經三個版本修改,並被京劇、評劇等多個劇種移植的經典劇目,閩劇《貶官記》獲得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新劇目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等眾多大獎。2023年,福建省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將《貶官記》列入重點復排劇目,作為“為人民綻放”福建省梅花獎演員演出季劇目,同時也是福建省實驗閩劇院“薪火相傳七十載,守正創新續輝煌”建院70周年展演的重點劇目。

8月25日,復排的《貶官記》亮相連演三天,位於福州市鼓樓區的閩劇藝術中心劇場每天都座無虛席。9月12日、13日又加演兩場,至此《貶官記》已演出546場。

閩劇《貶官記》復排后再次上演。人民網 葉青卿攝

閩劇《貶官記》復排后再次上演。人民網 葉青卿攝

在閩劇票友圈裡小有名氣的福州戲迷林輝表示:“我從10歲開始聽戲,聽了四十多年,每一版的《貶官記》我都看過,唐桂林對‘邊一笑’的演繹是超出我的期望值的。”

新晉男一號“邊一笑”由“85后”青年演員唐桂林擔綱,他坦言壓力不小:“這部戲的前任‘男一號’是國家一級演員、省級非遺傳承人朱善根老師,年近八旬的他花了四五個月的時間手把手地教我,飾演夫人的陳瓊老師也非常包容我們年輕演員,給了我很多幫助。”

夫人“張岫玉”的扮演者正是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陳瓊,在“為人民綻放”福建省梅花獎演員演出季活動中,已演出十幾場。

“我從藝校畢業沒多久,就有幸參演《貶官記》,黃願亭、朱善根兩位老師先后帶我搭戲,如今我也有義務做好‘傳幫帶’。”陳瓊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藝術,隻有傳承與創新,結合現實的、具有高級趣味、大眾樂於接受的表現手法,才能更好地傳承優秀的戲曲文化。”

演出前,陳瓊正在進行妝造。人民網 葉青卿攝

演出前,陳瓊正在進行妝造。人民網 葉青卿攝

從寧德專門驅車而來的戲迷王女士表示,就是沖著陳瓊“這朵梅花”來看“老帶新”的傳承版:“除了有‘梅花’,這部戲還有多位國家一級演員,唱腔和表演都太‘卷’了,好過癮!”

老“邊一笑”朱善根依然很關注《貶官記》:“這部戲是業內專家好評、鄉間百姓喜歡的經典劇目,尤其是下鄉演出,這部劇特別受歡迎。我們可以從觀眾的笑點中調節演繹節奏,力求盡善盡美。”

在情感上貼近群眾,在守正創新中展現造詣,從時代進步中汲取力量,用優秀的戲曲作品回報人民。這或許就是“梅花”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詮釋。

“梅花獎演員的劇目都是優中選優的作品,我們更要把好作品主動送到人民群眾中。”福建省實驗閩劇院院長、第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周虹表示,“既要進得了‘賽場’,也要入得了‘市場’。經得起觀眾考驗的演員和作品,才是真正優秀的。”

上得了“春晚”,下得了“村晚”

“有沒有獲梅花獎,對我來說演出都是一樣的,到農村演出,送戲下鄉,是我們莆仙戲劇院的常態。”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福建省莆仙戲劇院副院長黃艷艷說道。

千年莆仙戲,余韻萬裡長。莆仙戲,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幾何時,莆仙戲走出莆田、走出國門的機會甚少,也遭遇了人才流失的困境,傳統的莆仙戲與時代漸行漸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被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戲曲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百花齊放、推陳出新,迎來了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莆仙戲也借力而上,煥發生機。

2023年除夕,黃艷艷帶著莆仙戲《踏傘行》首度登上了央視春晚,正月初一從北京回到莆田,次日就下鄉演出。據黃艷艷介紹,莆仙戲劇院每年下基層演出約350場,受眾近40萬人次,在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時,也打下了扎實的群眾基礎。

黃艷艷在經典莆仙戲劇目《狀元與乞巧》中扮演柳氏。福建省莆仙戲劇院供圖

黃艷艷在經典莆仙戲劇目《狀元與乞巧》中扮演柳氏。福建省莆仙戲劇院供圖

9月6日,黃艷艷和她的同事們來到莆田市靈川鎮書峰村開展“為人民綻放”福建省梅花獎演員演出季系列演出。村民王阿公(莆田話“爺爺”的意思)早早就坐在簡易的塑料椅上等著“梅花”的到來:“艷艷要來,這邊晚一點就沒位置了。”

“常年下鄉演出,觀眾看到我們是很親切的。”黃艷艷說,“村裡的阿嫲(莆田話‘奶奶’的意思)就會拉著我的手說,過年在電視上看到你,現在在村裡看到你,好高興啊!”

村民們正在專心致志地看莆仙戲。福建省莆仙戲劇院供圖

村民們正在專心致志地看莆仙戲。福建省莆仙戲劇院供圖

藝術家決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服務百姓、傾聽百姓,和百姓打成一片。

在閩南,幾乎每個閩南人的記憶裡都有一部高甲戲,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地區的高甲戲,在中國傳統戲曲中作為閩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而獨樹一幟,這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閩南民俗文化,不僅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更是人們了解閩南文化和歷史的窗口。

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團長吳晶晶的名字在福建戲曲界“響當當”,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甲戲代表性傳承人,也是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她的代表作《阿搭嫂》《半把剪刀》《陳三五娘》《武則天篡唐》等劇目深受廣大戲迷的喜愛。

“我可能是全省最愛演出的戲曲演員之一,始終堅信‘演員的價值在舞台’。”演了四十多年高甲戲的吳晶晶心直口快地道出心聲,“隻要觀眾‘點名’要我演出,不管是在村頭還是田間,我都非常願意!”

高甲戲《阿搭嫂》劇照,圖右為吳晶晶。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供圖

高甲戲《阿搭嫂》劇照,圖右為吳晶晶。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供圖

劇團一年大概有200場戲,其中超過180場是在基層演出。“更多的百姓還是希望我們把優秀的劇目送到家門口。”吳晶晶說,“送戲下基層,更接地氣,更貼民心,我們辛苦一點不算什麼,為人民服務本就是文藝工作者應盡的責任。”

愛演戲、愛下鄉、愛授課,“梅花”吳晶晶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熱愛她的觀眾。

梅花獎的意義不僅僅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更是“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的高潔品格。藝術工作者隻有心中裝著人民,才能贏得人民的喜愛和尊重。

化得了“人心”,聚得了“民心”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作為。

“戲曲,既是高山流水,又是人間煙火。”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省文聯副主席、省戲劇家協會主席吳新斌說道,“‘煙火氣’並不是說粗制濫造,反而是要讓名演員成為‘民’演員,人民的演員。”

據了解,福建省現有國有文藝院團65家,2022年仍演出超過7000場,其中進鄉村演出近2500場,而今年上半年,進鄉村演出已超過2400場,接近去年全年的進鄉村演出數量。其中,縣級院團39家,2022年進農村演出1788場,佔全省國有團的72.2%,是國有文藝院團進鄉村演出的主力軍。

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藝術處負責人介紹,地方戲演出佔到全省進鄉村演出的89%,傳統大戲最受村民喜愛。“福建的文藝院團不僅堅持在精品創作上‘向上攀登’ ,同時也在惠民演出中不斷‘向下扎根’,無論是創作還是惠民演出,我們都有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省級財政資金的穩定保障。其中,省屬院團每個院團每年打底的惠民演出任務是124場,越是周末、越是節假日,我們的院團就越是活躍和忙碌。”

“我們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八十一年前,《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振聾發聵。人民是文藝之母,隻有堅守人民立場,才能抒寫生生不息的藝術史詩。

梅花獎培育了戲劇大家。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文藝工作者的天地不僅僅是排練廳和劇場,基層、鄉村、軍營、學校、景區處處都是“大舞台”。

福建芳華越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越劇尹派非遺傳承人陳麗宇表示,摘“花”之后,要求演員從“高原”走向“高峰”,做到雅俗共賞。“舞台是演員最發光發亮的地方,有觀眾的地方就是舞台。人民需要我們,我們就要擦亮‘梅花’這塊招牌。”陳麗宇如是說。

又如周虹所說,戲曲有“六美”,詞有詩詞之美,曲有音樂之美,動作有舞蹈之美,服裝有古典之美,舞台有意向之美,內容更有道德之美。戲曲有“仁義禮智信”的家國情懷,能夠潤物細無聲。

“為人民綻放”福建省梅花獎演出季正是用接地氣的方式,讓朵朵“梅花”綻放在人民之中,在市井煙火氣中,實現戲曲與群眾的親密接觸,成風化人,凝心聚力。

2022年,福建省委宣傳部推出“歡樂常相逢”——新時代文藝惠民八閩萬村行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將各劇種傳統經典和優秀劇目匯總為《福建戲曲演出劇目匯編》(上、下冊),作為進基層鄉村演出的基礎劇目。近年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積極指導文藝院團將在國家級、省級藝術賽事中獲獎的優秀作品、傳統經典劇目以及為農村市場量身創作的業務戲推廣到演出市場,讓廣大群眾更多受益。

中秋、國慶雙節即將到來,“為人民綻放”福建省梅花獎演員演出季將推出京劇名家版《紅鬃烈馬》、閩劇《梅玉配》、莆仙戲《踏傘行》等精彩演出。國慶后,由名編、名導創作,梅花獎演員參演的新創劇目越劇《煙波迷月》將進行首演,備受業界、戲迷關注。

“為人民綻放”福建省梅花獎演出季不僅僅是“季”,“名家為人民”的演出還將常態化。接下來,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還將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舉辦福建省百花文藝獎歷屆獲獎作品精品展,同步精選25部戲劇曲藝類獲獎作品的精彩片段進行展演。

“梅花獎就是要扎根一方水土,如果沒有老百姓這個土壤,沒有人民的支持,沒有回報人民,這朵‘梅花’的光芒就得不到綻放。”吳新斌說,“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但它終究需要回歸人民,服務人民。”

飲水思源,朵朵“梅花”在新時代的舞台上為人民抒懷,在廣袤的山海間為人民綻放。

(責編:關喜艷、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