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場90分鐘的“閉卷考”,福建八部門負責人“應答”

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
2023年09月23日10:4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一個問、一個答,其中不乏一些“紅臉出汗”的問題,讓應詢人直言像經歷了一場“閉卷考”。

9月22日早上九點,在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十層的一間會議室裡,一場詢問會准時開始。在會議室正前方顯示著這場會議的主題“社會救助工作專題詢問”,底下圍坐著由常委會組成人員、各專委會成員、省人大代表等組成的詢問人,以及來自福建省民政廳、教育廳、財政廳、人社廳、住建廳、衛健委、應急廳、醫保局這八個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他們是此次詢問會的應詢人。

詢問會現場。人民網 陳永整攝

“2022年底福建省城鄉低保覆蓋率為1.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怎麼看待這個數據?”“近些年一些縣市區財政支出壓力很大,如何保障社會救助標准和水平不降?”“有一些收入隻略高於低保線的群眾,未納入低保,也享受不到各類救助政策,怎麼解決?”

……

詢問會持續到十點半結束。在90分鐘裡,8位委員、1位代表和2位網友代表一共提出了12個問題,涉及低保救助、醫療救助、財政保障、就業救助、災害救助、教育救助等熱點話題。

是否存在漏保現象?民政部門:將風險降到最低

救助,在於扶困,低收入者是最需要關注的群體。當聽完福建省民政廳關於低收入人口社會救助工作的常態化幫扶機制的情況介紹后,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委副主任委員丁文清抓住一個數據“追問”。

“我注意到一個數字,再提一個問題,2022年底福建省城鄉低保覆蓋率為1.4%,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如何看待這個數據?是否存在符合低保條件的救助對象漏保現象?”丁文清問道。

“我對低保覆蓋率的理解是,低保對象數量佔戶籍人口數量的比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負責應詢的福建省民政廳廳長程強解釋說,從全國實際情況看,全國低保覆蓋率為2.8%。從東部九省市看,九省市低保覆蓋率為1.2%,最低的是0.7%。福建省低保覆蓋率為1.4%,低於全國,但略高於東部平均值,總體上與福建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適應。

解釋完數據,程強又接著回答“漏保”風險的問題。“一直以來,我省按照‘應保盡保’要求做好社會救助工作。特別是近年來我們採取了調整優化政策、提高保障標准、強化督查考核、開展‘漏保’‘漏救’點題整治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將‘漏保’風險降到最低,也取得明顯成效。”他最后著重用一個數據說明,“福建是近年來低保人數持續保持正增長的唯一省份。”

如何保障社會救助水平?財政部門:盡最大可能減輕市縣負擔

在詢問中,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委員、預算工委主任張炯佳提到了一個“錢袋子”的現實問題——財政保障。

“社會救助是兜底性、基礎性的社會保障措施,主要的保障責任在政府、在財政。近些年一些縣市區財政支出壓力很大,怎麼保障社會救助標准和水平不降,而且能夠切實落到實處?”張炯佳問道。

負責應詢的福建省財政廳廳長林中麟的回答也很切“要害”。他說,一直以來,福建省對市縣的財力保障是按照“8642”原則執行,即:綜合考慮各地的財力狀況,把全省現有市縣分為四檔,分別按照80%、60%、40%、20%的比例予以補助,2022年達到80%的有51個,涵蓋了絕大部分的山區縣。今年在“8642”財力分檔的基礎上,疊加了三類政策:將28個財力比較困難的縣補助比例提高至85%﹔疊加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補助政策,在原補助比例基礎上再提高5個百分點﹔疊加老區蘇區的補助政策,將老區蘇區縣低保、特困供養資金補助比例再提高10%。

“按照以上原則疊加后,對全省新出台的社會救助政策,有8個縣補助比例達到100%,32個縣達到95%以上,50個縣達到90%以上,盡最大可能減輕市縣的負擔。”林中麟介紹道。

財政保障還在於持續、穩定的投入。“要建立標准的動態調整機制,就是說隻要達到觸發條件,就必須提高標准,不能以任何理由不提、遲提或提不到位,如果存在財力不足問題,也要通過調整其他支出結構給予保障。”林中麟舉例說,福建把城鄉低保標准與最低工資水平相挂鉤,按照最低工資的42%∼48%區間確定,最低工資如有變動,低保標准也要隨之調整。按照這項機制,福建城鄉低保標准逐年提高,目前已達10099元,比2020年增長了22.3%。

“先診療后付費”運行如何?衛健部門:三類人群都可享受

社會救助涉及醫療、教育、就業等方方面面,在此次詢問會上,醫療救助受到的關注度頗高,有三位詢問人提的問題都與之相關。

福建省人大社會委委員韓韜軼關心的問題更為具體,“《福建省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實施細則的通知》規定‘第一二三類救助對象規范轉診,且在省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的,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全面免除其住院押金’‘積極推進省域內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這兩條規定在全省范圍內落實情況怎麼樣?”

“這類人群的醫保卡已直接跟醫院的醫保系統做了對接,插入卡就可以識別其身份,無需預繳住院押金就可以在醫院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出院后隻要繳納個人自付醫療費用。”負責應詢的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楊閩紅回答,“先診療后付費”從2017年開始實施,主要目的是降低社會救助對象醫療費用的負擔壓力。政策建立后,享受對象從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到特困人員、低保對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重度殘疾人﹔2021年過渡到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易返貧人口﹔今年調整為三類救助對象,享受范圍從13個病種逐漸擴大到34個病種,今年1月1日開始,取消了所有病種限制。這三類人群到醫院都可以享受先診療后付費的政策。

“我們醫保局主要是為了方便困難群體的報銷,實行了‘一站式’服務,所謂‘一站式’服務就是一到四類困難群體到省內定點醫療機構,隻要持有醫保卡或者醫保電子憑証進行醫保結算,個人隻需要支付個人負擔部分,醫保部門再跟醫院進行結算,全省跨統籌區也都可以實現。”福建省醫療保障局局長林聖魁在對應詢進行補充時說,這項工作對困難群眾很重要,一是這項工作很大程度減少了困難群眾的墊資壓力,二是減少了群眾往返來回報銷的困難。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