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這“荔”獨好 莆田荔城推動文旅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在2023年福建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上,福建省委提出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正當其時、恰逢其勢。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旅資源大省向文旅經濟強省轉變,讓山海之美與人文之韻更好地為發展增光添彩、為百姓造福添福。不久前,福建省文旅廳聯合人民網福建頻道推出市長談文旅經濟——聚焦“清新福建”系列策劃,生動呈現了福建各地市市長發展文旅經濟的新思路、新規劃。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福建省委省政府關於發展文旅經濟的相關指示精神,延伸“市長談文旅經濟”宣傳效應和帶動作用,“書記縣(區、市)長談文旅經濟”系列策劃將繼續呈現福建各縣(市、區)主要領導關於發展文旅經濟的思路與規劃,展現各地推動文旅經濟發展亮點和成果。
本期對話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區長林坤泉。
人民網:荔城區是“古府新區”,在發展文旅經濟方面具有哪些優勢?
林坤泉:荔城區是莆田市的中心城區,原屬於興化府莆田縣,史稱“興化”“莆陽”,因盛產荔枝別稱“荔城”。它枕山依溪,歷史源遠流長,人文底蘊深厚,自然風光旖旎,發展文旅經濟具有以下優勢。
荔林水鄉。蔡昊攝
(一)生態風光優勢。“荔林水鄉”生態風貌獨具特色,木蘭溪流域水系發達,河道總長497公裡,佔莆田市南北洋河道總量的70%,擁有全市生態綠心規劃面積的88%。2017年,木蘭溪獲評“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木蘭溪綬溪片區項目(綬溪公園)入選國家級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試點名單,生態綠心保護修復項目獲評2017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水上巴士”貫穿綠心荔林。有“林泉禪武”“江東梅影”“東甲晨光”“五侯秋望”“清塘棲鷺”等莆田新舊24景11處,現有A級以上景區7個。“壺山蘭水”成為莆田的靚麗名片和在外游子思鄉念鄉的代名詞。
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荔城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供圖
(二)歷史文化優勢。荔城是莆仙文化的活字典,素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之美譽。莆田古縣考取進士達1800多人,居全國之最﹔拱辰街道東陽一個村走出了11位進士、28位舉人、18位貢生,更有“祖孫父子兄弟叔侄三世五進士”的佳話,因而得名“進士村”。被朱熹稱為“始終全德”的名相陳俊卿留下了“地瘦栽鬆柏,家貧子讀書”的古老勸學名句。有三清殿、報恩寺塔、寧海橋、文峰宮、大宗伯第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2處,有“九鯉燈舞”“惠洋十音”“登瀛高蹺”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9項,是南少林禪武文化、莆仙戲劇文化、木雕文化、媽祖文化的發祥地。
莆田工藝美術城。荔城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供圖
(三)特色產業優勢。荔城是工藝美術之城,是全國建筑裝飾和神像木雕、石雕的主產地。莆田工藝美術城,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配套最齊全的工藝品專業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沉香檀香交易集散地,佔全球交易量的80%以上﹔荔城全區共有工藝美術企業1000多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荔城也是“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中國黃金珠寶首飾之鄉”,在外從事金銀珠寶的莆商有15萬人,開設終端零售店3萬多家,年銷售額3000多億元。荔城還是“中國鞋類出口基地”“中國鞋類創新示范基地”,現有鞋服企業1000多家,年產鞋6.2億雙以上。
人民網:荔城文旅資源豐富,在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中,有哪些發展理念思路,激發文旅產業發展動能?
林坤泉:荔城將聚焦生態綠心、南少林九華山、壺公山、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藍色海灣“五大板塊”,做好藍色旅游、綠色旅游、古色旅游、紅色旅游、工業旅游、鄉村旅游這“六篇文章”。
黃石惠下村。林征宇攝
(一)藍色旅游,突出以水為伴,打通水系創設旅游觀光帶。結合木蘭溪下游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銜接“十裡風光帶”“水上巴士”規劃建設,推動“荔林水鄉”田園景觀“古村-古樹-水系-古橋-古廟”的資源優化,實現對木蘭溪沿線文旅資源的有效串聯整合。同時,依托“1號濱海風景道”、黃石鎮濱海板塊項目,加快發展北高、黃石濱海旅游。開發利用草嶼等無人島嶼等,遴選一批漁村碼頭、景區景點、海島灘涂等建設成網紅景點。整合江東村“梅妃故裡”“寧海閘”,東甲村的“鎮海堤紀念館”、“東甲晨光”和“九鯉燈舞”構成三角旅游線路。
南少林寺。荔城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供圖
(二)綠色旅游,突出以山為媒,串聯山峰開發全域風景區。圍繞“三山三景”,即壺公山的壺山致雨、五候山的五侯秋望、九華山的林泉禪武,綜合開發利用。開發五候山片區產業園,通過五候山片區鄉村振興配套道路工程,打造美食街景觀、綜合服務中心、智慧停車場及研學基地,擴容吸收游客旅游住宿的能力。以南少林寺為核心,以弘揚禪武文化為主題,延伸南少林文化體驗,提升南少林禪文化旅游產品、旅游服務、旅游體驗質量。整合九華山、紫宵岩景區的山水人文景觀,規劃徒步運動路線、山地騎行路線等,建設健康游步道,山地馬拉鬆,禪武運動節等業態和活動,開發禪修小鎮項目,做大禪武夏令營,形成集禪修、度假、研學、朝聖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禪修文化集聚區。
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夜景。佘琦輝攝
(三)古色旅游,突出非遺風採,文旅融合煥發街區新魅力。圍繞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三清殿、文峰宮等歷史文化景區,加大文保單位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縱深推進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二期修繕及配套設施建設。將媽祖文化、南少林文化、非遺文化、海絲文化等特色文化體系融入古街,將莆田非遺實現品牌化、IP化、文創化和藝術化,建設非遺孵化中心、大師作品博物館、非遺工坊、非遺工作室,在街區形成聚集效應。同時策劃大型活動,吸引人流,助力莆田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興化府歷史街區品牌傳播。
北高五侯山。荔城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供圖
(四)紅色旅游,突出培根鑄魂,思苦憶甜重塑紅色紀念館。圍繞古譙樓、陳國柱故居、哲理鐘樓等革命文物點,打造集紅色教育、研學旅游、生態休閑等功能於一體的紅色研學旅行路線。結合下垞片區改造項目,規劃將陳國柱故居與九華山景區,在陳國柱故居附近,配套提升周邊綠色景觀提升和旅游基礎設施,打造集紅色教育、旅游觀光、黨員培訓、生態觀光為一體的黨員教育示范基地,形成下垞紅色旅游景區。
某鞋業智能制造工業旅游產業園,消費者沉浸式體驗“私人訂制”。荔城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供圖
(五)工業旅游,突出工匠精神,品牌吸引掀起旅游消費潮。依托工藝城、黃金珠寶城舉辦好藝博會、香博會、珠寶展等展會﹔將工藝美術與旅游產品結合,將木雕、石雕、皮雕、珠寶加工工廠、工作室等生產地打造為旅游參觀地及體驗點。拓展工業旅游品牌,設立企業展示館,開放參觀工廠園區及老建筑、工業生產線、機械設備,挖掘企業多年積累的企業文化、管理制度、人物故事、生產工藝知識,增強游客的沉浸式體驗。
西天尾鎮后黃景區。荔城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供圖
(六)鄉村旅游,突出家園情懷,自然韻律打造田園特色村。深入指導西天尾鎮申報“福建省全域生態旅游小鎮”“莆田市全域生態旅游小鎮”,指導北大村申報“福建省金牌旅游村”“莆田市金牌旅游村”。在3A級后黃旅游景區的基礎上,攜手旅游發展公司,加大對南洋風情村旅游設施投資力度,規劃建設研學基地、露營營地、民宿、非遺傳習工坊、非遺食品開發生產基地、現代農業智慧園等,提升景區的配套及旅游服務品質,爭創國家4A級景區。利用荔城鄉村深厚的耕讀文化傳統,對東陽村進行綜合開發,在村內設計研學旅游精品線路,推出“走狀元路,過狀元橋,得狀元果”的主題研學活動,打造以研學、農事體驗、勞動教育、野營度假等為特色的鄉村特色群落。依托“梅妃故裡”等人文脈絡,集合當地文化特色,營造田園農庄,打造江東村獨具特色的水鄉宜居村落。
美麗荔城。佘琦輝攝
人民網:荔城將如何規劃推動文旅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林坤泉:(一)堅持規劃先行。深化《荔城區“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專項規劃》,制定實施《莆田市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等配套措施,持續完善文旅公共服務體系,有效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提升文旅產業發展新動能。
大美漁村。劉朝陽攝
(三)堅持依法保護。牽頭起草《莆田市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辦法》,落實好《莆田市荔城區開展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整治提升三年行動的方案》,制定實施《莆田市荔城區旅游民宿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措施,進一步健全完善長效機制,有效保護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守好莆田文化根脈。
玉湖新姿。顏建平攝
(三)堅持活化利用。發揮木蘭溪示范引領效應,統籌推動木蘭溪干支流系統治理,加快推進沿線村庄農村污水提升治理,強化生活污水收集管網配套建設改造,推動木蘭溪十裡風光帶建設,打造“一條荔林道,六處芳菲景”,促進生態、形態、文態、業態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資源優勢,把歷史文化資源和旅游結合起來,以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等為載體,強化古街、古巷、古民居、古建筑保護利用,植入業態、激活價值,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開辟公共文化旅游空間,發展靈活多變的業態,形成具有荔城特色的“文化地標”和“文化名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