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弘揚嘉庚精神 為您講述陳嘉庚先生與集美學校的故事

作為集美學校的一部分,坐落在龍舟池畔的集美中學被譽為中國最美中學之一。圖中建筑為集美中學道南樓。
陳嘉庚先生巡視校舍建設工地。
抗戰期間,私立集美職業學校內遷到大田縣,在敵軍的轟炸下堅持上課。
如今風景如畫的集美學村。
1913年,集美兩等小學校在集美祠堂舉辦開幕式。
今年是陳嘉庚創辦集美學校110周年,也是“集美學村”正式命名100周年。
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歲月裡,集美學村和集美學校既經歷了艱難曲折,也抒寫了燦爛篇章——一起走過艱難締造和發展改進歲月,經歷了播遷和復員,迎來了新生,又歷經磨難,終於在改革開放中振興跨越,在新時代開創新局。
而作為集美學校的締造者,陳嘉庚在集美學村留下的不僅有大量以學校形態、建筑形態為代表的物質遺產,更有極其豐富的以嘉庚精神、嘉庚教育思想為代表的精神遺產。他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國家為重、以民族為重的品格,關心祖國建設、傾心教育事業的誠心,風范長存、精神永駐。
1913-1936
從成立集美小學到擁有12所學校
開啟集美教育新紀元
今年,“集美學村第一校”集美小學迎來了建校110周年。
把時光拉回到1912年9月,在南洋創業的陳嘉庚懷揣報國抱負,從新加坡回到故鄉集美籌辦教育。可在當時,要在一個封建落后的小漁村創辦新學,困難重重。陳嘉庚不懈游說,勸說族人消除宿怨,設立新學,終於讓大家同意將7間私塾關停,其中就包括陳嘉庚自己於1894年出資開辦的惕齋學塾。
1913年2月,鄉立集美兩等小學校“假集美祠堂為臨時校舍,行開幕式”,學生135名。陳嘉庚也參加了開學典禮,他在致辭中講了私塾的弊端和新學的意義,希望大家好好學習,成為有用之才。這就是集美小學的前身,也是集美學校的“起點”。最初的集美小學借用大祠堂、“誥驛”和房角祖厝辦學。一所學校的五間教室分散於三處,春季多雨水,師生上課很不方便,陳嘉庚就想建自己的校舍。他以二千元買下了村西的廢棄魚塘(海埭),“填池建校”,建設小學校舍。當年8月,7間平屋的木質新校舍落成,操場整平,這就是集美學校的第一座校舍和第一個操場。
在舊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觀念禁錮著人們的思想,集美小學成了“男小”。陳嘉庚把籌辦女小的重任交給胞弟陳敬賢及其夫人王碧蓮。王碧蓮帶著一張小板凳,每天頂著凜冽的北風,挨家挨戶苦口婆心動員適齡女孩上學。為了招收一名女生,她要不厭其煩地勸說其家中的幾代人。
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學開辦。在當時,這是閩南一帶前所未有的“開創之舉”,潘懋元先生稱之為“在閩南首開女禁”。這也是中國較早開辦的女校之一。1936年8月,男小和女小合並為集美小學。
“閩海之濱,有我集美鄉……全國士,聚一堂,師中實小共提倡。”《集美學校校歌》傳唱百年,至今仍在無數海內外集美學校校友心中久久回響。其中“師中實小共提倡”一句,體現了嘉庚先生辦學的深邃思想和科學規劃——既有學前教育、小學、中學等基礎教育,又有師范、實業教育等專門職業教育。
以集美小學為起點,陳嘉庚創辦了一系列學校。1918年3月10日,集美師范、中學同時開學,陳嘉庚、陳敬賢兄弟倆親自定的校訓“誠毅”頒布。“誠”含有忠誠祖國、誠信做人之意,“毅”則含有剛毅頑強、百折不撓之意。校歌也同日頒布。1919年2月,集美幼稚園成立,這是福建省第一所由華僑開辦的幼兒園,也是國內最早由國人自己創辦的幼稚園之一。
1919年6月,陳嘉庚回到集美,一邊緊鑼密鼓籌辦廈門大學,一邊解決集美學校的師資難題,遴選校長,建設校舍,同時開辦實業教育。1920年起,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職業教育相繼開辦。1921年2月,集美學校設立女子師范部,轄女子小學,招收女子師范講習科和預科。這時,學校確定“福建私立集美學校”為總校名,內分師范、中實(包括中學、水產科、商科)、女師(女小隸之)、小學、幼稚園5個部,形成了“師中實小共提倡”的局面。
1923年至1926年,陳嘉庚企業蒸蒸日上,是他一生得利最多和資產最巨之時。陳嘉庚認為這是發展學校的難得機會,一再函促校長加速校舍建設和增添設備,延攬名師,擴大規模,大量招生。這一時期,不僅是校舍建設的黃金期,還增辦了農林部、國學專門部和幼稚師范學校。
1927年至1936年,集美學校進入改進時期,變更組織,改部為校。當時,集美學村有12所學校。各校雖幾經變更,但教學不斷改進,管理更加規范,形成了優良的校風。
散文作家、畫家孫福熙1931年3月曾到集美學村舉辦畫展並進行考察,在《社會與教育》上發文,稱贊集美學校為“世界上最優良、最富活力的學校”。
1937-1948
輾轉播遷多地
烽火中艱苦辦學
1937年“七七”事變后,集美成為最前線,集美學校師生被迫離開集美學村,走上了艱難的內遷之路——師范、中學、商業、農林、水產航海等各校師生翻山越嶺來到安溪縣,創造了全體師生零傷亡,數以萬計冊圖書、千余件教學設備零損失的奇跡。集美小學則移至孫厝、后溪石兜村。
1938年1月,各中等學校在安溪文廟合並辦理,名為“集美聯合中學”,各校改設為科。1939年1月,沿海局勢進一步惡化,赴內陸上學的學生劇增,水產航海、商業、農林各科脫離聯合中學,再一次踏上“旅途”,遷移至大田縣,合並為“集美職業學校”。1941年,由於集美中學學生數量猛增,學校分設高中、初中部,安溪的校舍已容納不下,因此高中部遷到南安詩山。
內遷期間,集美學校師生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辦學。在大田,日寇飛機時常騷擾、轟炸,空襲警報一響,師生們5分鐘內就登上仙亭山,隱藏在綠樹叢中。於是,高山頂上出現了神奇的“森林課堂”——頭頂上敵機盤旋,黑板挂在樹上,教師站在樹前授課,學生席地而坐聽課。
航海訓練要搭台跳水,師生們選定河段,集體掏筑深池﹔水產科要搞淡水養殖,大田鄉親們幫忙物色地盤,挖掘魚池﹔農科所辦實驗農場沒土地,鄉親們讓出20多畝水田……烽火歲月裡,集美師生和大田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大田縣玉田村因此被譽為“第二集美學村”。
內遷期間,集美學校師資短缺,許多校友響應母校號召,放棄安定工作和優厚待遇,奔赴大田,留下了“千裡走單騎”“離船從教”等感人故事——在廣東汕尾水產學校任教導主任的校友陳維風,聽說母校需要專業人才,義無反顧地提交辭呈,挑著一根扁擔,一頭放行李,一頭坐著幼小的女兒,從廣東徒步來到大田。原來,陳維風在集美畢業后,曾受陳嘉庚資助赴日本留學。在英國一艘萬噸遠洋輪當船長的校友俞文農,接到母校召喚,毅然放棄高額工資,賠付巨額違約金,帶著幾本航海專業書就回國,到大田任教。
抗戰勝利后,各校相繼復員,遷回集美,直到1946年全部遷回廈門,結束了這段校史上最為艱難困苦的播遷時期。集美學校一邊加緊修葺校舍,努力恢復舊觀﹔一邊加強校務管理,重視教學質量。各校勵精圖治,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保証了辦學質量。
1949-2023
構筑完整教育體系
實現校主“世紀之夢”
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集美學校迎來新生。在陳嘉庚親自主持下,集美學校積極修復被戰火毀壞的校舍,同時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學校迅速得以恢復並有很大發展,新辦了水產商船專科學校,省立水產職業學校和省高級航空機械商船學校的航海科並入,廈門大學航海專修科與集美水產商船專科學校合並組建國立福建航海專科學校,華僑學生補習學校開辦,學村面貌煥然一新。 后來,各校逐步由人民政府全面負責。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集美學校步入新的發展時期。各中等學校和小學、幼兒園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實現教育振興。1994年10月,集美學村五所高校合並組建集美大學。2003年,集美大學碩士點獲批,研究生教育從此在集美學村起步。2013年集美大學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4年擁有首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集美僑校成建制並入華僑大學,改為華僑大學華文學院。
事實上,早在1923年,陳嘉庚在給時任集美學校校長葉淵的三封書信中,就提及要把集美學校辦成集美大學的設想。其中一封信說:“故今日計劃集美全部,宜以大學規模宏偉之氣象,按二十年內,擴充校界至印斗山……至於大學校舍之地址……”專家們認為,此處“大學”指的是集美大學。集美大學的成立,算是圓了校主的“世紀之夢”。
嘉庚先生創辦的職業教育,經歷多次改革演變,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集美水產、航海“分家”,孕育出今天的集大航海學院、輪機工程學院,以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集美商科發展成為如今的集大財經學院,並“孵化”出集美工業學校,彌補了原來“嘉庚系”職業教育獨缺工業教育的遺憾。如今,集大航海、財經學院被稱為“航海家的搖籃”“福建財經人才的搖籃”。
一百多年來,集美學村已形成了從學前教育到博士生培養的完整教育體系。2016年,集美學村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記者 林桂楨 特邀通訊員 林斯豐 圖/特邀通訊員 林斯豐 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