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晉江經驗” 敢為天下先——全國首個縣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發展之路
2020年,福建省政府正式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簽署合作共建協議,雙方依托泉州晉江市醫院建設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福建醫院(以下簡稱“上海六院福建醫院”),全國首個縣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應運而生。
為什麼在縣域成立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縣域醫院如何補齊短板,高位嫁接?當地百姓獲得感怎樣提升?讓我們到晉江當地,一探究竟。
上海六院福建醫院。
為什麼要在縣域打造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
家住泉州晉江的陳師傅今年42歲,5年前他患上雙膝痛風性關節炎,拍片檢查發現,膝關節周邊有大量痛風石,關節腫大明顯且逐漸出現彎曲不了的症狀,嚴重困擾生活。其間,陳師傅在福建省內多家醫院尋求幫助,他得知如果要手術治療,隻能前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而長期治療需要多次往返,嚴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出行不便也是擺在他面前的難題。今年7月初,得知上海六院關節外科專家沈灝時常來到上海六院福建醫院坐診后,陳師傅前來問診。很快,沈灝專家團隊為陳師傅完成了一台高難度的膝關節置換術。眼下,他已經能夠自由行走。
在當地,像陳師傅這樣的患者還有很多。晉江雖是縣級市,但經濟發達,產業密集,流動人口多,診療需求較大。不過,晉江市醫院作為縣級綜合性三級醫院,本身底子薄,同時北臨泉州、南靠廈門,大型三甲醫院虹吸效應明顯,晉江市醫院人才招引難,高端人才難以留住。因此,當地患者素有“北上南下”求醫的習慣,轉外就醫比例較高。
家門口就能看名醫,疑難雜症不用跑遠門,這是當地群眾尋醫問診中相當突出的訴求。如何將高水平醫院落地在需求量大的區域,免去當地群眾來回奔波的困擾?
2019年10月,中央四部委聯合印發《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旨在以區域醫療中心為依托,打造醫學高地,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的擴容下沉,實現“大病不出省”的目標。晉江與上海兩地商貿往來頻繁,作為中國“斷肢再植”搖籃的上海六院更是本地群眾跨省求醫的熱門之選,但是,一個縣級市想要成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輸入地,並不容易。為了贏得這次合作,晉江市領導親自帶隊,多次趕赴上海與六院領導溝通。
晉江雖為縣級市,但在經濟、人口、交通等方面的顯著優勢,這些均是醫院發展所需考量的關鍵指標:全國百強縣的雄厚經濟實力,為醫院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本地人口200多萬,僑親300多萬,周邊半小時交通圈輻射人群更是達到2000多萬,大量的人口對優質醫療服務有著長期穩定的需求﹔發達的交通網,極大程度方便了上海醫生的往來,高鐵直達,更是有著可能全國所有城市中最為便捷的空運體系,飛機落地后僅10分鐘車程即可到達市中心,從來不必為往返機場浪費大把時間……這些都為雙方醫院的合作共建創造了良好的客觀條件,確保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在今后有著充足的發展空間。
在福建省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多方努力下,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關於第二批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項目有關事項的通知》,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依托晉江市醫院合作共建的上海六院福建醫院獲批,正式納入第二批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項目名單。
科研短板成縣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難點
2021年上半年,在晉江市醫院與上海六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后,雙方的合作便迅速展開。很快上海六院便向晉江派出了第一批常駐醫護團隊。一場由晉江當地政府主建、上海六院主營的醫療改革在上海六院福建醫院興起。
“創建國內首家縣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這條路沒有人走過,會充滿諸多不確定性。”上海六院福建醫院黨委書記王建波說,雖然挑戰很大,但希望將其做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板。
作為一家縣域裡的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相比其他輸入醫院,在科研方面的劣勢是不可回避的。“科研能力是困擾醫院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王建波介紹,科研能力的不足與之前縣級醫院的定位有關,那時候對於科研的投入和重視自然無法與大型三甲醫院相比。
為了鬆解束縛,福建省編辦對晉江市醫院提格,2021年,該院由原先的副科級單位升格為副處級單位,成為泉州市屬醫院(委托晉江市管理)。
“提級為泉州市屬醫院后,理論上科研指標的配給會有一個顯著增加。但具體因為涉及多部門,還需要我們自己去積極溝通、做工作,好在現在我們起碼有了先決條件。”王建波說,而將來能成為大學的附屬醫院,則無論是在科研還是醫療方面,對醫院實力都將是一個大幅的提升,更是與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相輔相成。“但這一塊無疑是更難的,需要省內政策上的傾斜,更離不開教育部的支持。”
骨科為主多學科並進 實現高水平同質化醫療
前不久,家住晉江、今年50多歲的劉阿姨回家途中遇到車禍,導致頭部、右上肢、髖部、左下肢等多處受傷,入院時已經不省人事。經檢查,劉阿姨屬於創傷性休克,多發性骨盆骨折,左髖關節前脫位。很快,一場由急診科、介入血管科及骨科醫生聯合救治車禍創傷患者的案例在創傷中心上演:急診科醫生予擴容補液抗休克,申請輸血,完善檢查后,介入血管科進行血管造影及血管栓塞,骨科醫生同時進行髖關節脫位手法復位、股骨髁上牽引、骨盆外固定架固定。術后,劉阿姨轉入ICU重症監護治療,三個月后,順利康復出院。
高質量的技術水平,是一個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的底氣。隨著上海六院團隊的到來,晉江地區的骨科診療能力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提升。在上海六院福建醫院骨科副主任鄭勇強看來,通過成立急診骨科,強化醫院骨科和創傷救治體系,加快融合骨科、急診科兩個學科的優勢力量,可以有效推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提升突發骨傷患者緊急救治、骨科急診患者分診救治能力。
據了解,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學科布局開始階段是以骨科為主,但即便只是骨科手術,單單派駐骨科團隊也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麻醉、急診、ICU等相關科室的輔助。作為綜合性醫院和區域醫療中心的定位,上海六院福建醫院應該是具備多學科的救治能力,形成閩南地區以骨科為特色,兼具多學科高水平救治能力的區域醫療中心。
為了讓上海六院福建醫院積極與上海六院接軌,逐步實現同質化管理,2021年6月,上海六院與晉江市醫院正式啟動“薪火璀璨”師徒傳承人才培養項目,著手建立起“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
上海六院的張清福就是首批專家成員之一。作為晉江人,他主動請纓,回家鄉支援醫療建設。回到晉江后,擺在他面前的是人員配置不足、設備單一、超聲基礎薄弱等一系列現實問題。為逐一破題,他快速梳理出問題清單,圍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考評目標,實施導師工作制度及雙主任制度,培養骨干人才。他帶領麻醉團隊系統學習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分批進行師徒傳承式教學,從理論入手,結合臨床實踐,從簡單到復雜,從上肢到下肢,從四肢到軀干,進行系統培訓,逐步實行上海六院麻醉技術的平移。
張清福帶領麻醉團隊臨床實踐。
在上海六院專家將技術帶到晉江的同時,福建醫院的工作人員也分批前往上海六院進修,建立起了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在上海六院本部和福建醫院間人才共享、相互流通的良性機制,以此推動上海六院“管理”“技術”“品牌”三平移。
據統計,上海六院方面通過派駐四批次常駐團隊共23名醫護人員,開展“薪火璀璨”師徒傳承人才培養項目,累計帶動開展110項新技術、新項目,其中“股骨頭壞死病灶清除、血管吻合游離腓骨移植的保髖手術”等15項國內領先技術落地。
科學管理實施“人才興院”戰略
王建波剛到上海六院福建醫院時就發現,醫院職能部門和學科建設分類及職責並不明晰。醫院並沒有學科分類的理念。“沒有學科負責人,但每個病區有一個負責人,病區裡又同時有不同科室,這就造成了管理混亂。”
經過內部管理體制重塑和革新,眼下醫院規劃了31個臨床科室+10個醫技科室,總共41個臨床醫技部門,每個部門配備負責人,強化管理職能和職責范圍。“職責明晰后,能夠讓大家擰成一股繩,朝著一個方向不斷努力。”王建波說。
最讓王建波頭痛的是人才編制問題。“晉江跨縣域的人才調動涉及當地編辦、人社、衛健等多部門審批,正常流程走下來至少需要一年時間。”王建波介紹,福建省人才編制是跟人走,上海當地醫院是採用全員聘用制,人才編制屬於醫院,醫院具有靈活的人事權。顯然要將上海六院的人才引進管理模式照搬到晉江市醫院,是行不通的。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當地政府及多部門協同配合下,晉江設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專場招聘會、開辟人才招引綠色通道、人事調動設置時限……“在現有體系不變的情況下,這些舉措出台及落地,已經邁出了很大的一步。”王建波說。
在今年一場招聘會裡,王建波欣喜地看到,應聘人才的學歷明顯提升,原來多數是本科生,目前來應聘的全是碩士以上學歷。
眼下,醫院已建成張長青教授修復重建外科、徐建廣教授脊柱外科、趙金忠教授運動醫學科、馬燕紅教授康復醫學科、賈偉平教授內分泌科等5個名醫工作室,新增5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上海六院品牌輻射效應初步形成。
張長青教授現場帶教。
賈偉平院士現場看診。
據統計,2020年1月至8月,晉江當地外轉就診率為3.08%,2023年1月—8月,當地外轉就診率下降到1.16%。泉州市域外來晉江就診人數同比增長近2倍,國內其他省份及境外人員來晉江就診人數同比增長近3倍。(文/圖 張鴻鵬 陳丹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