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翔安:民生服務有溫度 百姓幸福有質感

幸福翔安,居民安居樂業。圖為居民在翔安大宅火龍果基地游玩留影。(翔安區 供圖)
今年9月份,廈門市翔安中學高中部首度辦學招生,剛剛把家安在金海街道的老劉很高興:“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了”。
30歲出頭的明旋住在大嶝街道雙滬社區,騎車幾分鐘就能到社區手工加工點工作,“時間靈活,離家也近,很適合我”。
梁粉80多歲了,每天下午都會搬張小凳子坐在家門口晒太陽,香山街道珩厝社區的助老員經過,她就會念叨:“這個月打到卡裡的養老錢又多了一點”。
67歲的李阿姨為醫護團隊送去了錦旗,她很慶幸自己能從“急性腦梗死”中恢復過來,“多虧救得快,再晚一分鐘就很難說了”。
20多歲的年輕媽媽郭穎住在鳳翔街道的國貿學原小區,她已經習慣每天帶兒子到樓下的鄰裡書屋轉轉,不時去邊上的藝術長廊看展,“家門口能借書,方便”。
……
民之所望,即是政之所向。秉持著“民生溫度就是幸福刻度”的理念,翔安區用20年的努力與實踐,讓民生細節不斷“升溫”,用一條快速爬升的民生曲線給出了溫暖的答案。
20年時間,教育、就業、保障、醫療、文化等五個方面串點成線、連線成網,穩穩托起了翔安居民的幸福生活。也正是這五塊民生拼圖,20年間拼出一幅最具幸福質感的新畫卷,“民安”二字,有了最生動的現實注解。
如今的翔安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圖為廈門實驗小學翔安校區學生。 (記者 林銘鴻 攝)
【教育篇】
又快又穩向前跑
翔安教育“彎道超車”
翔安教育集團的成立是翔安全區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集團隸屬翔安區教育局,是全省首個區屬公辦普惠優質教育集團。
翔安教育集團充分發揮規模化集約化辦園優勢,迅速把學前教育優質資源建到家門口,惠及多個住宅小區、鄉村社區和工業園區,實現城鄉學前教育一體化發展。全區普惠性幼兒園至今覆蓋率為99.18%,在公辦園就讀的孩子達57.68%,各項指標均高於國家、省、市水平,實現從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的轉變。
而縱觀全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快速”“均衡”“特色”是最重要的關鍵詞。
一組數據呈現了“快速”二字:全區各級幼兒園示范率從2016年的3.2%增長到2022年的55.4%,增長速度驚人,這體現了翔安區教育“彎道超車”的決心。
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也是20年來翔安教育發展的顯著變化,“高位嫁接”優質的教育資源則是主要方法。翔安區主動對接“名校跨島”“名師出島”戰略,目前已有廈門雙十中學、廈門實驗小學、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等6所島內名校在翔落地﹔13所初中校均與市優質學校建立合作交流關系﹔此外翔安區還積極引入廈門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北京市十一學校、福建教育學院等全國名校來翔辦學,與福建幼高專、泉州幼高專等專業高校開展深度合作辦學。
如果把20年來翔安各所學校在各項體育賽事拿下的獎牌獎章獎狀集合在一起,恐怕一個大屋子都不夠——轄區學校的各類特色教育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體育競技、信息技術創新、人工智能等方面,都榮譽滿滿。
翔安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戰略,如今“高端”與“優質”正在成為翔安教育的新標簽。
招聘會開進彭厝社區裡,開到居民的家門口。(林木陽 攝)
【就業篇】
打好系列組合拳 托起“穩穩的幸福”
明旋住在大嶝雙滬社區,在社區手工加工點上班成了她的穩定收入來源。“上班很近,隨時能照顧到家裡。”她說,更早的時候是幫著丈夫在海裡養魚,海域退養之后就在家接散活,直到2021年又在家門口就業了——雖然都是在家門口,但是完成了“上岸”的蛻變。
翔安經歷了20年的大開發與大建設,如何解決被征地農民、海域退養漁民的轉產就業問題?翔安區引導各鎮(街)設立社區手工加工點,正是其中一個舉措。
還有一系列措施為被征地農民和海域退養漁民“護航”。在政策層面上,從“新民生十五條”到2021年6月份出台的《翔安區關於進一步鼓勵和支持轉產就業工作的扶持措施(試行)》等,惠民政策近30條,對農漁民民生保障政策實現全覆蓋﹔在幫扶舉措上,除了推動家門口就業,還推進“送崗位上門”——征拆、退養工作開展到哪裡,轉產就業就重點覆蓋到哪裡﹔同時“送幫扶上門”,針對重點的五類困難群體實行入戶走訪和就業幫扶,實現應就盡就。
翔安區還通過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打好一系列穩就業“組合拳”。
從政策體系的建立上看——翔安區結合區情實際,先升級促進轉產就業的“民生十五條”為“新民生十五條”,又制定出台《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的若干措施》,形成符合翔安實際的就業“168”體系。
從具體行動的推進上看——翔安區通過“三加三送”即“政策+對策”“就業+創業”“輸血+造血”,同時送就業崗位、送理財產品、送法律服務,積極探索“5110”就業幫扶機制﹔整合民生幫扶和人力資源開發工作,通過組織人力資源市場招聘、社區招聘、微信推薦、網絡公布、招聘進校、鼓勵校企合作等方式廣泛開展招聘求職活動﹔還及時兌現各項惠民惠企補貼,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漁民、失業人員等各類重點群體更加充分就業,緩解企業用工難問題。
針對18到35歲的群體,除了扶持創業的一系列舉措,翔安區還通過舉行創業大賽、創業評選、設置創業點等多種方式,更為直接地引導、鼓勵年輕人積極創業﹔針對35到60歲的群體,一方面引導參保、鼓勵參與培訓﹔另一方面整合手工加工、公益性崗位以及鄉村游等在地三產的崗位需求,更精准推送和對接。
“頤年堂”內幸福滿滿,其樂融融。(內厝鎮 供圖)
【保障篇】
四個“有”字 保障翔安人的一生
今年3月,內厝鎮后田、墩后這兩個自然村正式開辦“頤年堂”,它們為村裡多名70周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午餐和晚餐。截至目前,內厝鎮內蓮塘村、后垵村、新垵村、鴻山村、后田村、花樅村、墩后村7家“頤年堂”已相繼啟動運營。頤年堂的連續開辦,是翔安區推動養老事業發展、保障老人權益的一個縮影。
其實,翔安區用四個“有”字,串聯起翔安人的一生:少有所學、青有所創、壯有所用、老有所養。這也生動地呈現了“保障”二字是如何貫穿他們的一生。
18歲以下的孩子,有教育基金會進行扶持和獎勵﹔60歲以上老年居民,提供養老保險及各種養老產業支持。翔安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成熟,為翔安人的基礎生活加了一道“保險”。
這個保障體系建設的基礎是翔安區修訂出台的《翔安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補助規定》——它對全區16至59周歲城鄉居民參保個人實行參保最低繳費補助,推動被征地農民、海域退養漁民等人員參保,及時兌現困難群眾社保兜底政策。最直觀的數據變化是: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已經由2010年7月的200元提高到2022年1月的330元。
失業保險也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4年到2022年,翔安區累計發放失業保險金2.65億元﹔此外還發放工傷保險一次性待遇16699筆,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及專項費用3.56億元。
在日常生活中,翔安人也感受到越來越好的服務。翔安區全面推進“15分鐘便民服務圈”特色品牌建設,按“鎮街+片區+社區”模式推進基層站點改革﹔公共服務效能的全面提升,使“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辦事清單全面落實。
翔安居民享受家門口的優質醫療服務。圖為志願者在廈門市第五醫院服務。(唐光峰 攝)
【醫療篇】
衛生院所大醫院“一盤棋”
構筑健康防火牆
李阿姨突然發病緊急送廈門市第五醫院后,被診斷為急性腦梗死。綠色通道隨即開啟,緊急手術后,李阿姨經系統治療,左側偏癱肢體完全恢復正常,康復出院。案例背后是醫院水平的提升——廈門市第五醫院卒中中心實現DNT(患者從入院到治療的時間)中位數36分鐘,比國家標准的60分鐘縮短了24分鐘,極大減少卒中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20年前,翔安居民會覺得看病要進島去大醫院﹔如今,“家門口”的大醫院就讓人放心。
翔安以分級診療為原則,不斷優化醫療資源供給,逐步形成了“2+5+N”的三級醫療服務體系,即 2 家公立三級綜合醫院、5 家服務基層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0 家村居衛生所及 186 家社會醫療機構。轄區內的大醫院與衛生院所以“一盤棋”的姿態聯結在一起,構筑起了居民健康的防火牆。
全區優質醫療資源實現南北雙向輻射,以廈門市第五醫院、廈大附屬翔安醫院為強點帶動區域面,形成醫療資源雙向優勢發展的服務體系。其中廈門市第五醫院連續多年躋身“省單醫院(省會市屬、計劃單列市綜合醫院)100 強”“智慧醫院 HIC100 強”行列﹔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是截至2023年全市唯一一家擁有人體肝臟移植、腎臟移植執業資質的醫院,也是唯一一家常態化開展航空緊急醫學救援的醫院。此外,翔安區還加大優質資源引進,推動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廈門醫院翔安院區項目落戶翔安新城。
基層醫療方面,區域醫療聯合體實現全覆蓋,以廈門市第五醫院為指導醫院,選派專家挂職基層醫療機構,全方位聯系並帶動基層醫療機構提質升級﹔全區 5 家基層醫療機構均達到“優質服務基層行”基本標准。馬巷衛生院、內厝衛生院成功建設基層胸痛救治單元﹔新店衛生院、內厝衛生院和大嶝衛生院與廈大附屬翔安醫院合作成立“全科醫學教學實習實踐基地”。
翔安區還拓展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包括推動托育機構規范化管理,進一步提高公共場所母嬰室覆蓋面﹔推動適齡在校女生 HPV 疫苗免費接種﹔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遠程會診、分級診療、基層醫療機構和廈門市第五醫院建設起聯合診療機制,打造“15分鐘醫療健康服務圈”。
國貿學原鄰裡書屋裡,一對母女共讀圖書。 (邵凌豐 攝)
【文化篇】
書香滋養城區文明
文化傳承再添底蘊
2003年翔安區初設,偌大轄區內竟沒有一個獨立建制的圖書館,募集來的書隻能寄放在新店中學。2012年翔安區圖書館獨立建制。翔安區圖書館館長張勝峰把這座圖書館視作一顆珍貴的種子。
如今這顆種子長成大樹並開枝散葉,翔安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網絡已初步形成。翔安區以“學校(社區)+片區”的模式建設片區聯網分館,在區級、鎮(街)、村(居)三級服務網絡的基礎上,增設介於鎮(街)和村(居)之間的片區聯網分館,定位為“建在厝邊的圖書館”,形成區級圖書館、鎮(街)圖書館、片區聯網分館、基層服務點四級圖書館服務體系,擴大有效覆蓋面。“翔安區比較大,需要一個足夠密集的網絡來覆蓋。這樣才能有效破解區圖書館服務半徑過大、偏遠居民借書難的問題。”張勝峰說。
2012年以來,翔安區圖書館一次又一次走進學校、社區、鄉村,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推廣“全民閱讀”﹔同時,以“互聯網+”建設智慧圖書館,開發圖書館App、微信微官網,2021年更是整合區文旅體單位資源,開發建設“翔安旅圖”融文旅綜合服務平台﹔還有“愛心運書隊”將書香傳遞到山鄉……就在幾天前,全省文旅融合試點工作總結推廣暨全省公共圖書館館長培訓班在翔安舉辦,會上將“翔安模式”作為成功經驗進行推廣。(記者 邵凌豐 曾嫣艷 通訊員 葉曉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