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匯”數據、智“行”高效 廈門集美探索城市“智”理新路徑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基層社會治理,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在於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
今年以來,隨著“智慧集美”平台投入使用,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運用智能化手段化解基層社會治理的堵點和難點。據悉,集美區社治委辦與區城中村辦“雙輪驅動”,區政務信息中心、區建設與交通局、區工信局及各街鎮等部門結合集美實際,以“智慧集美”平台作為支撐,搭建“集美區城中村現代化治理”平台,聚焦制約城中村治理的深層次問題,推動社會治理邁向社會“智”理。
智“匯”數據,夯實城市治理“底座”
7月11日上午,廈門市集美區一名群眾通過智慧集美微信小程序反映,在集美月美路一處綠道指示牌損壞。集美區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在“智慧集美”平台上接單核實受理,派發至集美城發公司主辦處理。
當天上午,集美城發公司接單並前往現場核實,反饋已安排人員處理,15日修復完成。指揮中心同意該事件結案,同時給予“處置及時,處置情況優秀”的五星好評。
集美區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基層社會治理往往千頭萬緒,看似都是小事,但民生無小事。隻有將群眾訴求處置在一線、化解在一線,才能實現治理有力有效。
“原先我們的事件流轉體系比較混亂,有12345、公共安全管理、數字城管三個平台,各部門也有自建的相關平台,事件流轉自行其是,甚至通過公文流轉派件,缺少統一規劃管理,效率不高,難以形成合力。”集美區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相關負責人直指基層治理的痛點。
部門壁壘難破除,“九龍治水水不治”,是基層治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智慧集美”平台通過智能化手段理順處置流程,讓“上傳下達”更流暢,部門溝通更高效。
集美區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智慧集美”投入使用后,除12345平台外,已對其他平台和事件進行了有效引入和整合,並在智慧集美平台內進行事件統一派件流轉,提高了事件處置的效率和派件的精准率,降低了多平台並行給業務部門帶來的負擔。同時,區社會治理指揮中心對事件處置進行全流程跟蹤管理,有效的提高了政務類事件的處置效率。
指揮中心就像指揮集美的“大腦中樞”,來自不同渠道的治安管理信息匯集於此,由指揮中心層層分發,最終的處理結果又反饋回指揮中心,形成一個閉環。
“智慧集美一體化建設推進了區、街道、社區三級社會治理中心的整體落地,實現了數據互通、業務互聯、資源共享,實現問題的精准發現、信息的及時傳遞、指令的快速下達,讓我們在基層處理問題時更順暢,也更高效。”長期在基層工作的廈門市集美區僑英街道綜治辦主任林超強對此感觸頗深。
“智慧集美”平台於今年3月27日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5月27日試運行完成,目前已完成與集美區城市管理局、區公共安全辦、區政務信息中心、區民政局、區委文明辦等14個部門的11個平台對接整合工作,完成區司法局、區建設與交通局等多個部門共7個平台在“智慧集美”平台挂鏈的工作。統計顯示,平台目前已匯聚823.1萬條數據,其中城中村相關數據300余萬條,人口數據總量約103萬條、地址數據84萬條,文明創建數據5萬余條,公共安全平台歷史事件119693件,城市管理類數據73萬條,部門業務數據 53410條。
智“行”高效,延伸城市治理“觸角”
要及時發現問題,更要解決問題,將“觸角”延伸到一線,這是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的初衷。智能化之所以能在社會治理中發揮效能,除了技術上的“硬支撐”外,背后組織架構的“軟支撐”必不可少。
“我們的智慧平台由‘一中心一平台’雙輪驅動,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可或缺。”集美區社治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走進集美區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顯示著各項數據的顯示大屏,海量數據匯聚於此。在大廳內,匯集著區公共安全管理指揮中心、網格化指揮中心、12345平台指揮中心和數字城管指揮中心——這裡實現了平台人員和區社治委辦值守人員共同入駐,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統一開展指揮調度。
今年上半年,“智慧集美”平台建設完成了平台的整合,推進區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建設項目初步驗收,完成區12345平台指揮中心、區數字城管指揮中心、公共安全管理指揮中心和區網格化指揮中心整合入駐。中心建立每日輪值指揮長制度、24小時值班制度、“三級響應”制度,有效開展對全區政務類事件的全流程追蹤處置和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調度工作。
“原先任務的下發是按照歸口來,也就是說上面接收到信息往下派發給歸口部門,然后歸口部門再派發給屬地,這樣如果涉及到多部門就有一個部門協調的問題。”林超強說,現在通過系統直接下發給屬地,自己所在的街道就可以直接通過“一支隊伍”去處置,由此打破了部門之間的藩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為民辦事的效率。
林超強所說的“一支隊伍”是多個職能部門下沉一線的結果。集美區城管、人社、文旅等四部門整合一支隊伍,直接派員入駐街道,從接收指令到快速響應、協同執法,形成合力實現一線處置。
據介紹,集美區在鎮(街)挂牌組建綜合執法隊,下沉區屬各類執法隊員100余名,下放首批鎮(街)行政執法事項清單180項,率先全省發放首批綜合執法証書54本,形成鎮(街)“一支隊伍管執法”的高效格局。
同時,為了延伸基層服務的“觸角”,集美區構建網格化治理基礎,細分全區743個綜合網格,選聘、補聘1364名網格員,制定網格治理職責清單和網格管理考核辦法,織密基層社會治理“安全網”。
智“能”感應,提升城市治理精細度
9月27日上午六點,網格員周雯麗手機上收到一條“疑似火警”的預警信息,顯示的是葉厝社區的一家包餅店有煙霧警報。看到消息后,周雯麗馬上聯系上包餅店的經營者,得知可能是由於做早餐油煙比較大,引起了煙霧報警器警報“虛驚一場”后,她才鬆了一口氣。
僑英街道葉厝社區是集美區人口最多的一個社區,有4萬多人,幾乎相當於一個小城鎮,要想實現管理像“繡花一樣精細”並不容易。“葉厝社區臨近工業園,毗鄰兩條主干道,交通比較便利,所以流動人口特別多。”林超強介紹說。
集美區僑英街道葉厝社區社會治理中心。僑英街道供圖
治安防控智能化,用“智能”感應“民生小事”,用“小智慧”守護城中村“大平安”。
據介紹,目前僑英街道葉厝社區所有沿街的店面基本都已經安裝了智能煙霧報警器,除此以外,街道在公共區域安裝了熱成像識別預警設備,通過AI手段對違章停車、佔道經營等場景進行智能識別,並將識別的情況生成預警信息,發送給網格員進行處理,提升了治理效率和成效。
“流動性強”所帶來的人口管理是個大課題,對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程度要求頗高。對於城中村的管理而言,更為高效、精准地掌握流動人口的信息,以往登門“手記”的方式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難以實時掌握動態信息。
以“智慧集美”平台為支撐,通過監控探頭識別人臉信息,在公安系統海量的人口庫中進行比對,給轄區派出所發出預警信息,再由公安機關牽頭社區配合,開展陌生人摸排和管理。
“比如一棟樓裡,通過監控攝像頭捕捉到人臉信息,發現有同一個人連續幾天在樓裡進出,但是在我們的人口信息庫裡沒有這個人的相關信息,人員比對后會生成一個預警信息,轄區的派出所需要和網格員一起登門,補充登記人員信息。”林超強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智慧集美”平台正在進行二期建設,社會“智”理的程度將進一步提升。據集美區社治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將繼續跟進城中村智慧治理的平台規劃建設,進一步完善區級數據匯聚,編制集美區數據共享機制並及時發布。持續推動智慧消防、文明創建、矛盾化解平台、智慧交通平台、雪亮工程、非接觸執法等項目的規劃,聯合區政務信息中心開展城中村智慧建設,及時調整“智慧集美”平台相關接口適配城中村業務應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