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這一水庫為何以一群女性命名?

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
2023年10月21日09:4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在位於如今的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與南安市洪梅鎮交界處,仙公山腳下,有一汪碧水,那便是惠女水庫。

“惠女”就是泉州的惠安女。一個水庫為什麼以女性群體來命名?

60年前,在福建當地省級黨報上,刊發了一篇題為《惠女頌》的社論,重現了一個“萬女鎖蛟龍”的壯麗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惠安女。

“三天沒雨鬧旱災,一場大雨水成災。”解放前的惠安,十年九旱,在貧瘠而干旱的土地上,水稻插不下,當地以番薯為主糧,是遠近聞名的“番薯縣”,耕地水利灌溉設施覆蓋率僅佔7%。

1958年,為解決周邊縣區干旱問題,當地決定興建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綜合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水庫。彼時,貧瘠的土地難養家,男性外出討生活,留在家中的婦女成了修建水庫的“主力軍”。一萬多名惠安女離家別鄉,扛著鋤頭、帶著番薯干,來到鄰縣幾十公裡之外的山下,經受凜冽寒風、灼熱酷暑,隻用了19個月的時間,就用紅黏土筑起了一座壩高52.5米,壩頂長350米,壩寬9米的大型水利工程。

惠女水庫。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惠女水庫。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在修水庫的工人中,有80%都是惠安婦女。”泉州市惠安縣婦聯副主席庄佳瑩介紹說。

1959年,為表彰惠安婦女建設水庫的輝煌功績,水庫正式命名為“惠女水庫”。1960年2月,水庫大壩工程竣工后,全國婦聯專門發來賀電,其中提到:用“惠女”命名水庫是黨和人民對英雄的惠安婦女勞動功績的最高獎賞。

60年前的《惠女頌》中首次歸納提出了“惠女精神”,如何理解?

走進惠女水庫紀念館,在一幅幅照片中尋找答案:撐钎掄錘,開山炸石,這本是當時惠安男人的謀生手藝,惠安女就地學習採石技術,勤學苦練后,和老技工一起掄起大錘、撐起钎來﹔水庫建設工地需要大量的紅黏土,惠安女從遠離工地的家中推來獨輪車、膠輪車,自己動手在工地生產制造雙輪大板車,起早貪黑,完成了上百萬土方的運輸﹔大壩分層鋪土、填筑、壓實進行到一定高度后,土料運輸距離越來越遠,山路蜿蜒曲折、崎嶇難走,惠安女從家裡運來捕魚用的小舢板,利用水庫的導流河道,改陸路運土為水上運輸……

可以說,惠女水庫就像“惠女精神”的“化身”,凝結著奮斗、拼搏、奉獻等精神的力量。如今的惠安女很多都是“庫二代”,來自上一代的精神的傳承往往未必“轟轟烈烈”,而是潤物無聲,在耳濡目染間代代相傳。

惠安縣螺陽鎮尾透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許藝玲記得第一次來到惠女水庫紀念館的時候,看到展館牆上的照片和展示櫃裡陳列的作業工具覺得“雞皮疙瘩都起來了”,從前聽母親隨口述說往事的場景,仿佛一下子“跑到眼前了”。

許藝玲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的時間不算長。“2021年上任之前,我沒有接觸過農村基層工作,面對很多群眾問題、各項任務壓力很大,但是我們‘惠安女’身上就是有面對困難不放棄的精神,拼了命也要把困難跨過去、事情做出來。”許藝玲說,就是靠著不服輸的這股勁兒,她從剛上任的舉步維艱,到如今的游刃有余。

泉州市惠安縣女企業家聯誼會會長楊嘉紅的母親也是惠女水庫的建設者,還曾因此獲評榮譽稱號。“六十年前,萬名惠安女自備干糧和工具,用‘鐵鍬、簸箕加薯干’修建成一座利國利民的大型水利工程,這種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為我心裡的一面精神旗幟,永遠在我前行的道路上激勵著我。”楊嘉紅如是說。

60年來,“惠女精神”猶如一顆種子,在一代代惠安人心裡生根發芽,激勵著一代代惠安人愛拼敢贏,不懈奮斗,拼出了生產總值突破12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20億元、獲評“全國百強縣”的亮眼成績單。在千年古縣邁向千億強縣的進程中,惠安女以頑強拼搏、艱苦奮斗、勤勞節儉、善良賢惠、自強不息、甘於奉獻的精神特質,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各條戰線上建功立業,述說了一個個“巾幗不讓須眉”的故事。

“惠女精神”是精神血脈,也是寶貴財富。惠安縣婦聯主席吳珊珊說,為了進一步傳承弘揚新時代“惠女精神”,在惠安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和省市婦聯的支持下,惠安縣婦聯深入挖掘不同層次、不同領域“惠女精神”資源,以惠女領頭雁、惠女志願者、惠女調解室等為抓手,擦亮惠女特色工作品牌。舉辦“強產興城有我巾幗擔當有為”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主題活動暨“百女繡百福”惠女影雕體驗活動,將“福”文化融入惠安石雕特色中。開展“新時代最美惠安女”尋找推薦工作,拍攝紀念“惠女精神”提出60周年宣傳片《惠女舞山海》,引領全縣廣大婦女以實際行動傳承弘揚惠女精神。

“惠女精神”是泉州“愛拼敢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福建女性的自強基因,也是中國婦女“四自”精神的生動寫照。為深入傳承和弘揚新時代“惠女精神”,2021年,惠安縣委、縣政府決定建設“惠女精神傳習地”,以紅色教育為引領,打造“惠女精神”傳承教育與研究學習平台、國家級非遺活化傳承和旅游基地,繼續深入挖掘“惠女文化”內涵,推動“惠女+”旅游、服飾、文創等領域深度融合發展,打響“最美海岸·風情惠安”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譽度,讓“惠女精神”在傳承與發展中激勵更多的中國女性追逐夢想、弘揚美德、奉獻時代。

近日,“最美海岸 風情惠安”文旅經濟發展大會暨惠女文化節在泉州市惠安縣開幕。會上,“惠女精神”的傳承與守護篇章成為全場亮點,福建省婦聯挂職副主席佔永瓊為扎根林場書寫“荒灘變綠洲”傳奇的陳麗英、駐扎民兵哨所當好祖國海疆“守護者”的張麗蓉、唱南音傳家風的小惠女陳語希三位“惠女精神”傳承守護人授旗。

福建省婦聯黨組書記、主席林葉萍表示,“惠女精神”是對“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有力詮釋,新時代更要傳承好、弘揚好惠女精神。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