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惠企 “同企雲”平台上線 廈門科學城·同安區首屆科技服務節圓滿收官
搭建“一個平台”,囊括“三張清單”,盤活“兩個循環”,聚焦“五大模塊”,福建省首個縣區級企業一體化服務平台——“同企雲”平台上線試運行啦!
10月24日,以“同安‘智’造 鏈接共贏”為主題的“同企雲”上線儀式暨產業供需對接會在同安區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隆重舉行。近百位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和同安企業代表出席本次活動。
作為2023年廈門科學城·同安區首屆科技服務節系列活動收官“大作”,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建設產業供需對接平台,促進科技成果本地產業化、賦能本地供應鏈高效發展,從而更好地拓寬企業供需對接渠道,加強供應鏈上下游協作配套,“閃電式”響應企業需求。
活動由廈門市科學技術局、同安新城片區指揮部、同安區人民政府指導,中共同安區委組織部、中共同安區委宣傳部、同安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同安區科學技術協會、同安區財政局、共青團廈門市同安區委員會等主辦。
一個平台 構建企業服務新生態
“同企雲”平台上線、本地供需模式推介、高校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啟動儀式上,作為廈門“鷺創通”科技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台六區惟一指定區級分平台,廈門市科技局為同安區正式授牌,並對“同企雲”平台建設和同安本地供需鏈條發展提出期許。廈門智慧同安數據有限公司負責人對“同企雲”平台的功能、亮點及應用進行介紹。
“‘同企雲’平台的開發上線,是同安區委區政府踐行‘四下基層’的有力實踐,是搶抓科學城發展先機的一步‘先手棋’,也是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同安區工信局相關領導表示,接下來,“同企雲”將圍繞市區產業發展體系,有效整合市區兩級優勢資源,以實現本地供需“小循環”和全國產學研“大循環”的“兩個循環”為目標,聚焦供應鏈對接、政策推送、企業服務、產業分析、精准招商“五大模塊”,為企業拓寬供應鏈、產研鏈、人才鏈“三張清單”供需對接渠道,為響應本地企業需求提供強力有效的技術支撐。
上線儀式后,同安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圍繞同安區發展本地供應鏈面臨的機遇挑戰和探索創新做了專題推介,展示了同安區通過搭建“同企雲”平台和建立“鏈長制”工作機制,探索形成政府“牽線搭台”、企業“牽手合作”的本地供應鏈新模式。
隨后,4位來自中關村大學科技園聯盟成員所屬高校和合作科研院所的科研團隊代表分享了項目最新研究成果,不少企業尋求科技成果轉化合作,現場反響熱烈。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依托“同企雲”平台,打造“資—供—產—銷—用”良好生態閉環,形成產業各方聯動、互惠共贏的產業生態,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16場活動 打造科技服務新品牌
一直以來,同安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發展,搶抓科學城落戶同安有利契機,以“搭平台、鏈資源、享思維、挖潛力”,打好“組合拳”,逐步完善要素保障,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氛圍。
截至目前共培育145家“專精特新”企業和106個“雙創”平台,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72家,同比淨增幅度達近30%,R&D投入強度超出全市平均線。中國科學院理化所低密度微球研究院、詹啟敏院士生物醫藥研究院、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級科創項目先后落戶同安。如今,同安已成為科技創新沃土,創新發展的種子正開花結果。
作為同安區打造的科技服務品牌活動,廈門科學城·同安區首屆科技服務節以“科技賦能 同創未來”為主題,採取“政府+協會、研究院、產業中心+相關企業”3向奔赴模式,多家單位共同發力,聚焦同安區“4+4+1”產業發展體系,為市民朋友帶來一場年度科技盛宴。
從暮春到金秋,本屆科技服務節歷時8個月,舉辦了16場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6場培訓會、3場宣講會、3場對接會、2場專題沙龍、1場論壇及1次研討會接連上演,近40名相關領域的專家、導師到場授課,累計吸引超1000家次企業參與,獲得一致好評。從研發費用歸集輔導到行業“頂流”共話創新發展,本屆科技服務節聚焦企業發展難點、熱點,由企業“點單”,政府“上菜”,真正做到“一月一主題,一月一亮點”,為企業提供精准科技服務指導。
3月,聚焦生物醫藥產業,舉辦中關村“醫工谷”創新創業論壇﹔4月,聚焦未來產業發展,舉辦2場科技成果分享會﹔5月,聚焦企業高質量發展,舉辦“專精特新”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場政策宣講,並聯動中國聯通(廈門)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共同舉辦“企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培訓會﹔6月,聚焦人才服務,舉辦人才專場主題活動﹔7月,聚焦科技創新與發展護航,舉辦知識產權專題培訓﹔8月,聚焦提升企業創新實力,舉辦企業研發費用歸集專題輔導﹔9月,聚焦信息安全教育,與區委宣傳部共同舉辦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10月,聚焦產業供需對接,以“同企雲”平台上線和同安本地供應鏈模式推介,為首屆科技服務節畫下完美的句號。
惠企服務不止步,助企發展不懈怠。同安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屆科技服務節雖暫告一段落,但新的征程才剛剛開始。接下來,同安區將賡續科技創新精神,優化企業服務模式,在“同企雲”助力下,進一步發揮中關村大學科技園聯盟成果轉化基地高校資源優勢,與轄區企業建立常態化、長效化的科技成果供需機制,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推動二者深度融合,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鄭愷寧 潘成鳳 洪靖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