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長樂:文化滋養鄉村振興別樣風景

在福州市長樂區和平街180號,坐落著一座歷經數百年風雨、依舊保留完好的明清宅院,見証著長樂士紳陳氏一族富足百年、德澤鄉梓的傳奇家史。
“士紳”泛指當地有威望、有文化、有膽識之人,在鄉村社會組織運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據長樂區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子峰介紹,“士紳制”是古代長樂重要的鄉村治理制度。經過漢唐、宋元至明清,以“保甲制”“裡甲制”和“社制”混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將士紳文化發揚光大,浸潤著長樂這片鄉土。
如今,陳宅已成為長樂士紳文化博物館,濃縮著長樂建縣1400年以來深植於此的士紳文化和人文薈萃、望族聚居的鄉治史。
福州市長樂區士紳文化博物館。人民網 葉青卿攝
“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這是長樂士紳文化館展陳的“前言”。
穿越千秋至今朝,被士紳文化浸潤千年的長樂古村古鎮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展現出各具特色的發展勢頭。
千年古鎮“梅花”香
“林位是我們梅花的抗倭英雄!”長樂區梅花鎮林位宮的值班大爺很驕傲,“今年是林位誕辰495周年,很多人都來林位宮紀念他。”
據長樂史料記載,明嘉靖三十八年,倭寇大舉犯閩集結於梅花城外,梅花城危在旦夕。當時鎮守梅花的是邑侯林位,面對數倍於己方的強敵,他想出“三尺草鞋巨人”的計策,贏得了寶貴的時機,和援軍裡應外合一舉擊潰倭寇,守住了梅花城和萬千百姓。
當地村民對林位的抗倭故事如數家珍。人民網 葉青卿攝
后因積勞成疾,林位英年早逝,鄉親們就把梅花城裡一座始建於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的古廟改稱為“林位宮”,銘記他愛國愛鄉的英雄壯舉。
“梅花鎮歷史悠遠,文化積澱深厚,各類古跡、古建筑有三十多處。”長樂區梅花鎮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劉國海介紹,除了林位宮,梅花鎮還有明朝為抗倭而建的“梅花古城牆”、明萬歷年間修建的“蔡夫人廟”、清朝梅花鄉賢倡導訂立文明鄉約二十二條的“鄉約所”,是梅花人引以為傲的歷史載體,見証著梅花人心向善、見賢思齊的文化底蘊。
爬山虎掩映下的梅花古城牆始建於明朝。人民網 葉青卿攝
今年6月15日,長樂區召開梅花古城保護與開發工作建設專題會,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科學框定保護和開發邊界,統籌好梅花古城治理、管護、開發建設、活化利用,積極探索文旅融合新形勢下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利用新路徑。
“鄉賢是我們寶貴的‘智庫’。”劉國海說,“我們累計邀請了專家學者、鄉賢300多人來梅花調研,重點圍繞石板路改造、武術館提升、沙灘治理等項目進行交流。”
集民智、匯民意、凝民心。梅花鎮正著力深入挖掘“漁耕文化、海絲文化、海防文化、和羹文化、古厝文化、梅花種植文化、非物質文化、美食文化、教育文化”九大特色文化,講好濱海文化古鎮故事,努力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水師旗營”看琴江
“旗汛口”“蒙古營”是福州市區的兩處繁華地段,因清乾隆年間在這兩地居住著三千多戶“八旗入閩”的滿族人而得名。
“長官住在福州城內,不定期會來海防一線巡察,來的就是我們琴江村。”長樂區航城街道琴江滿族村講解員說,“當年有513名八旗子弟帶著家眷從北往南直至長樂琴江安營扎寨,成為三江口水師旗營,是清朝四大水師之一、福建第一個水師。”
此后,八旗將士在琴江繁衍生息,曾經戰功顯赫,在馬江海戰中奮勇殺敵。當壯烈而又愴然的歷史漸漸平靜后,水師旗營逐漸演變為村落,目前已成為福建省最大的滿族聚居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旅游特色景觀名鎮名村,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琴江滿族村依舊是清朝水師旗營的建筑格局。人民網 葉青卿攝
走在琴江滿族村,一不小心就會迷路。歷經數百年,村裡完好地保留著形似“八卦陣”的“回”型村道,若沒有當地人引路,外人很難找到出村要道。賈家、曹家等家世顯赫的滿族鄉賢故居已成為來村游客的“打卡點”。
“琴江村很傳統,早年甚至不與外村通婚,因此也較好地保留著滿族的風土人情。很多村民都會說三種語言——滿族‘旗下話’、福州話、普通話。”長樂區航城街道琴江村黨支部書記張興泉說,“滿族文化、水師文化是我們村的特色文化。”
琴江滿族村的老宅隨處可見滿文門聯。人民網 葉青卿攝
據了解,近年來琴江村將紅色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以旅游產業發展為“富民強村”總方向,全面完善基礎設施服務建設、保護歷史建筑、傳承傳統文化,逐步形成鄉村旅游特色品牌。按照“保護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要求,琴江村以培育、壯大旅游產業為定位,相繼修復、建成了八旗廣場、五炮神公園、將軍行轅、八旗軍旅園,以及部分古兵房、名府名宅等,琴江歷史文化展示館、琴江廉政文化展示館也投入運營。
修繕后的將軍行轅已成為琴江滿族歷史文化展示館。人民網 葉青卿攝
“琴江村離長樂城區隻有四公裡,是福州周邊游的好去處。都不用說周末,工作日裡也有不少長樂本地人來我們村吃滿族菜,幾家飯店經常需要預約。”張興泉對琴江村的文旅前景充滿信心。
“鄉野文創”靚新覽
枕山襟水的千年長樂,孕育出“吳航十二景”,位於長樂區鶴上鎮新覽村的“龍潭曉瀑”就是其中一景,集瀑布、溪流、水潭於一體,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饋贈”,多年來一直是新覽村的靚麗名片。
“不僅是‘龍潭曉瀑’,新覽村的生態也非常好,又安靜,特別適合藝術創作。”從事繪畫藝術多年的長樂人林樹杉是白雲鄉村美術館的主理人,2022年他關掉了在福州的工作室,回到長樂區鶴上鎮,入駐新覽村文化創意中心,潛心開啟新一輪創作。
林樹杉主力的美術館位於新覽村文化創意中心。人民網 葉青卿攝
新覽村文化創意中心就在新覽村入村主干道的道口上,一排排白牆紅瓦的房子格外“吸睛”。園區內,隨處可見別具一格的牆體手繪和精致可愛的卡通招牌,美術館、音樂館、武術館、攝影基地等文創實體錯落分布。
“可能大家都想不到,這個文創園是‘舊物改造’而成的。”長樂區鶴上鎮宣傳委員陳偉說。
據新覽村村干部介紹,新覽村有多年的蘑菇種植史,隨著產業轉型升級,舊的蘑菇種植業漸漸被淘汰,多處蘑菇房閑置了。2020年,鎮村干部動員菇農達成共識,將蘑菇房交由集體統一改造,再租出去,獲取收益。
於是,蘑菇房“變廢為寶”,有的成了別致的文創園,有的成了村裡的長者食堂,還有的由個人承包成為“農家樂”。“新覽村文創園對我們入駐有政策優惠,能夠回到家鄉、投入鄉野創作,是很幸福的事。”林樹杉說。
位於長樂區鶴上鎮的新覽村文化創意中心。人民網 葉青卿攝
2022年底,長樂區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落戶新覽村文創園,“龍潭曉瀑”“百草園”“河長制主題公園”等村內景致成為長樂眾多攝影愛好者的拍攝對象。
“我們不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攝影展、攝影講座,慕名而來的村民越來越多。”長樂區攝影家協會會長趙馬峰表示,“比如,端午節前后,長樂有賽龍舟的傳統,我們就辦了以賽龍舟為主題的影展,村民就是主角,村民就覺得很親切、很喜歡。”
鄉裡鄉親,鄉裡鄉情。在很多村民看來,入駐文創園的“文化人”就是新覽村的新時代鄉賢。五年來,在“新老”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新覽村先后被評為“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級森林村庄”“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
新覽村依山枕水美如畫。人民網 葉青卿攝
今年8月,福州市人民政府印發《建設福州市文創走廊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其中的“海絲文創片區”就包括了長樂區梅花鎮、鶴上鎮、猴嶼鄉等地,“以文興產、以產促商、以商養文”,文化產業高質量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目前,新覽村正以黨建引領著力打造“一軸三區”鄉村旅游綜合體,“一軸”為美麗鄉村文化旅游風情道,“三區”為民宿休閑區、綜合服務區、農業物產區。同時,通過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凸顯生態特色優勢,以“數字長樂”建設為抓手,建設“數字新覽”平台,讓基層治理“智慧”起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新覽”欣欣向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