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修復顯效應 廈門東海岸崛起一座“高顏值”現代化新城

位於廈門環東海域的同安新城景色迷人。洪晨攝
從高空俯瞰,坐落於廈門環東海域的同安新城別有一番景致——海上波光粼粼,一片深藍﹔海岸線上,金黃的沙灘、翠綠的椰樹以及紅藍並列的跑道、林立的高樓格外絢麗奪目。
如今,生態好、環境美、配套齊、產業興已成為這座新城最鮮明的標識。
將時光拉回到十幾年前,很難讓人想到,這裡是另一番景象——海岸上,雜草叢生,一片荒蕪﹔河道淤積,臭氣久飄不散。海上,無序的高密度海上養殖佔據水體,致使海底淤積污染嚴重,水體發臭發黑,海洋生態環境遭破壞嚴重。
轉變發生在2006年。彼時,廈門啟動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對同安灣91平方公裡海域和沿線114平方公裡陸地進行綜合整治開發,拉開了這座“海上花園城市”全面推進跨島發展、大力建設島外新城的序幕。
廈門同安新城鳥瞰。李建波攝
秉承“先保護后開發”的原則和“規劃引領、配套先行、產城融合、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一干就是十幾年。從一灣黑水臭水到一片碧水清波,從土路到山海廊道,從荒蕪之地到高樓聳立……正是生態修復奠定了發展根基,產生了大效應,讓如今環東海域的一片海、一條路、滿城綠成為廈門新的亮麗名片,也讓崛起於此的同安新城成為“產城人”融合典范,引領著廈門跨島發展。
治理一灣海 筑牢發展根基
環東海域是廈門最大內灣,擁有漫長的海岸線,並且背靠同安、翔安、集美廣闊的腹地,發展前景廣闊。
風景迷人的廈門環東浪漫線。王火焱供圖
早前,因水產養殖無序,海域淤積嚴重,環東海域成為生態環境脆弱之地,生態修復困難重重。
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涉及海域整治、道路橋梁建設、產業發展、新城區建設、農村改造等5大方面,而海域整治便是開端,退養還海則是第一步。
海域養殖清退,橫跨湖裡、集美、同安、翔安4個區,涉及網箱3萬多箱、養殖面積達77平方公裡,其難度可想而知。2006年5月,養殖清退工作全面啟動,沿線4個區立即抽調精干隊伍,成立駐村工作組,進村入戶開展清退工作。僅用81天的時間,工作組就全面完成養殖清退任務。
養殖清退后,海面淤積十分嚴重,至少需要清淤1.2億立方米才可恢復這片海域的自淨能力。那麼,這麼多的淤泥怎麼挖、怎麼運、運往哪裡?
面對這一個個棘手的問題,通過科學測算和多方論証,含沙量高的淤泥還被派上了“大用場”,主要用來做道路路基,並利用道路路基形成圍擋,延長“尾水”的流經線路,增加“泥”的沉澱,減少海域回淤。
到2007年下半年,利用淤泥的道路建設工作基本完成時,環東海域的水質也有了明顯改善,濱海西大道、民安大道、通福路、西洲路、美溪路等18條主干道、72條次干道路基也同步形成,一條條交通“動脈”迅速將同安新城的框架拉開。
絢麗多彩的廈門同安新城夜景。蘇秀治攝
清淤后,同安灣納潮量增加了4400萬立方米,海域水體交換能力提升了30%,海洋水動力明顯增強,水體交換周期明顯縮短,海洋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提升,一些消失多年的野生海洋生物如長毛對蝦、黃鰭鯛、白海豚等之后又重新出現在這片海域。
而在海域治理過程中,堅持沙灘保護與恢復計劃,也為后來環東浪漫線、文化體育產業帶建設以及濱海酒店群入駐提供了先決條件,而完善的交通路網使得同安新城的城市建設和產業入駐駛上了快車道。
淨化溪河 護好流域水生態
生態治理的重任也落在陸地上。
流經同安新城核心地帶的埭頭溪總長34.97公裡,流域面積41.22平方公裡。由於大量受納周邊區域養殖、農業、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埭頭溪河道長期堆淤嚴重,臭氣久飄不散,曾一度被確定為黑臭水體。
整治后的埭頭溪一派碧水潺潺景象。夏海濱供圖
黑臭在水裡,根源在岸上。廈門筼筜湖綜合治理的寶貴財富,也被復制到了埭頭溪的治理之中。
為控住污染源頭,對河道兩側50米以內開展綜合整治,先后退養182戶養豬場、616戶牛蛙養殖場、46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清退小石材31家,整治小作坊80家﹔開展流域內29.24平方公裡城市建成區的正本清源工程建設,健全雨污分流﹔同時開展13個清淤項目,修復城區治污“毛細血管”,並對下游河道底泥進行原位固化﹔下游建成約20公頃的淺流河道、6.8公頃的濕地公園及55公頃的灘地景觀帶。
為防止兩岸污水未經處理直排進入埭頭溪,創新打造了“埭頭溪數字孿生流域智慧平台”,在全流域布設數百台智能監測儀器,並建成“一戶一碼”排水智能化管理系統,有效提升了流域水環境監管、水資源調度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不僅如此,近年來,埭頭溪周圍相繼完成水質淨化廠和生態補水工程,將淨化廠的尾水用作埭頭溪的生態補水來源,以此逐步恢復河道的水體自淨能力和生態功能。
如今,埭頭溪環東海域段,碧水潺潺、波光粼粼,岸邊的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景觀綠廊、濱水長廊盡收眼底,一幅水清岸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畫卷躍然眼前。隨著流域水質的提升、兩岸自然生態的恢復和生活設施的不斷完善,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埭頭溪之變,見証了流域治理之效、水生態之變。而離埭頭溪不遠的東西溪同樣也是環東海域的重要入海流域。
不斷完善的配套設施,讓廈門同安新城成為宜居宜游宜業之地。林芳流攝
2021年完工的安全生態水系統建設工程,以修復河流生態環境、水質改善、景觀提升為出發點,採用“以水為軸、連點成線、畫線成片”方法,在東西溪流域建設了120公裡安全生態水系,打造了111萬公頃溪流生態濕地,設立了慢行步道、卵石灘、生態島等親水空間,與禹洲濕地、五顯濕地、梵梅濕地和古城濕地等四大濕地形成“珍珠串”,既保留了原有河流的自然形態和景觀要素,又充分展現東西溪的生態風光,為居民打造了家門口的帶狀濕地公園。
昔日黑臭水體,如今已成為造福群眾的生態之河、發展之河。埭頭溪、東西溪的治理不僅僅解決了流域及入海口治理的難題,還將水生態、水經濟、水文化的建設都納入到了全流域的治理體系中。
種植一片“海上森林” 致力生態修復
從高空俯瞰,位於環東海域核心地帶的下潭尾濕地公園,在淡水和海水交界處的幾個形狀不同、大小不一的紅樹林小島上,分布著英文字母“I”、愛心和五星紅旗的圖案,連在一起就是“我愛中國”之意,頗為巧妙、蔚為壯觀。
下潭尾濕地公園一角。吳穩水供圖
如今,下潭尾濕地公園中種有85公頃紅樹林,是福建最大的人工重構紅樹林公園,形成了獨有的潮間帶生態系統,也呈現出“紅林綠水輕舟渡,鷺飛魚躍蟹兒肥”的美景。
事實上,這片全國聞名的“海上森林”,在十幾年前,還是一個遍布廢舊養殖設施和建筑廢棄物的垃圾堆場——岸灘淤積、水質惡化。
2012年,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建設工程實施正如火如荼,下潭尾紅樹林濕地生態建設項目也同時啟動。
另一面,在環東浪漫線上,則是打造了面積超28公頃的紅樹林綠化工程。這條紅樹林綠化工程沿著環東浪漫線,從廈門鷺江河口一路延伸到廈門灣附近,把廈門的海岸線美化了一番。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帶潮間帶木本植物群,在淨化海水、防風消浪、固碳儲碳、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被譽為“海洋綠肺”和“海岸衛士”。
在對環東海域進行生態修復的同時,決策者綜合考慮海域清淤與現狀岸線的整治與利用,提出灘涂景觀改造、紅樹林種植、沿岸觀景平台與活動廣場設置等內容,使沿岸灘涂清淤與景觀建設、岸線利用與城市生活更為緊密的有機結合,實現城市景觀、生態、旅游、經濟的和諧統一。
風光旖旎的廈門同安新城已成為“產城人”共融典范。林麗真攝
通過濕地再造,曾經的淤泥荒灘,如今變成了成片生機勃勃的“海上森林”。如今,環東海域沿海海域被成片紅樹林包裹,形成了良好的海域生態系統,成片的紅樹林和成群的白鷺相伴,也展現了美麗的濱海景觀和城市風貌。環東海域自然生態鏈條逐漸恢復,生物多樣性持續向好,觀測到鳥類11目26科6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有22種﹔線虫、橈足類等9個類群的小型底棲動物和短擬沼螺等底棲生物33種,以硬骨魚為主的魚類15目53科88屬112種。
此外,沿著環東浪漫線內部,在海岸線上建設了“葡萄串”形態的美峰生態公園、美峰科創公園、官潯公園、中洲公園、石潯公園等一系列景觀提升項目,利用本身的山、海、綠地等資源,因勢利導,通山連海,建成面積共達256.7公頃的廈門全市最大生態公園,形成一條自然、生態、和諧的山海綠色通廊,進一步改善海域和岸線生態景觀,為建設高顏值綠色生態的同安新城提供了重要支撐。
高標准規劃建設 打造“產城人”共融新城
青翠鋪滿地,絲帶繞灣區。
這條“絲帶”就是廈門的網紅路——環東浪漫線。沿著浪漫線行走,沿途的海岸、沙灘、紅樹林、公園相映成趣。
廈門網紅路——環東浪漫線。高明磊攝
依托環東浪漫線優質的海灣資源和水上運動環境,結合高端酒店群建設,環東浪漫線正在被打造成全國一流的濱海旅游景觀帶。
今年8月,連續“狂歡”5天的“邂逅丙洲·‘蟹蟹’有你”漁村啤酒節在同安新城落下帷幕,吸引數萬人次打卡,吹海風、吃海鮮、喝啤酒的市民和游客們久久不願散去﹔
今年7月,2023廈門海上(沙灘)運動會、第九屆梅沙教育全國青少年帆船聯賽廈門站相繼在同安新城拉開帷幕,為市民和游客獻上體育休閑文化盛宴﹔
……
休閑旅游活動、馬拉鬆賽、帆船賽等一系列體育休閑文化活動落地以及廈門濱海水運動度假區、環東海濱浴場、以美食為媒以古厝出圈的新城古厝裡等休閑旅游設施投入運營,讓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躍升。
建一處工程,成一道風景,這是對同安新城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最好的詮釋。碧波蕩漾的迷人海灣、游人如織的黃金沙灘、與城共長的生態公園、活力四射的彩虹跑道……如今,風景如畫的同安新城早已成為廈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如何立足良好的生態基礎,持續增強區域承載力、競爭力、吸引力?同安新城用高質量發展交出精彩答卷——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運營,打造“兩心、兩帶、三組團”空間布局,在創新探索中發掘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密碼”,不斷擦亮新城“生態好、環境美、產業興”的鮮明標識。
如今,環東浪漫線自南往北,五星級酒店集群、高品質寫字樓集群以及體育公園、生態公園、產業園區等連片成勢,這座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濱海新城已初具規模。
目前,同安新城正致力打造創新創業的科學之城,依托便捷的交通網絡和高能級區域服務設施,帶動后方陸域向灣發展,加快推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科技研發等產業鏈群發展,大力引進各類科技創新和新經濟企業,建成全國一流科技研發和現代服務業聚集的科學城。
致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浪漫灣區,同安新城還持續建設和完善交通、住房、教育、醫療、養老、文體等各類城市基礎設施,朝著加快建設“產城人”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不斷進發。
在建有常規公交、快速交通BRT和軌道4號線、6號線以及2條遠期軌道控制線的基礎上,規劃新建1條BRT線連接新城各大載體,實現零換乘直達全市各組團及樞紐。
錨定人才結構年輕化、高素質的優化方向,提供商品房、人才房、保障房、地鐵社區、園區公寓等住房產品,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
規劃建設29所中小學,在已建成的19所學校中,同安一中、廈門實驗中學、五緣實驗學校、廈門教科院附屬中小學等優質教育資源項目入駐新城,形成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的完備教育體系。
在街道、社區配建日間照料等養老設施,同時嫁接引入優質高端養老資源,打造多樣化、層次均衡的康養體系。
……
高顏值、現代化的廈門同安新城。陳孟哲攝
十余載變遷,見証一座新城崛起。生態修復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生態保護亮點紛呈,產業升級提質增效,民生設施配套完備,高端人才紛至沓來,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持續增強……緊扣廈門跨島發展戰略目標,圍繞治理一片海,一代又一代建設者接續奮斗,全力推動環東海域重獲新生、煥發生機,為廈門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
同安新城的崛起只是廈門有力有效推進生態修復工作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縮影。為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近年來,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大力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組織編制《廈門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2021-2035年)》,著力打造“山青、水綠、灣藍、廊碧”的高顏值生態景觀,從而實現自然資源的“保值增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