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湖裡區城管局:優化共享單車管理 保障市民便捷出行

手機掃碼,隨時隨地就能借取自行車,說走就走……隨著共享單車的普及推廣,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裡”被打通。共享單車為市民出行帶來了便利,但亂停放卻成了城市管理的一大難題。
如何在享受共享單車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共享文明成果?以主題教育開展為契機,廈門市湖裡區城市管理局抓細抓實,通過開展深入調查,聽民聲、解民憂、促實干,不斷加強、優化共享單車管理,借助數字技術提升管理質效,更好地服務企業和保障市民出行,推動主題教育落地見效。
湖裡區城管局各中隊結合日常市容市貌巡查,主動為企業規整亂停放的共享單車。湖裡區城管局供圖
聽民聲 主動作為為企業減負
走進位於高林中路的一處共享單車臨時轉運點,工作人員正忙碌著清點、碼放車輛……今年以來,存放著上萬輛共享單車的該轉運點,已成為舊損車輛“退役”和全新車輛“上市”的中轉樞紐,為共享單車企業帶來不少便利。
“為了對共享單車進行置換和維護,日常需要將車輛進行中轉和停放。但運維中轉站大多位於島外,中轉和維護距離遠、運營成本高不說,效率也很低。”多家共享單車企業紛紛反映運維遇到的難題。
面對企業共同的“煩惱”,作為主管部門的湖裡區城管局主動作為,第一時間幫助企業尋找閑置的合適場地。經過一段時間的找尋,鎖定了高林中路五通地鐵3號口附近的一處閑置場地,並通過溝通協調,得到了業主廈門軌道交通發展集團的支持,免費提供該場地作為共享單車臨時中轉停放點。
據介紹,該臨時轉運點面積5000多平方米,目前服務於青桔單車、哈啰騎行、美團單車這三家共享單車企業,每年可為企業減輕租金負擔50余萬元,在提高湖裡區共享單車運維管理效率的同時,也能助力企業健康發展。
“截至目前,這一臨時轉運點累計為企業減輕租金負擔100余萬元。”湖裡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深入一線,傾聽民聲,主動作為,為企減負。除了協調場地外,湖裡區城管局還主動規整違規停放的共享單車。各中隊結合日常市容市貌巡查,主動為企業規整亂停放的共享單車。今年以來,累計規整共享單車10.3萬余輛次,為企業減輕人力成本約10萬余元。
解民憂 打通出行“最后一公裡”
共享單車的出現,為市民群眾的出行帶來了便利,是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的有力補充。然而由於一些客觀原因,在城區內也存在部分城中村、偏遠地段的共享單車車輛不足,一車難求的情況。
家住南山路禹州新村的龔女士就遇到了這樣的“尷尬”。“從小區到最近的地鐵站,步行大概需要15分鐘,如果騎車的話,不到5分鐘。”龔女士說,這樣的距離共享單車是最好的選擇,然而小區附近幾乎沒有共享單車的設置點,讓家門口的“最后一公裡”成了小區住戶的出行難題。
“在前期我們與共享單車企業的摸底調查中發現,與龔女士有著同樣需求的市民和企業不在少數。”湖裡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湖裡區城管局積極協調和支持共享單車企業開展摸排,挑選南山路沿線、寨上村口等共享單車少、交通方式單一的典型寫字樓、景點、城中村及小區6處,作為首批預投車點位,計劃在每個點位投放適量車輛供居民上下班通勤和外出使用。針對新增點位的停車管理問題,城管部門也將攜手共享單車企業,通過增派人手、上線語音提示及車挂等形式加強規范停放的宣傳引導和有效管理。
此外,湖裡區城管局進一步加大非機動車停車框的施劃力度和規范化管理,“一點一策”進行規劃和設置,解決群眾停車難和亂停放問題。今年以來,按照“應劃盡劃”的原則,解決了重要節點停車難問題。目前,湖裡區共享7765個共享單車停車框,線上P點1萬余個,能夠滿足3萬輛的停放需求。
提質效 數字化賦能智慧管理
早晨7點,正是一天中城市交通出行的高峰期。“數字湖裡公共管理集成平台”收到預警,在BRT雙十中學站附近出現共享單車扎堆停放的情況,工作人員立即將相關問題告知運營商。運營商第一時間反應並迅速抵達現場,30分鐘內將多余的車輛清運至其他停放點。
快速高效的管理處置,得益於背后的“湖裡城市大腦”。湖裡區城管局通過建成共享單車監管平台,制定《湖裡區城市管理局共享單車企業績效考核細則》,打造共享單車智慧管理模式。該模式以“數字湖裡公共管理集成平台”為依托,共享單車監管平台自動識別並派發淤積、框外停車、散落車輛等亂象,通過視頻識別並發出調度指令,第三方巡查並發出運維指令,實現數字化考核,提升管理成效。
“以學促干,關鍵是落地見效。”湖裡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湖裡區,有4萬余輛共享單車活躍在轄區五個街道,“車輛數量大、運行范圍廣、清運任務重”,給管理部門帶來不小壓力。數字賦能,不僅提升了共享單車的管理質效,也進一步助力城市治理升級。
基於湖裡城市大腦和政企聯動的工作機制,湖裡區城管局牽頭建立了“共享單車執法協調群”,形成“5分鐘響應,30分鐘規整到位”的快速處置機制。同時,從細節出發,有完善健全的應急保障機制,在遇到緊急問題時,及時啟動企業包片街道劃分,安排企業為59個社區提供應急車輛,方便社區應急出行。(廖麗萍 李勇輝 林元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