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環境美、生態優、產業興 “美麗河湖”廈門筼筜湖如何蝶變而成?

2023年10月29日12:4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美麗河湖是美麗中國在水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

近日,繼2022年發布首批18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后,生態環境部組織篩選出的第二批共38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名單公布。其中,福建入選的2個河湖之一是廈門市筼筜湖。

作為廈門市唯一的人工內湖,筼筜湖穿城而過,讓這個海濱城市享有“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美名。如今,水清岸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個高顏值城市的“生態會客廳”裡,候鳥、公園、湖水……融合在一起風光怡人,引人入勝。

“近四十年來,廈門市始終堅定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理念,構建共治共建共管共享格局,全面推進美麗筼筜建設。”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何伯星表示,經過系統綜合治理,如今的筼筜湖生態優、環境美、產業興,成功蝶變成為“都市綠肺”和“城市會客廳”,極大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久久為功,施行五次綜合整治

從高空俯瞰,筼筜湖三面為市區、一面臨海。這個水域面積1.6平方公裡的湖泊美麗而靈動,仿佛是鑲嵌在廈門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湖畔邊,草木蔥郁、綠意盎然,湖面則一碧萬頃、微波蕩漾,湖光瀲灩中,時見白鷺於飛、鷗鷺翩躚,市民游客流連於環湖步道上……如今,筼筜湖旖旎風光美不勝收。

幾經整治,如今的筼筜湖一泓碧水,公園綠地美如畫。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幾經整治,如今的筼筜湖一泓碧水,公園綠地美如畫。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筼筜湖前身是筼筜港。半個多世紀前,這片水域還是與大海相通的港灣,面積達10平方公裡,素以老廈門八大景之一“筼筜漁火”聞名遐邇,曾是廈門島夜間的最亮點。

從港變為湖,是因為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修堤圍海造田。當時,在筼筜港西側筑起一道1.7公裡長的西堤,筼筜港遂轉為封閉的內湖,面積也僅剩1.6平方公裡,且日漸變得不再賞心悅目,甚至一度竟成為市民群眾吐槽不已的對象。

垃圾成堆、雜草叢生、污水四溢、水體黑臭、魚蝦絕跡、鷺鳥不再……許多“老廈門”都記得,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筼筜湖已變得臭不可聞且生態嚴重惡化。

“筼筜湖承受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解釋,修堤圍海造田后,筼筜湖1.6平方公裡水域面積需承擔市區37平方公裡流域的泄洪排澇,而當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每逢雨季,匯水面積內的各種污染都對湖區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在晴天,湖區周邊相連的大小排洪溝帶來的點源污染,也不時影響湖區水質”﹔與此同時,截污不到位、水體流動性不佳,再加上湖區周邊高強度的建設開發及人口的快速增加,到1984年時,筼筜湖已不堪重負、病入沉疴,綜合治理已迫在眉睫。

“從1984年至今,已開展了五期綜合整治和正本清源項目,投入資金40多億元,逐步實現了從‘污水基本不臭’到‘晴天污水不入湖’再到‘汛期污水不入湖’的目標。”工作人員說,其中,最近的第五期綜合治理工作,整治內容包括正本清源雨污水改造提升、流域內排洪溝清淤、第二排澇泵站建設、“西水東調”生態補水工程等,著力建設“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強”的生態筼筜湖。

山海林湖相映成趣,筼筜湖白鷺洲風光怡人。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山海林湖相映成趣,筼筜湖白鷺洲風光怡人。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尤值一提的是,在筼筜湖漫長的綜合治理史上,1988年3月30日是意義非凡的日子。這一天,廈門市召開“綜合治理筼筜湖”專題會議,打響了筼筜湖治理大硬仗,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自此開啟了筼筜湖蝶變之路——為紀念這一重要時點,從2022年起,每年的3月30日是廈門河湖長日。

久久為功。從那以來,廈門市、思明區黨委、政府始終牢牢遵循20字治湖方針,加強組織領導,不斷強化治湖工作“黨政同責”的治理保護機制,建立完善湖長制,並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不懈努力,日益讓筼筜湖煥發光彩,成為舉國聞名的美麗河湖。

綿綿用力,深化湖泊治理方略

治湖方針一錘定音,治湖成效卻非一蹴而就。近40年裡,筼筜湖的綜合治理,不是畢其功於一役,而是綿綿用力、不斷深化治理方略,也是一場場硬仗接續打、一個個骨頭逐個啃、一個個台階不斷上。

污染問題在湖中,病灶根子在岸上。截污處理除“病根”是當務之急,如何對症下藥?廈門抓出的“藥方”是:創新“源頭控制、中間減排、末端治理”的流域治理理念,構建智慧水環境管理平台。

工作人員介紹,“綜合治理筼筜湖”專題會議后,在當時財政資金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廈門明確每年投入1000萬元財政資金用於筼筜湖治理,這筆專項資金“相當於當時全市一年基建投入的1/10”。

美麗筼筜湖穿城而過,廈門形成“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獨特城市格局。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美麗筼筜湖穿城而過,廈門形成“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獨特城市格局。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與此同時,治沉疴用猛藥,廈門下定決心並雷厲風行,1988年以來,在環湖周邊先后關停、搬遷電化廠、染整廠等125家污染企業,建設16座污水提升泵站及1座海水泵站,鋪設約9.6公裡長的污水截流管道及污水壓力管等配套管線,分期完成對湖區周邊36條排洪溝、27個大型排洪溝口、數十個雨水口的全面截污,實現“晴天污水不入湖”。

而為更好地完善入湖水質治理,廈門還積極推進筼筜湖雨污分流管網的鋪設——筼筜湖片區投資20多億元,開展“正本清源”,對周邊855個小區實施雨污分流,逐步實現汛期“污水零排放”,並建設溢流調蓄池,從源頭提升筼筜湖流域水質。

截污處理之外,實施清淤筑岸治頑疾。“筼筜湖不僅僅是觀賞湖,它還承擔著廈門防汛排洪的重任。”工作人員介紹,下雨泄洪時,大量的泥沙包括沉積物會匯集到筼筜湖中使水質變差——為解決這一問題,廈門持續地開展清淤筑岸工程,不僅推進環湖三十余條排洪溝清淤等工程舉措,還堅持每10年進行一次大清淤。

其中,今年上半年,廈門結束了15年來規模最大的清淤工程,整個清淤量達到94萬立方米。至此,五期全湖清淤工程累計清淤約560萬立方米,並因地制宜,將淤泥用於白鷺洲、白鷺島的筑島﹔修筑環湖林蔭步道27公裡,有效減少環湖周邊水土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開展清淤工程也一直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並不斷創新方法。如,吸取淤泥,最早採用“絞吸工藝”(用刀頭將淤泥絞碎后再吸起來),后來使用精准度更高也更環保的“船舶法”,把一個泵頭深入到水底五六米,將淤泥快速吸出后運送到濃縮站,經過分揀、震蕩、濃縮后再由船舶運送到脫水站進行脫水處理,進而將其加工制作成為有機肥或土壤改良劑,實現變廢為寶。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筼筜湖水質持續向好,內湖水體搞活“通經脈”是重要一環,而舉措是創造性利用自然潮差納潮吞吐動力。

“在筼筜湖和外海海水相交匯處建閘口,在漲潮時,海水會通過閘口涌進筼筜湖,而退潮時,湖水可排到大海,以此實現水體的交換和循環。”工作人員介紹,一方面,建設西堤閘門和6.5公裡的“西水東調”海水輸送管,將廈門島西海域的海水通過閘門、導流堤、海水管道,利用自然潮差吞吐動力,搞活筼筜湖主湖和上游水體,利用外海潮汐納潮入湖,實現筼筜湖水質快速提升﹔另一方面,通過建設排洪泵站、內外導流堤以及海水管道等,提升湖區整體水體交換能力。

筼筜湖上,鷺鳥翩飛。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筼筜湖上,鷺鳥翩飛。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一系列舉措持續施行,筼筜湖水質明顯不斷改善,湖面日益澄澈清淨。隨著一泓碧水玲瓏再現,美化環境提“品質”之舉也頻頻施行。如,沿湖興建公園綠地,打通兩岸14公裡環湖步道,串連江頭、鬆柏、南湖等城市公園,形成“四湖六園”的“城市生態會客廳”格局﹔利用清淤淤泥在湖區中央建成廈門首座國家重點開放式公園——白鷺洲公園,將筼筜湖打造成為城市核心區的“綠肺”﹔種植9個品種、約2.6萬平方米紅樹植被,打造鬧市區“家門口”的紅樹林,“在高度鹽鹼化的底泥回填區成功植樹綠化,成為城市心臟地帶的紅樹森林,吸引大量鳥類和海洋生物前來棲息繁衍,生物多樣性處處彰顯”。

此外,為了讓市民更好地親近怡人風光、充分親水親綠,近年來,廈門在筼筜湖周邊還建設了多個“口袋公園”“袖珍公園”,讓居民們走出家門15分鐘內即可到達附近城市公園。

“四共”格局,推進建設美麗筼筜

筼筜湖綜合整治,是廈門全面推進美麗筼筜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近40年間,除了久久為功、綿綿用力外,廈門還著力構建出共治共建共管共享格局,全面推進美麗筼筜建設。

期間,打造出“一套法、一規劃、一基地”的全面治理體系,即專門制定出《廈門經濟特區筼筜湖區保護辦法》治湖法規,為湖區建設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編制《筼筜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系統化方案》《專項保護規劃》,形成“控源截污、內源治理、活水補給、生態修復、智慧調度、長制久清”的治理規劃,明確各階段目標,形成系統化治理體系﹔建成白鷺洲東公園“筼筜故事館”生態文明科普基地,通過講述筼筜湖治理整治故事和廈門市生態環境保護成果,打造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科普基地。

推行“一小組、雙湖長、三層級”的組織保障機制,即成立以廈門市委分管領導為組長、市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筼筜湖片區大提升專項工作組,統籌開展湖區治理提升工作﹔實行雙總河長制,由市委書記、市長共同擔任市級總河長,強化“治水”工作的黨政同責,將筼筜湖提升為全市唯一的市級湖泊,由分管副市長任湖長﹔2018年出台全面推行湖長制實施方案,筼筜湖片區現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建立市、區、鎮(街)三級河長體系,並明確市級筼筜湖湖長由副市長擔任,全面有力壓緊壓實管理責任。

筼筜湖重新成為白鷺等鳥類“詩意棲息地”。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筼筜湖重新成為白鷺等鳥類“詩意棲息地”。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實施“生產轉、生態美、生活安”的綜合提升模式,包括:以“壯士斷腕”般的決心主動搬離大批污染企業,從一股污水或一根水管的細節入手,建設完備截污體系,構建智慧水環境管理平台﹔創造性地將淤泥就地堆填造島,在寸土寸金的繁華市中心成功造地並建成國家級重點公園白鷺洲公園,以及白鷺自然保護區白鷺島,為鳥類等生物構筑良好的棲息環境﹔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筼筜湖流域水質治理質效,實現筼筜湖水環境的大幅改善,人民群眾宜居宜業。

不僅著眼於治湖本身,還著眼於治湖后的成果利用。如,致力於加快生態產業綠色發展,思明區以“生態+”理念,推動生態與產業深度融合、開花結果。該區出台多個總部經濟相關扶持政策,以生態資源帶動片區提升,吸引一流投資,引進世界500強、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企業總部和高科技企業和總部經濟落戶,集聚濱北超級總部集中區,形成“兩帶兩區”的生態產業空間發展格局。

持續探索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即廈門市、思明區依托筼筜湖現有山水脈絡,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建設,建設鷺江沿岸城市會客廳,高起點謀劃推進“城市陽台”體系,並大力推動生態產業與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條全域生態旅游的“大廈之門·幸福思明”新模式。

積極推動生態文化共享發展,融合閩台文化、華僑文化和海洋文化,建成筼筜書院、白鷺女神、鴿子廣場、南湖公園、海灣公園等文化與休閑場所,打造出白鷺洲地標式景觀,“以節促產”“以賽促產”,引來金雞百花電影節和廈門國際馬拉鬆比賽,形成“文化+旅游”“賽事+旅游”融合新樣板,成功打造《白鷺女神》水幕演藝特色項目,實現生態資源與文旅資源有機結合。

“筼筜湖的有效治理,不僅構建出‘城在海中、海在城上’的獨特城市格局,還顯著提升了廈門市主城區的居住和營商環境。”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說。

守正創新,綠色實踐成效斐然

經過持續綜合整治和成果利用創新發展,筼筜湖綠色實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多方面的斐然成效。

水資源功能大舉提升。經整治后,筼筜湖總庫容可達380萬立方米﹔充分利用海水自然潮差的動力,每天還可引入新鮮海水約130萬立方米,沿導流渠引至湖東橋下的內湖,由內湖向外湖流動,形成“北進南出”的大循環﹔“西水東調”調水能力提升至每天18萬-27萬立方米,極大提高了水體流動性,“西海域海水作為補給水源,生態用水得到有效保障”。

水生態系統大為優化。白鷺島種植秋茄、白骨壤、紅海欖等品種約2.6萬平方米紅樹林,實現了生態固堤和景觀提升的有機結合,在城市中心區為鳥類和海洋生物等再造了一處棲息繁衍的新“綠洲”和城市濕地﹔湖區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游泳生物由極度耐污的攀鱸魚1種,增加至63種以上,浮游植物約200種,底棲生物14種,還有粗皮鲀、中華鱟、栗喉蜂虎、田鹀等珍稀保護動物﹔設立白鷺自然保護小區,95種鳥類在此棲息繁衍,生物多樣性恢復到較好水平。

筼筜湖與大海交匯處,鷗鷺翔集,生物多樣性豐富。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筼筜湖與大海交匯處,鷗鷺翔集,生物多樣性豐富。廈門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水環境狀況顯著改善。截污體系完備,分期完成對湖區周邊排洪溝口、雨水口的全面截污,並通過西堤閘門與“西水東調”系統,利用自然潮差納潮引水並導流循環,大幅改善筼筜湖水質,水體無機氮濃度從1985年的16.90毫克/升降至2015年的1.83毫克/升,到2022年再降至0.48毫克/升﹔公眾對2022年“美麗河湖”建設成效的綜合滿意度為98.0%。

水經濟產業有效激活。筼筜湖綜合治理,有力推進流域的產業轉型和廈門城市發展,其以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帶動周邊10平方公裡的土地價值顯著提升,為優質企業總部落戶、高端現代服務業聚集創造了有利條件,吸引了濱北超級總部基地落地建設,打造出一批“稅收十億元樓”,還充分激活海灣公園休閑娛樂“夜經濟”。同時,開發出“筼筜雅游”旅游項目,引來大批游客,為西堤、海灣公園一帶商戶帶來勃勃商機……2021年,筼筜湖周邊第三產業實現營收1597.6億元,筼筜湖片區逐漸發展成為廈門市標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貿、旅游、居住中心。

水治理經驗得到認可。筼筜湖綜合治理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完善治理機制,其治理經驗和模式備受國家乃至國際認可。如,20世紀90年代初,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評價為“東亞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的示范工程”,並進行全球推廣示范﹔2020年,筼筜湖綜合治理模式列入國家發改委《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2021年10月,筼筜湖生態修復作為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生態文明論壇主題四——“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生態保護修復”論壇﹔2022年,筼筜湖保護中心獲評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集體。

值得一提的是,在廈門,筼筜湖的綠色實踐經驗還被廣泛借鑒到五緣灣綜合治理、環東海域綜合治理、島外九大溪流綜合治理等項目中,助力高顏值的生態畫卷在這座城市裡越展越寬、越鋪越長。

“生態安民、產業富民。”何伯星表示,筼筜湖蛻變為舉國聞名的美麗河湖,在於廈門始終貫徹筼筜湖治理“20字”方針及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囑托和要求,堅持將“兩山”理論貫穿到社會經濟發展實踐中,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在於廈門始終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努力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加快整合生態環境資源和相關第三產業資源,以“生態+”為主線,推動生態與產業深度融合、開花結果,推進生態和產業高度互動、融合發展,穩定實現“人水和諧”,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在於廈門始終不斷深化湖區治理機制,形成“科技治湖+智慧管湖+社會共享”的綜合治理體系,探索出以改善湖區水環境和岸上生態環境為根基,以多元化推進生態產業融合的“綠色帶動效應”型和以高水平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生態文化傳承”型等為主要模式的城市中心城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而實現全域綠色發展……“筼筜湖蝶變是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為實現河湖‘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做法。”(余乃鎏 陳智勇)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