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民生小事”,看福州民主實踐減少服務群眾“溫差”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一張福建省福州市為民辦實事項目票決制工作流程圖裡,環環相扣成閉環,詳細呈現了當地每年最受關注的民生項目“從0到1”的整個過程。
其中有兩項“全省首創”環節吸引了記者注意。一個是在項目決定環節建立了票決機制——2020年開始,福州以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形式確定下一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另一個是對成果進行評選——2022年,福州組織市、縣、鄉三級、近萬名人大代表投票,評選出“2022年人民群眾最滿意的十件實事”。
以群眾的聲音來辦,按群眾的要求來干,一點一滴的創新都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更進一步”。
福州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主任饒春貴介紹說,福州將為民辦實事的醞釀、確定、實施、評價各個環節,引入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軌道上,實現了全周期全鏈條閉環監督,使民生實事項目由“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
三件“民生小事”,看民主實踐消除“群眾所想”和“政府所做”間的“溫差”。
長者食堂從“0”到“1”
10月24日早上9點,75歲的張碧卿老人如往常一樣來到華大街道屏山社區的長者食堂·學堂,走進大廳,正巧碰見有醫療機構來坐診,於是趕忙走上前找醫生“看看腿腳”。
張碧卿老人的腿腳一直不好,有骨關節炎,好在社區長者食堂·學堂時不時有醫療或健康活動,來給腿熏熏艾,再練練太極拳、八段錦,緩解了不少。“以前走不到隔壁西湖公園,現在能爬上屏山鎮海樓。”張碧卿對記者說。
屏山社區的長者食堂·學堂正是集餐食、生活、學習、醫養一體化復合型養老生活空間。隨著福州老齡人口的日益增長,“建設長者食堂”被連續列入福州市每年為民辦實事項目,如今,“遍地開花”的長者食堂漸漸地成了“有福之州、幸福老人”的“一張名片”,給老年人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福州華大街道屏山社區長者食堂·學堂,老人們在進行鍛煉。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福州市人大代表陳長欽是福州長者食堂“從無到有”的見証人,也是參與者。他關注到老年人用餐問題基於一次偶然。四年前,在福州市兩會召開前,陳長欽“走親戚”探望一位老人,這位老人七十多歲,子女都在外地,日常生活倒是能自理,就是解決自己的一日三餐比較困難,很多時候隻能“對付對付”。
聽老人這麼說,陳長欽就想在福州市摸底看看,接連走訪了好幾個街道和社區,到老人家裡去了解情況,發現老人的“一日三餐”難解決確實是一個普遍問題,於是便在當年的福州市兩會上提出了關於設立長者食堂的建議。
“當時建議的雛形是希望政府能夠支持一部分,社會愛心人士再獻一點愛心,先試著辦幾個長者食堂。”陳長欽說。
沒成想,這條建議“激起千層浪”。陳長欽的建議在對口轉給福州市民政部門后,很受重視,民意迅速轉化為行動力。
福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林燕芽介紹說,2019年,福州首先在台江區和鼓樓區率先試點設立了幾個長者食堂,老人們的反響不錯,后來在為民辦實事項目的確立過程中廣泛征集了人大代表和群眾的建議,在全市鋪開。
隨著長者食堂實現了全覆蓋,陳長欽的關注點由“量”變為“質”,比如,長者食堂的食品安全問題﹔偏遠地區長者食堂的運營情況。“不僅讓老人吃飽還要吃好。”
加裝電梯由“難”到“易”
福州市台江區東輝花園是個建於本世紀初的老舊小區,矗立的樓房看上去雖不似上世紀末筒子樓的年代感,但也面臨著老舊小區的難事——沒有電梯。
東輝花園的住戶大概2300人左右,超過五分之一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樓高八層沒有電梯,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像是在家門口橫了一道“門檻”。好在如今,各個單元樓的牆外都加裝了電梯,功能齊全,也不影響美觀,讓老人們直說“了了心事”。
福州市台江區東輝花園加裝的電梯。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加裝電梯看起來是鄰裡小事,但卻是城市管理中的普遍難題。
盡管十一年前《關於福州市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的意見》就已出台,但在隨后的幾年,福州加裝電梯並不活躍,原因在於面臨著“兩頭堵”,一頭是政府審批難,一頭是鄰裡協調難。
“一方面加裝電梯能獲批的小區很少,還有眾所周知的原因,低樓層沒有使用電梯的需求,卻要一起承擔加裝電梯帶來的影響,因此難推行。”福州市人大代表鄭書鴻是一名建筑行業從業者,對於“加裝電梯難”這個問題有比較深的了解。
“審批難”的症結在政府服務。鄭書鴻舉例說,最初政策文件裡有一項條款,對加裝電梯的樓間距有著較高的要求,但現實中舊小區樓與樓之間往往挨得近,滿足不了這個要求,也就拿不到審批,大家有不小意見。
聽到群眾呼聲,通過扎實的調研讓政府意識到問題所在,這是人大代表的職責。於是,鄭書鴻在福州市兩會上三年提交了三次建議,並且“在后續和規劃部門溝通的過程當中,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給他們答疑解惑,提出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鄭書鴻的建議最終推動了福州相關法規的修訂,降低了對間距的要求,有助於更多老舊小區增設電梯。
一個法規條款的改動,背后呈現出人大代表推動“民有所呼”到“我有所應”過程。
“我還會繼續關注加裝電梯這一問題,想想怎麼破解鄰裡協調難的困境,把堵點的‘另一頭’也給疏通了。”鄭書鴻對記者說。
基層醫療從“弱”到“強”
閩侯縣上街中心衛生院,這家基層“小醫院”的作用不小:醫療服務半徑覆蓋上街鎮的23個行政村、福州大學城片區,同時還輻射三個周邊鄉鎮,服務人口超過50萬人。
該院院長林崧說,作為基層醫院,衛生院周邊有兩家省級三甲醫院,於是實行差異化發展成了方向,“我們大力發展老年病、兒科、慢病等診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近3年來,衛生院年度診療量都在23萬左右,佔全縣的15%左右,約為縣醫院的二分之一,已基本形成縣域醫療衛生次中心。
福州閩侯縣上街中心衛生院院長林崧在介紹醫院情況。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為了更加了解基層醫療建設難題,作為長期在基層工作的公共衛生從業者,福州市人大代表薛麗麗沒少往上街中心衛生院跑。“要想把基層醫療服務做好,就得大力提倡醫療資源的整合,才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理想就醫格局。”
在從業過程中,薛麗麗發現個現象,很多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邊,去大醫院沒人陪同,如果家門口就能便利就醫,老年人碰見小病願意去查一查,健康也就更有保障。
家住上街鎮的陳阿姨就是一個例子。陳阿姨家離衛生院不遠,五分鐘路程,有個頭疼腦熱的就會來找相熟的醫生瞧瞧,二十多年都是這麼過來的。
“一般都是小毛病,離城裡大醫院太遠,衛生院醫療水平夠用服務又好,干嘛跑那麼遠?”陳阿姨說。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放心看病,說到底,要基於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提升。拿上街中心衛生院來說,通過福州市第一總院醫聯體組團幫扶,縣總醫院“科包院”、人才融合式培養,引進多個三甲醫院名醫工作室專家坐診、做手術,衛生院醫務人員到上級醫院輪訓、進修等,實現了優質資源和優質人才的下沉。
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待遇,加強基層醫療建設,加強醫聯體建設……這些年,薛麗麗提的建議中,有不少都涉及醫療領域的這些熱點和難點。看到“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被列入福州為民辦實事項目,薛麗麗也更有使命感,她說將強化監督職能,推動更多“五星鄉鎮衛生院”在基層落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