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創新應用技術 提升傳播能力

2023年11月02日08: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讓世界讀懂中國

  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趙麗芳

  傳播可理解的文化是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關鍵。國際傳播是多元主體文化協奏曲,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基礎是調動多元主體主動傳播、參與傳播。實現國際傳播的分層、分類和分群,使中國聲音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表達,提升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國際傳播的親和力。

  國際傳播要讓中華文化有新的時代表達。有效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路徑是借助新媒體、新形態、新語態、新敘事,讓中國文化在海內外“圈粉”與“破圈”。要讓中國道路、中國發展可感可知,文化出海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以可理解、可共情、可感可知的文化表達,彌合語言文化差異,形成共情共鳴,實現共通和共享,進一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

  天津大學新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講席教授  陸小華

  中央主要媒體正探索人工智能在新聞採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發揮的科技引擎關鍵作用,致力於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聞業安全應用的主流價值語料庫建設,展現出助力“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的能力與潛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迭代使智能變革進入新階段,既會使技術與媒體關系重構,也會使人與機器關系重構。要以重塑融合適應智能變革:一是目標重置,以智能融合構建智媒體﹔二是內核重塑,構建AI驅動的數字媒體﹔三是體系重構,塑造適應AI的運作體系。

  通過媒體競爭力重塑,進一步推進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進一步增強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智能媒體建設賦能深度融合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  周葆華

  智能媒體建設從1.0邁向2.0,從側重分發到轉向生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內容生產、採編輔助、數據分析、媒體運營、用戶交互等方面介入媒體工作流程,對新聞媒體擴大內容規模、提升生產效率、促進平台連接,具有積極意義。

  同時,生成式人工智能也面臨一些挑戰。如在及時性方面,訓練數據的滯后使其難以保証內容生成的時效性。另外,生成式人工智能還面臨內容侵權等問題。因此,面對新技術變化,更需要彰顯人的價值。

  對正處於深度融合進程中的新聞媒體來說,最重要的有3點:積極擁抱、深度實踐、時刻反思。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切實嵌入媒體融合的發展需求之中,通過實踐探索來形成良性的互動模式。

  

  變革性智能技術深度參與新聞傳播鏈條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洪杰文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與成熟,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度參與到新聞傳播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這種變革性智能技術與新聞生產的結合,正在改變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

  對新聞生產者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從海量數據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為新聞工作者提供更多採訪思路和方案。同時,媒體可建立“雲上人工智能編輯部”,借助其強大的對話交互、語料分析等功能,新聞工作者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工作。

  對新聞消費者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作為插件接入手機等終端,讓用戶輕鬆獲得感興趣的資訊,幫助用戶深入了解某個特定領域或主題,逐步改變用戶的新聞獲取方式,建構一個更加多元化、交互性更強的信息傳播格局。

  

  聯動傳播提高內容生產力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國資報告》雜志社總編輯  閆  永

  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變革,我們主動開展內容供給側改革的“四則運算”。一是技術賦能做加法,聯動傳播提高內容生產力。二是減少冗余信息做減法,內容生產指向價值訴求和受眾需求。三是發揮聚變效應做乘法,搭建開放式運營機制。四是消除傳播風險做除法,優化流程,提高內容質量。

  我們運用全媒體整合分眾傳播模式,不斷提升傳播效率,在國資新媒體矩陣基礎上優化央企媒體聯盟運行機制,深化與主流媒體、政務新媒體、專家學者、網絡名人等合作,合力挖掘國企新聞富礦。向企業眾籌內容,做好服務和商務﹔與主流媒體加強合作,開展主題傳播壯大主流輿論場﹔與網民眾創,吸引網絡用戶參與互動。

  

  打造“綠色”主題新型宣傳陣地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宣傳中心副主任、綠色中國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  繆  宏

  我們在做好雜志、電視、網站、“綠色中國行”大型公益活動的基礎上,與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合作,創新性建設林草系統“綠色中國”媒體矩陣,並通過不斷提升矩陣參與度、活躍度,形成“一盤棋”的自主陣地。

  我們充分利用林草系統垂直管理的優勢,推進諸如“綠色浙江”“綠色杭州”等各地、各級子賬號入駐與統一管理。借力媒體技術賦能,共同策劃、運營、推廣“綠色中國”個性化頻道,挖掘林草系統內容富礦。培養一支既掌握林草專業知識又具備新聞專業素養的人才隊伍,變“信息報送”為“內容創作”。通過創新化、精細化運營,打造“綠色”主題新型宣傳陣地。

  

  不斷完善智能傳播技術體系

  人民日報社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張勇東

  媒體融合發展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亟須發展智能傳播技術體系。

  智能傳播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認知影響的過程,包含意識形態、人工智能和傳播鏈條3個圈層。在意識形態圈層,需要建立意識形態知識體系,實現基於知識體系的意識形態細粒度計算量化﹔在人工智能圈層,需要突破現有基於特異性的內容分析框架,發展基於關聯性的新框架﹔在傳播鏈條圈層,需要建立能夠穿透信息繭房、影響用戶認知的新技術路徑。

  傳播內容認知全國重點實驗室在智能傳播技術方面已經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為國家的輿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保駕護航。

  

  認知驅動賦能精准傳播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張  遠

  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以服務媒體融合縱深發展、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為目標,以自然科學方法助力解決社會科學重大問題的綜合交叉領域實驗室。

  基於大模型信息服務獲取的“隱平台化、去APP化”特點,社會信息傳播體系呈現出社交傳播與智能傳播相互聯動的復雜形態。實驗室以掌握認知傳播機理為切入點,構造宏觀群體認知測繪圖譜,構建個體多模態—場景—認知影響模型,為內容策劃和精准投放奠定基礎。通過可控多模態人工智能生成、集成推理等功能實現認知適配的視聽內容生產和鑒偽。跨平台傳播認知效能評估能夠綜合考慮傳播廣度、強度、速度,實現傳播過程的有效閉環反饋。

  

  創新應用推動全媒體節目制播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超高清視音頻制播呈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趙貴華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積極推進“思想+藝術+技術”的創新融合,全面構建“5G+4K/8K+AI”戰略格局,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制播平台的技術創新和應用,賦能總台全媒體節目制播。

  總台牽頭研制的超高清AI修復增強平台,有力支撐建黨百年、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活動和4K/8K超高清頻道節目制作。聯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打造了“央視聽媒體大模型”,以海量視聽數據和深度專業知識為驅動,利用原創先進算法和超大規模算力進行訓練,並賦能視聽節目創作、智能剪輯等多個方面,在提高生產效率、優化內容創作、拓展創意空間上,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智能創作工具。

  

  推動信息流和應用場景系統性融合

  新華社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5G融媒體事業部副主任  蔡津津

  信息科學理論廣泛影響各行各業的協作方式,需要我們從信息學角度運用綜合交叉的思維,再次延伸定義新聞傳播學的研究范式,運用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的邏輯來思考重構全媒體生產傳播體系。

  大模型的出現帶來了一次人類認知數字化的革命。媒體融合發展的任務之一,是將主流媒體信息場、自媒體與社交媒體信息場、與各行業領域深度結合的人工智能信息場三大信息場充分鏈接、充分協同。媒體融合要將信息流、應用場景進行系統性融合,體現在生產、傳播、服務等各個環節。

  垂直領域大模型等將是媒體融合發展的發力點,未來主流媒體需進一步聚焦場景化的智能資源供給和可信數據供給。

  

  實現“大屏”與“小屏”互動融合

  長城新媒體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  王悅路

  長城新媒體集團聯合河北廣播電視台推出新聞短視頻日播節目《百姓看聯播》,用短視頻對《河北新聞聯播》中的時事新聞進行通俗化解讀。目前,該節目已推出380余期,閱讀量超10億次,秘訣在於用好“四字訣”。

  以“破”為前提,推出適合手機端傳播的交互式發布程序,實現選題方式、話語方式、呈現方式創新,突破傳統新聞的模式和路徑。以“立”為根本,把“內部培養”90后年輕記者和“外部引進”各平台新媒體從業人員相結合,賦予新聞報道鮮明特征。以“轉”為手段,倒逼採編隊伍轉作風、改文風。以“融”為目的,實現傳統電視媒體“大屏”與新興媒體“小屏”互動融合。

  

  發揮技術優勢  推進互聯互通

  福建廣電網絡融媒體科技公司黨委副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  盧永明

  近年來,福建廣電網絡集團發揮相關優勢,承建福建省縣級融媒體省級技術平台,為省內83家縣級融媒體中心統一提供集策、採、編、審、發和輿情監測等功能為一體的服務,積極響應技術需求,為“新聞+政務+服務”提供支持。

  為推進縣級融媒體與中央主要媒體互聯互通、資源共享,集團積極與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開展合作,提供內容渠道,並與省級媒體客戶端“新福建”“海博TV”實現互聯互通。下階段,集團將繼續以打造一流融媒體省級技術總平台為目標,不斷提升平台產品創新力,帶動縣級融媒體科技創新,探索與市級融媒體合作,合力構建三級媒體融合、資源聚集的新型省級主流媒體平台。

  

  供給優質內容提升融合傳播競爭力

  貴州廣播電視台黨委委員、副台長  潘  源

  分享貴州廣播電視台近期3個動態:一是10月25日—28日,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在貴州省台江縣“村BA”籃球場開賽,貴州廣播電視台啟動全面宣傳,還與台江縣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二是10月19日,“動靜新聞”抖音號粉絲破千萬。三是10月24日,貴州廣播電視台發起成立了全省廣播電視新媒體聯盟,25家廣電新媒體品牌成為聯盟首批成員。

  貴州廣播電視台始終堅持把持續供給優質內容作為提升全媒體傳播競爭力的關鍵,堅持新聞立台,夯實融合傳播根基,整合精銳力量打造融媒體傳播矩陣。目前全台融媒體矩陣用戶達1.89億,自主建設的“動靜”客戶端下載量超過8000萬次。

  

  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倫理的建設與創新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互聯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方師師

  針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可能帶來的技術風險與倫理挑戰,目前已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台了倫理原則和指南,相關組織和機構發布的倫理准則超過40項。構建人工智能科技倫理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我國人工智能科技倫理的發展歷程表明,以制度優勢引導人工智能治理政策的制定部署,以專業方法對人工智能的技術風險進行預測判別,以綜合框架對人工智能進行倫理審查,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基礎提供倫理事實信息、倫理專業知識、倫理研究工具等,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向真向善,引領人工智能科技倫理體系創新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02日 14 版)

(責編:關喜艷、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