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來莆田平海村,見識明代福建沿海衛城

2023年11月02日16:31 |
小字號

平海村,舊稱“南嘯”“平海衛”,位於莆田秀嶼區平海鎮東南部。在明代,是福建沿海十六衛城之一,是當時抵御外侵的重要海防屏障,村落一面臨海,三面環丘,水道暢通,舟船雲集,兼具“繁華魚市”和“海上驛站”功能,擁有平海天后宮、平海衛城隍廟等眾多歷史古建,現存13處不可移動文物、5處歷史建筑、7處傳統風貌建筑,是中國傳統村落。

平海村,舊稱“南嘯”“平海衛”,位於莆田秀嶼區平海鎮東南部。在明代,是福建沿海十六衛城之一,是當時抵御外侵的重要海防屏障,村落一面臨海,三面環丘,水道暢通,舟船雲集,兼具“繁華魚市”和“海上驛站”功能,擁有平海天后宮、平海衛城隍廟等眾多歷史古建,現存13處不可移動文物、5處歷史建筑、7處傳統風貌建筑,是中國傳統村落。

平海天后宮,建於北宋咸平二年(999),俗稱“娘媽宮”,擁有1000多年歷史,宮內有108根木柱,又稱“百柱宮”,是湄洲媽祖祖廟分靈的第一座行宮,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殿內供奉著五尊媽祖神像,宮前有“師泉古井”,見証了施琅收復台灣的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海天后宮,建於北宋咸平二年(999),俗稱“娘媽宮”,擁有1000多年歷史,宮內有108根木柱,又稱“百柱宮”,是湄洲媽祖祖廟分靈的第一座行宮,佔地面積3300平方米,殿內供奉著五尊媽祖神像,宮前有“師泉古井”,見証了施琅收復台灣的歷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海衛城隍廟全稱“平海衛城城隍廟”,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清康熙年間復界后重修,擁有600多年歷史,城隍廟依山而筑,錯落有致,層次豐富,保存完整,佔地600多平方米,現存有宋代梭形柱和覆盆柱礎,明代“平海進士坊”等,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首批涉台文物。

平海衛城隍廟全稱“平海衛城城隍廟”,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清康熙年間復界后重修,擁有600多年歷史,城隍廟依山而筑,錯落有致,層次豐富,保存完整,佔地600多平方米,現存有宋代梭形柱和覆盆柱礎,明代“平海進士坊”等,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首批涉台文物。

平海進士坊,是平海衛城隍廟的附屬文物,始建於明嘉靖二年(1523),為地方官表彰進士黃杭而建,現存牌坊為石坊原構,造型獨特,結構牢固,歷經百年風雨,屹立不倒,是見証平海興教重教風氣的一道風景線,是莆田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石坊,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海進士坊,是平海衛城隍廟的附屬文物,始建於明嘉靖二年(1523),為地方官表彰進士黃杭而建,現存牌坊為石坊原構,造型獨特,結構牢固,歷經百年風雨,屹立不倒,是見証平海興教重教風氣的一道風景線,是莆田市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石坊,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海一級漁港,位於平海灣的北岸,靠近閩中漁場,該港西南與湄洲島隔海相望,水域寬闊,水深適中,三面陸地環抱,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兼備,漁港停泊能力達到500多艘,年漁貨卸貨量可達5萬噸,是福建省重點漁港,是全國文明漁港,全國定點漁獲物上岸點之一。

平海一級漁港,位於平海灣的北岸,靠近閩中漁場,該港西南與湄洲島隔海相望,水域寬闊,水深適中,三面陸地環抱,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兼備,漁港停泊能力達到500多艘,年漁貨卸貨量可達5萬噸,是福建省重點漁港,是全國文明漁港,全國定點漁獲物上岸點之一。

平海濱海風光,平海村面朝莆田三大灣之一平海灣,擁有綿延數公裡的,澳仔黃金沙灘(愛琴海沙灘)、赤哆黃金沙灘等灘平岸闊、沙細水清的優質沙灘,形態各異、鬼斧神工的海灘岩以及鸕鹚嶼、箭嶼等原生態島嶼,醉美的濱海自然風光,吸引眾多游客慕名而來。

平海濱海風光,平海村面朝莆田三大灣之一平海灣,擁有綿延數公裡的,澳仔黃金沙灘(愛琴海沙灘)、赤哆黃金沙灘等灘平岸闊、沙細水清的優質沙灘,形態各異、鬼斧神工的海灘岩以及鸕鹚嶼、箭嶼等原生態島嶼,醉美的濱海自然風光,吸引眾多游客慕名而來。

(圖文由莆田市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