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安系統唯一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 福州這一派出所如何讓糾紛化於基層?
人民網福州11月16日電 (記者林盈)從街道、社區到每個“網格”,城市的“毛細血管”是基層治理的關鍵所在,卻也是糾紛多發的“結節”。
在福州市公安局建新派出所13平方公裡轄區內,有著重點單位23家、學校33所、產業園區31個、各類企業392家,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和新興的產業開發區。這裡企業園區聚集、人口流動頻繁、人員結構復雜,正是容易產生矛盾糾紛的區域。然而,該轄區卻在2022年實現有效警情、違法犯罪警情、矛盾糾紛警情、信訪投訴量分別比降10.9%、12.1%、32.8%、38.5%,群眾安全感、滿意率顯著提升,更在近日被中央政法委評為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系福建省公安系統唯一入選單位。
警地“三聯”解紛工作法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米”,建新派出所為何能成為“楓橋經驗”實踐的“優等生”?其首創的警地“三聯”協力解紛工作法是答案。
據了解,警地“三聯”是指機制聯建、源頭聯防、矛盾聯解。機制方面,該派出所對接建新鎮黨委、政府,在黨建引領下建立支部互建、風險互控、矛盾互調、勤務互動、辦事互通“五互工作機制”,由派出所所長任鎮黨委委員、社區民警任村(居)黨支部副書記,組織鎮(街)、村(居)干部及群防力量依法依規、分級分類開展風險隱患化解穩控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依托警務站、警務室實現就近接處警、就近調解糾紛、就近服務群眾。
研判會商機制下,通過派出所所長與鎮黨政主要領導,社區民警與村(社區)黨委書記(主任),社區專職輔警與村(社區)網格長、網格員每周定期會面制度,常態開展鎮黨委、政府矛盾糾紛調解聯席會議。摸排矛盾糾紛情況、定期通報矛盾糾紛形勢,依托派出所e體+綜合指揮室形成《矛盾消解、風險化解工作日志》,精准制導矛盾風險前端排查、先期化解。
巧用多維調處機制,通過在鎮綜治中心旁專門設置警務站,抽調3名民警、3名輔警輪班值守,與鎮干部每日開門接待群眾,暢通群眾反映訴求渠道。鎮綜治中心內分設e體+多維調處中心,交警、司法、民政等17個部門常態入駐,以購買勞務服務、聘請第三方專業調解隊伍、培育本土調解隊伍等多種方式,依托e體+多維調處平台為群眾提供“一站式”解紛服務。機制落地后帶動矛盾糾紛調處率達99%,每起平均調解時長縮短3小時。
源頭聯防方面,建新派出所在“訴源治理、警源治理”理念,以警務站、警務室為前沿陣地,以社區警務團隊為重要抓手,突出矛盾糾紛前哨預警,強化風險聯動化解,通過網格共建、信息共採、問題共治,打出“組合拳”。防止矛盾糾紛長期積澱、無人問津,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矛盾聯解則從實際出發,針對性“出招”,在苗頭性矛盾上“出快招”,一般性矛盾上“用合招”,復雜性矛盾上“謀妙招”,以案事查斷、難事聯斷、剛事柔斷、瑣事理斷、特事情斷、滋事法斷解決不同矛盾糾紛。
積跬步以行千裡,致廣大而盡精微。據統計,工作法推出后共就地化解各類“小矛盾”279起,快處率達90%,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實現173起涉及多人的矛盾“事心雙解”,調處率達99%﹔對涉訪群體、利益訴求群體,積極推動鎮黨委、政府牽頭多部門聯動,實行“專班+專家”運行模式,綜合運用連線搭橋、專班會診、寬嚴並濟等方法,大幅提升復雜矛盾調處效率,調解耗時減少40%。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