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在平潭:“來嵐不覺身是客”

68海裡,是福建平潭縣東澳村到台灣新竹市南寮漁港的直線距離,也是祖國大陸與台灣本島之間的最近距離。
作為全國唯一的對台綜合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充分發揮“因台而設、因台而特”的初心使命,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思路、新舉措,推出促進台胞就業創業、便利台胞在陸生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先行區。不久前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進一步突出“融”的目標,也為平潭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來嵐不覺身是客”。從到平潭“看一看”,到選擇留下來,越來越多台胞台青從平潭的“客人”變成“主人”,在美麗的嵐島找到“第二個家”,用自己的生活書寫著兩岸融合的動人故事。
【台青故事1】
“眼裡有光、心裡有愛”的教育點燈人
台籍教師陳亞妏:她以幼教為起點,探索兩岸教育融合之路
台籍教師陳亞妏以幼教為起點,探索兩岸教育融合之路。集美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是陳亞妏,以前在台灣從事幼教行業,2017年,因為一通電話的邀約,我來到海峽對岸的大陸,成為平潭的一名幼教老師,后來因為業務備受信任而成為副園長。今年9月,我又來到新崗位,現在在平潭職業中專負責帶幼教系的實習實訓。”面對採訪鏡頭,台籍教師、“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陳亞妏娓娓道來自己的“跨海”職場經歷,談吐間散發著台灣姑娘特有的溫柔氣質。
陳亞妏是平潭引進的首位台籍幼教老師,也是平潭開展對台職業資格認証的受益者之一。早在2018年,為了解決兩岸職業資格認証上的差異性問題,方便台胞在大陸就業創業,平潭綜合實驗區率先開展兩岸職業資格標准對比研究,對台灣地區職業資格証書進行職業范圍、水平等級確認。截至2023年,平潭已累計向台胞發放採信証書、職業技能資格証書等各類証書2000多本,涉及建筑、美容美發、導游、教師、醫師等多個領域,為台胞來大陸就業開辟快捷通道。
其實6年前“初來乍到”時,陳亞妏已經在台灣當了幾年幼教老師,來到平潭,她面對的“第一課”,就是如何更好地把“台灣經驗”融入大陸。“教育必須要因地制宜,平潭的學前教育跟台灣不太一樣,最初3年我做的工作主要就是做融合、做調整。”
“我認為她帶來的最重要的理念,是真正去尊重孩子,並且鼓勵家長陪小朋友一起拓展生命體驗。” 陳亞妏的前同事、平潭城關幼兒園教研組長李花說,有一陣連續是下雨天,一般情況下老師就把戶外活動改到室內了,但是亞妏老師看到了小朋友眼裡躍躍欲試的期待,很快策劃了一場“雨是什麼”的體驗課,提前通知家長備好雨衣雨鞋,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大自然,“每一個小朋友都高興壞了”。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帶動了整個教學氛圍的改變,也為陳亞妏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溫暖回應。幾年前,陳亞妏曾經因一場意外車禍而住院,期間學生家長們輪流送餐陪護,陪她度過了“至暗時刻”,也讓她在平潭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覺。
以幼教為起點,如今,陳亞妏的兩岸教育融合探索之路,走向了更遠更深處。今年,平潭職業中專向她伸出“橄欖枝”,邀請她成為“老師的老師”,幫助幼教學生在實習崗位上順利銜接。通過陳亞妏的“傳幫帶”,來自台灣的先進教育理念在平潭落地生根,“兩岸融合”也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不僅播種在孩子們的心裡,也刻印在一批批未來老師們的腦海中。
走上新崗位,陳亞妏依然是那個“眼裡有光、心裡有愛”的點燈人。“以前剛剛工作的時候,就想著要通過教育這個職業來影響更多人,完成對社會的貢獻,現在,我在大陸實現了我的理想。” 陳亞妏說。
【台青故事2】
“我是新平潭人,這裡有一種熟悉的歸屬感”
台胞創業者楊秉皓:我在平潭“慢下來”,找到事業和愛情
平潭北港文創村,台胞楊秉皓(右二)在”風中旅行小店。集美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像陳亞妏一樣在平潭找到“家人”的,還有來自台灣新竹的創業者楊秉皓。追著“藍眼淚”和海風而來的他,如今在北港文創村經營著一家集民宿、咖啡、文創於一體的小店“風中旅行”,不僅收獲了一群來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還在平潭找到了攜手人生的伴侶。
“我們是兩岸婚姻,太太就是在店裡認識的,她是江蘇人。”坐在“風中旅行”小店裡,楊秉皓說起他的“平潭愛情故事”。“她去年辭職旅行到我們店裡,當時我剛好不在,錯過了,后來又有機會碰面,挺聊得來。今年8月1日我們確定了戀愛關系,8月2日就決定要結婚了。”
“風中旅行”,是后來一切故事緣起的支點。楊秉皓清晰地記得,自己是2017年4月17日來平潭的,“那時候我對平潭並不了解,只是覺得這裡很像台灣花蓮,有一種熟悉的歸屬感。”那時候北港村還比較原生態,“我們租的民宿是一間老石頭房,有200多年歷史了,很破舊,長期沒有人住。我們一點一點裝修整理,花了1年8個月,用‘撿拾理念’把它慢慢變成現在的樣子。”
楊秉皓說的“撿拾理念”,指的是他們常常就地取材、對看似廢舊的材料進行創作再利用。比如撿到的漂流木、石頭、貝殼,工地上沒人要的鋼筋、麻繩,都變成了他們的裝修材料,這些原生態的樣貌,反而讓“風中”小店自成一派,反復被游客打卡。
2017年,“風中旅行”作為平潭第三家民宿開始動工,等裝修完開業時,已經變成第五十多家。那幾年,藍眼淚、風箏沖浪等差異化體驗帶來了平潭旅游“大爆發”,各種投資也紛紛涌入小島,讓楊秉皓一下子感覺,“世界變快了”。在不斷加速的市場語境下重新思考民宿價值和人文的關系,楊秉皓和團隊還是堅持“慢下來”。
在平潭的第7年,楊秉皓跑遍了北港村,對他而言,這裡已經變成比台灣老家還要熟悉的地方。“隔壁鄰居會做手工,我們請他幫忙做了石頭椅子,村裡老奶奶沒人陪伴,我們讓店裡伙伴的孩子去陪伴他們,給老人唱歌。”楊秉皓說。此外,平潭有很好的台胞創業政策和服務,“村委會都把台胞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碰到問題會一起想辦法解決,大家變成朋友一樣,產生了很好的連接。”
現在,“風中旅行”已經扎根北港、發展成一個“大家庭”,店員小伙伴有來自香港、台灣和國內其他地方的旅行愛好者、環保主義者。“風中旅行”的員工及下一代還組建了一支小樂隊,隻需要沙錘、吉他、手鼓等簡單的樂器,就能隨時開啟一場自彈自唱的音樂會。
“我愛上太陽,我愛上月亮……”每當楊秉皓和孩子們一起唱著喜歡的歌,時間仿佛也慢了下來。“我現在都自稱新平潭人,新北港人。”楊秉皓說,未來,他會繼續在平潭生活、創業,充滿期待地翻開人生“下一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