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專家共話“海絲” 看文旅如何促進民心相通

人民網福州11月18日電 (記者林盈)通達八方,貫連古今,自開拓之日起,海上絲綢之路便將沿線人民聯系在一起。在千年后的今天,文化和旅游成為海絲沿線人民相互交流、理解的重要載體。新時代下,我們該如何發揮“海絲”文旅魅力,促進民心相通?
17日,第八屆“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旅游節·文旅對話活動上,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文旅精英圍繞“以文旅為媒 促‘一帶一路’民心相通”這一議題展開圓桌對話,共同探討新時代“海絲”文旅行業協同發展的無限可能。
圓桌對話議題:以文旅為媒 促“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人民網 陳永整攝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而心相通在於經常要走動。就像中國古話講的一樣,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文旅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厲新建以中國古語為引表示,在國際人文交往的過程中,旅游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可以跨越意識形態,促進人們之間交流交往。
他認為,講好中國故事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外國人到中國旅游,從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不僅了解中國過去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也了解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
奇創旅游集團聯席董事長王小鬆從企業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他認為,要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推動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就要提高傳播能力,尤其是在傳播形式的多樣化和創意方面要有比較大的提升和突破。
“現在的科技發展也很快,包括短視頻平台等,傳播都非常廣,這些載體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提高傳播能力。”王小鬆說。同時,他認為,好的產品也很重要,“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交往頻繁,我相信很多人民和企業也會走出國家,將我們的產品帶出國門。”
國際休閑產業協會執行副主席王琪延認為,以旅游為媒,各個國家要有相應的入境政策的推進,“申根模式”值得借鑒。“再就是設施合作。現在非洲也建了高鐵,這就是非常好的,設施的合作可以通過租賃、買賣、共同經營等方式進行。”王琪延提出,還可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洋游、生態游等旅游產品開發和推廣上促成更多合作,並進行共同的人才培養。
“這些年來,‘一帶一路’標准信息化平台運行的情況良好,這也是我們文旅產業可依托的重要平台。無論是在國家級還是區域層面,還是和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標准互動,在標准的立標、宣標、貫標方面,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聯動性明顯增強。”活動上,全國旅游標准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孫若風介紹了“一帶一路”標准信息化平台運行情況。
他表示,我國高度重視標准化工作,將標准化當做質量強國的重要抓手,文旅工作也將其作為文旅提升質量的重要保障。在共建“一帶一路”中,標准化是必講的話題,相信下一步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旅游集團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朱舜楠結合旅游企業發展經驗,分享了文旅企業國際化的心得。她認為,作為旅游企業,要推動國與國之間和人民之間的相互交流﹔要“走出去”,找到一個國際化路徑的點,再從這個點向外再輻射﹔要產業鏈協同,共同出海。她表示,在國際化方面,未來的旅游服務業和酒店都在積極地謀劃“一帶一路”的投資,一些小的精品項目也會成為重要方向。
當天,中國墨西哥商會副執行主席維克多·卡德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富查伊拉酋長國王儲辦公室主任、文化特使薩中華,邦泰崍集團項目發展副總裁何秉達等也從親身經歷出發,分享了對“海絲”文旅交流合作的思考,各抒己見,為促進行業協同發展、促成沿線人民民心相通建言獻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