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文化“軟實力”提升社區治理“硬實力”  第十五屆廈門(湖裡)城市誦讀節閉幕

2023年11月20日10:09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文化“軟實力”提升社區治理“硬實力”

湖裡區59個社區積極挖掘和講述百姓身邊“家文化”故事,激發了廣大居民群眾的情感共鳴。湖裡區委宣傳部供圖

湖裡區59個社區積極挖掘和講述百姓身邊“家文化”故事,激發了廣大居民群眾的情感共鳴。湖裡區委宣傳部供圖

湖裡區禾山街道禾山社區的朗誦節目《湖裡,我的第二故鄉》榮獲比賽一等獎。湖裡區委宣傳部供圖

湖裡區禾山街道禾山社區的朗誦節目《湖裡,我的第二故鄉》榮獲比賽一等獎。湖裡區委宣傳部供圖

社區是我家,我愛社區我愛家。昨日,第十五屆廈門(湖裡)城市誦讀節在湖裡區委黨校大禮堂正式閉幕。來自轄區的800多名區街、社區干部群眾及企事業職工、文藝骨干、誦讀愛好者齊聚一堂,共享文化盛宴。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是重要的時代課題。如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應當在哪些方面著力,從廈門(湖裡)城市誦讀節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以文化惠民凝聚基層力量,撬動社區治理“新格局”。已經舉辦了十五年的廈門(湖裡)城市誦讀節,已成為湖裡區群眾文化的閃亮名片,形成了品牌效應。聲名遠揚的背后,是多年以來廣大組織者、參與者的不懈努力,他們傾聽群眾呼聲,摸清社情民意,解決群眾文化需求問題,用繡花功夫打造“湖裡樣本”,持續夯實基層社會治理根基。

文化力量沉下去

深入轄區挖掘“家文化”故事

節目年年有,創意年年新。本次誦讀節的誦讀比賽以“我的社區我的家”為主題,以“弘揚傳統文化,厚植家國情懷”為主要內容,積極挖掘和講述百姓身邊“家文化”故事,共涌現出46篇正能量原創作品,激發了廣大居民群眾的情感共鳴。

情景朗誦《神山放歌》等作品,將觀眾帶回到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湖裡,我的第二故鄉》帶人穿越時空,再現了特區發祥地緣起的光輝歷程﹔《黨旗紅 金安美》《呂嶺有愛 情系萬家》等作品則融合了基層治理,展現社區治理新成效……通過“誦讀+情景表演、舞蹈、聲樂、快板三句半”等形式多樣的表演形式,為觀眾呈現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

“湖裡是讓夢想開花結果的地方,在這種社區居民凝聚力強的地方才能孕育出全民誦讀氛圍。”15年前當宋家卿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時,他就多次參加湖裡城市誦讀節系列活動。這些年,隨著學習展示平台的增加、表演技巧的提升,在見証湖裡城市誦讀節成長的同時,他也成了湖裡區誦讀協會秘書長。

“朗誦是一種形式載體,把群眾內心對社區和家的愛表達出來。”宋家卿說,他的許多學生也參與了誦讀節各項活動,成立大學生誦讀志願者服務隊,走進社區、民辦學校等開展誦讀公益培訓。此次誦讀比賽,有的學生還當上了節目編導。“我真心地覺得湖裡城市誦讀節不僅是湖裡區全民閱讀的重要平台,更是誦讀人才不可或缺的成長搖籃。”他說。

談到誦讀節的專業度,作為評委的國家一級演員、廈門市文化館原副館長魏小春認為,湖裡區已經把這項活動做成了品牌,不少作品從內容架構到表演形式和呈現效果都達到了專業水平。社區干部和居民在台上動情表演,台下觀眾持續用掌聲和加油聲熱情回應,這種“一家人的感覺”讓魏小春非常動容。

提到今年創新的海選賽制,另一位評委廈門大學語言藝術學教授王虹發自肺腑地感慨,“湖裡區是真的敢闖敢為啊!”初賽階段,在航空古地石的開放式廣場,59個社區近千名社區干部、群眾組隊參加海選,經過三輪激烈角逐,最終12支代表隊脫穎而出,進入決賽。比賽全程公開、公正、公平,現場的熱度更是有目共睹。王虹坦言,公開透明的賽制背后,是活動主辦方的用心用情,更是對社區和居民雙向奔赴的信心。

在情景朗誦《神山放歌》中,今年11歲、來自神山社區的陳奕喆娓娓道來,或慷慨激昂,或載歌載舞,精彩紛呈的表演贏得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最早是他一人參加誦讀,到如今我們全家全員參與誦讀。”陳奕喆的爸爸陳先生說,陳奕喆從幼兒園起就開始參加朗誦比賽。朗誦需要做充分閱讀理解,其中很多涉及中華傳統文化,從一開始隻有孩子學,到如今全家都跟著他一塊學。“我們從朗誦中感受歷史,體味人生,汲取精神養分,體驗到了親子學習的快樂,他也收獲了友情和快樂。”

“這不單單是一場比賽,我們更想通過這個載體,講好先鋒湖裡故事,展示幸福湖裡生活,凝聚創新湖裡力量。”活動具體負責人湖裡區委宣傳部的徐淑純說道。

社區治理強起來

用繡花功夫打造“湖裡樣本”

此次誦讀比賽,社區人講社區事、百姓講身邊事。許多角色甚至是“本色”出演,真人真事搬上舞台。

“你看,台上講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的,演員們也多是故事的主角。”在禾山社區的朗誦節目《湖裡,我的第二故鄉》裡,包含禾山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賈麗在內的社區干部、居民來自大江南北,有導游、大學生村干部、城市美容師、工程師、教師,雖然職業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從棲息到扎根,他們深深愛著腳下這片土地,和湖裡有講不完的故事。

賈麗告訴記者,禾山社區至少一半的居民是“新廈門人”,怎麼讓他們更快、更好地融入全新的生活環境,是社區亟須解決的問題。“我們社區深信,基層靠群眾,群眾靠發動,發動要靠活動來帶動。”賈麗說,多年來,禾山社區鏈接周邊教育機構資源,免費為“一老一少”開設太極、柔力球、廣場舞、兒童藝術培訓等公益課程,每月舉辦超過30堂課,參與人數達600多人次。

做好基層工作,就是設身處地為百姓著想。對於這點,1999年出生的后埔社區網格員陳菁英深有同感。陳菁英從小在后埔長大,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干起社區工作,她負責的網格裡兩個小區都是無物業老舊小區,老年人群體多。工作兩年多來,她對這份工作的苦與甜深有體會。

“去年,湖裡區城中村改造剛開始的時候,不少居民一開始不理解……”陳菁英回憶道,一家小吃店老板剛開始反對門面改造,后來其家人生病住院,孩子沒人接送,網格員知道后每天早晚主動幫忙接送孩子、輔導功課,這樣堅持了一周,老板的態度逐漸緩和,理解了社區的良苦用心,心態也從“要我改”轉變為“我要改”。

去年以來,湖裡區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用足用好“留、改、拆”並舉政策,全面鋪開四大片區更新,推動16個城中村綜合治理、106個老舊小區改造提質增效,不斷提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努力打造“宜居、宜業、智慧、和諧”的四大社區,真正實現百姓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轉變。

在綜合網格管理服務方面,湖裡區制定《湖裡區社會治理綜合網格劃分暫行辦法》,以實有戶數300戶—500戶或實有人口1000人—2000人為標准劃分網格單元,將全區初步劃定為728個單元網格,並以廈門網格通為基礎,開發了數字湖裡網格化管理服務平台,圍繞人、地、事、物、企業等信息進行採集,著力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會網格管理服務體系。到去年年底,網格服務覆蓋率已達到100%,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記者陸曉鳳、庄筱婧 通訊員徐淑純)

(責編:關喜艷、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