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2023年廈門(同安)第八屆朱子文化節在朱子書院舉辦  專家提出“半畝方塘”或在同安

2023年11月22日15:59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半畝方塘”或在同安

  朱熹在同安留下多處文化遺跡,成為發揚朱子文化的重要陣地。圖為同安區文公書院。同安區供圖

  詹石窗。通訊員 夏海濱攝

  11月20日,2023年廈門(同安)第八屆朱子文化節在同安區朱子書院舉辦。本屆文化節大咖雲集,國內知名的朱子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嘉賓代表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朱子文化的時代精神與當代價值。

  今年的朱子文化節以“朱子化同 理學開宗”為主題,旨在強調同安是朱子理學的開宗之地,努力打造“朱子文化”這張同安歷史名片,為廈門爭創歷史文化名城貢獻同安力量。

  學者論証 史料考証結合實地考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為朱熹所作的《觀書有感》。其中“半畝方塘”所指何處,是學界長期以來的疑問。

  活動現場,四川大學文科杰出教授詹石窗提出了新觀點: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漆仙尾山的一處池塘,極有可能是“半畝方塘”的原初意象。

  據詹石窗考証,最早收錄《觀書有感》詩作乃是《晦庵朱文公文集》卷一,該書卷三十九《答許順之》也引述了《觀書有感》第一首。許順之是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時的學生。這封信言及“湖南之行”,可以肯定是在朱熹離開同安多年之后所寫。詹石窗認為,結合書信內容,可能是朱熹與學生回憶往昔的情況。

  詹石窗實地考察發現,同安漆仙尾山上有“半畝方塘”石刻,其下有池塘300多平方米,約為半畝空間,至今泉水汩汩流出,兩側山丘聳立,頗有一鑒照影、別開生面的感覺。詹石窗發現,此處石刻字跡與朱熹真跡頗為神似,“我初步判斷,這首詩寫於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期間。”

  此外,詹石窗還提出,閩學開宗在同安。據悉,由朱熹所奠基的理學,因誕生於福建而被稱作“閩學”。他說:“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期間已經形成了基本的思想文化主張,他的主張通過門人以及后來的追隨者不斷傳承與發展,逐漸形成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學派。”

  歷史留痕 朱熹游遍同安山川湖海

  同安是朱子首仕之地。“出仕同安的四年多時間,是朱子政治理念的成熟期,更是他學術思想的轉折期,朱子文化在同安歷史底蘊中閃爍著璀璨的人文光彩。”同安區委宣傳部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同安區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的核心理念,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挖掘中拓展,打造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載體,用心用情講好朱子文化故事。

  同安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永富介紹,朱熹在古同安境內留下60余處文化遺跡。本屆朱子文化節的舉辦地朱子書院,就位於朱熹當年的居住地——高士軒,如今已成為傳承朱子之言、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廈門地方文史專家顏立水在《朱熹在同安的“紀游詩”》一文中提及,同安境內的山川湖海朱熹幾乎“走透透”——與南安交界處的小盈嶺有他倡建並手書的“同民安”石坊,蓮花山迄今留有“靈源”“太華岩”“安樂村”等朱熹墨寶。如今,以蓮花山為主體的近40平方公裡林地被廈門市劃為國家森林公園,朱熹的摩崖石刻成為珍貴的人文景觀。

  此外,朱熹為常去游玩的大輪山梵天寺寫下《游梵天寺》《梵天觀雨》等詩篇,如今“大輪梵天”被列入“廈門二十名景”﹔ 朱熹任同安主簿期間曾率同僚祭奠北辰山,寫下《與諸同寮謁奠北山過白岩小憩》一詩,北辰山現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記者 林健華 通訊員 余雪燕 陳曼璐)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