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留下一份情深意厚的文化鄉愁(藝海觀瀾)

陳應鴻
2023年11月24日08: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泉州提線木偶戲是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千百年來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把這門藝術發揚光大,為子孫后代留下一份情深意厚的文化鄉愁。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我和團裡的同事們連續幾晚在福建泉州木偶劇場表演,受到各地來泉游客的歡迎。從藝45年來,每逢年節假期,我們會更加忙碌,讓觀眾享受提線木偶戲的精湛表演,已經成為泉州市木偶劇團雷打不動的過節儀式。

  泉州提線木偶戲擁有獨特而完整的音樂唱腔、復雜而精密的表演操縱技法和豐富厚重的劇目傳承。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劇團帶著《四將開台》登上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成為泉州提線木偶戲的“高光時刻”。2012年,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申報的“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正式被列入優秀實踐名冊,同時也實現了我國在此項目“零”的突破。

  我1978年進入福建省藝術學校泉州分校木偶班學習。開班之初,劇團把陳天恩、楊度、吳孫滾等業界知名老藝師請來傳授技藝。老師們和我們這批學生年齡相差四五十歲,學習班被戲稱為“公孫班”。也正因此,老師們有一種傳道授業的緊迫感,都願意傾囊相授,學員們學起來也如飢似渴。

  但學習提線木偶戲談何容易!傳統戲班從初學到出師,要經過11年4個月的勤學苦練和舞台實踐。除了戲曲的唱、念、做、打四門功課需要大量練功,還要掌握難度極大的“線功”,要能用二三十根1米多長的絲線,調動木偶的各個關節做出走路、開門、提筆、耍刀等種種高難度動作,還要精通至少兩個行當的表演以便隨時切換角色。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除了要學習文化課,還要練習基本功。上午練操縱木偶的21套線規,下午則練唱腔和台詞。一個提線木偶重兩三斤,為訓練臂力,有人拿瓶子裝水,用木棍提著瓶子,一練至少半個小時。那時我剛13歲,盡管刻苦練功,木偶在我手裡走起路來卻總是輕飄飄的。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打起了退堂鼓。好在老師精心傳授,父母不斷鼓勵,讓我度過了那段最難挨的日子。

  后來我和同學們為市民免費表演,觀眾們的歡笑聲、鼓掌聲和叫好聲給了我莫大鼓勵,讓我慢慢建立起表演的信心,我開始感覺手中的木偶有了生命。積累了信心和成就感,表演才漸入佳境。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演員是在為觀眾演出的過程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隻有勤學苦練,不斷豐富自己的演出經歷,才能做到“人偶合一” “得心應手”。

  1981年,我們這些年輕的演員赴河北巡演。老師輩曾於上世紀60年代在這裡演出過,給當地觀眾留下了很好印象。這次當地人專門准備了接風洗塵的儀式,結果發現來了批小孩,失望的表情溢於言表。但晚上看過我們的演出后,觀眾紛紛涌向后台,親切地和我們交流。那時,我深深地感受到“泉州提線木偶戲”這塊牌子的重量,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這塊金字招牌更亮、更重、更響,把泉州提線木偶戲發揚光大!

  從業以來,排過的本子、演過的戲、國內外演出交流以及各類比賽不計其數,但有一部戲的排演對我有著特別的意義——根據果戈理小說改編的提線木偶戲《欽差大臣》。這出戲全長80分鐘,簡潔流暢、妙趣橫生,我有幸擔綱男主角。那時,我已年過40歲,有了豐富的舞台經驗,對劇目和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在舞台上揮洒自如。作品在泉州表演時很受歡迎,又在全國皮影木偶金獅獎中榮獲金獎。這些經歷成為激勵我精進藝術、傾情演出的動力之源。

  作為非遺傳承人,我認為傳統藝術傳承創新,應該堅持“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的原則。以泉州提線木偶戲為例,它保存了700多出傳統劇目、由300多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一整套規范的操線功夫以及獨具特色的木偶造型藝術與制作工藝。藝術創新的前提是源源不斷地培養扶持傳承人和從業者,把這些寶貴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舞台聲光電技術以及更先進技術的運用,可為傳統木偶戲表演加分,有利於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應在傳承基礎上大膽探索嘗試。另外,還要培養傳統藝術的社會文化土壤。我和同事們經常利用業余時間在泉州市青少年宮等處開班,教中小學生制作、表演提線木偶,在這些孩子心裡播撒下非遺的種子,期待著這些種子自然地生根、發芽。

  泉州提線木偶戲是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千百年來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把這門藝術發揚光大,為子孫后代留下一份情深意厚的文化鄉愁。

  (作者為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4日 20 版)

(責編:關喜艷、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