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農民”代管拋荒地 福建將樂農耕保姆站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近年來,鄉村振興的浪潮“席卷”全國,讓許多沉寂已久的山野田園煥發了新的生機。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傳統農業曾一度受地形限制難以發展。如何在守好綠水青山的同時使之成為金山銀山?在八閩大地上,更為現代、多元的產業形態正成為農村農業新生態。群山中的三明市將樂縣就是探索者之一。
2023年,將樂縣在生態保護修復、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多種做法入選全國優秀典型案例。將樂何以“上榜”?當地是如何以此做好鄉村振興文章的?日前,記者走進將樂縣一探究竟。
“過兩天又要下雨了,這幾天一直在忙搶收。”農忙時節,穿著迷彩上衣,深色的褲腳上沾著泥土,福建三明將樂縣南口鎮一“農耕保姆站”的“托管員”楊北金忙得幾乎腳不沾地,一會兒查看晒谷機運作情況,一會兒招呼農機出動收割新稻。
金秋,正是一年裡糧食收獲的關鍵時刻,這份忙碌楊北金已經習以為常。自2017年回鄉種地后,楊北金加入村裡的合作社,成了耕耘田畝的少數主力。
那時,村裡有不少因村民外出打工而拋荒的田地,短則幾年,長則十余年。“山壟田、爛泥田很多,機器都用不了。復墾很費勁,短期難有收益,大家也不願意種,結果越來越荒。”楊北金指著眼前黃綠色的稻田回憶道。
拋荒的爛泥田往往需要數年時間調理。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所謂山壟田,是坡度較大的梯田,往往單塊面積小、耕種成本高。而爛泥田則是因排水不暢而淤泥堆積的泥田,耕種條件差。受限於“先天不足”的地理條件,不少村民放棄山壟田、爛泥田,外出務工。
2018年前后,將樂縣以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為契機,在縣域范圍內遴選、引導服務組織創建“農耕保姆站”,實行從種到收、從技術服務到貸款支持等全程“保姆式”服務,為保障糧食安全和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
楊北金便是從那時開始成為“領工資”的農民——農耕保姆站“托管員”。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整合了一千余畝田地,通過挖溝排水、平整土地,在農耕保姆站“專業農民”的通力養護下,過去讓人發愁的“壞地”實現了小田拼大田,梯田改平田,慢慢被調養成了長出飽滿稻谷的“好田”。
“改造”后的稻田。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隨著插秧機、旋耕機、收割機開進地頭,農機利用率上來了,畝產和收入也提高了。白蓮鎮永興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楊勇算了一筆賬:同樣的條件下,連片托管種植水稻面積30畝以上,農資採購成本降低35%以上,全程托管服務畝均節本增效150元以上。
與“養田”經驗一起增加的還有不少復墾的田地。有些因村民年事已高無力耕種的閑置農地,也在交由農耕保姆站代耕后多了一筆可觀的收入。把地交給“農耕保姆站”,將樂縣南口鎮陳厝村村民顏昌榮把自家水稻種植面積擴大至80畝,年增收超過2萬元。
田裡用上農機,耕種效率大幅提高。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截至目前,將樂縣已組建南、中、北3個片區區域性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並依托聯合社為載體,在縣農業農村局和所在鄉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成立南口鎮、古鏞鎮、大源鄉3個片區“農耕保姆點”,構建“農耕保姆站+服務組織+托管員”三級服務體系,組建“托管員”服務隊144個,覆蓋144個村(場),輻射帶動服務組織21個。將樂縣“農耕保姆站”累計服務面積76萬畝次,服務農戶5.3萬戶次,年節本增效280萬元以上,水稻全程托管服務率從2018年的10%提高到2022年的80%。
“我從小就在田邊長大,現在能幫大家把田種好,我也很開心。”楊北金說。
據介紹,為規范“農耕保姆站”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中介平台運行,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將樂縣在全縣推行農業生產托管“135”工作機制。今年,將樂縣“農耕保姆站”入選2023年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