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鄉村振興、服務基層治理 廈門翔安法院強化法治保障“基層安、基層強”

“三年來,區法院兩個人民法庭共受理疑難復雜民商事案件2842件,審結2671件,結案率93.98%,調撤率36.13%”“今年1-11月,兩個法庭審結案件數佔全院疑難復雜民商事案件的53.47%”……
近日,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法院(簡稱翔安法院)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緊緊圍繞“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法院積極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主動融入黨委領導的社會治理體系,持續加強馬巷法庭及大嶝法庭建設,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高標准建設鄉村振興“服務站”
產業興則鄉村興。近年來,翔安法院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著力打造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努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積極服務鄉村振興。
落實“四下基層”制度、健全“庭村共建”機制、護航特色產業發展方面,馬巷法庭與馬塘村、大宅社區簽訂共建協議,通過法官挂鉤聯系村(居),廣泛開展糾紛排查化解、調解指導、法治宣傳、以案釋法等工作,為當地火龍果等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法治助力,同時,落實區綜合改革項目要求,推出系列文化文物司法保護措施,將翔安區27處涉台文物和文化遺產納入重點保護范圍,聯合海滄法院涉台庭探索設立涉台文物巡回法庭,守護兩岸文化根脈,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大嶝法庭則聚焦臨空產業規劃,與廈門高校合作開展臨空糾紛調研,《翔安區臨空產業糾紛預判實踐調研》入選廈門法院年度重點課題,為高效解決臨空經濟糾紛打好前期基礎。
助力企業、民營經濟發展方面,翔安法院成立工業園區勞動巡回法庭,聯合區人社、總工會等部門以勞動糾紛多發的工業園區為著力點,探索“小事不出企業、大事不出園區、矛盾不上交”的“園區楓橋”機制,快審快判勞動爭議案件165件,在為勞動用工營造更好法治環境的同時,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更多動能﹔通過公正高效審理、慎用強制措施等,最大限度減少司法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助力涉訴企業的發展全流程降本﹔主動走訪轄區企業,扎實開展“法治體檢”、“點對點”司法服務,選派法官為轄區台商及台資企業代表舉辦《企業經營法律風險防范》專題講座,將企業“需求清單”變為“履職清單”,征求企業意見建議10余次,現場解答法律問題30余個﹔發出《翔安籍企業涉訴風險告知書》300余份,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解決痛點、難點問題,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強化重點項目保障方面,翔安法院對涉重大項目生產經營、建設工程、權屬爭議等重點案件予以啟動綠色通道,優先快速審理,有力保障廈門翔安機場、“天馬六代”等項目建設投產。
不僅如此,大嶝法庭與廈門翔安機場指揮部等部門聯合成立翔安機場片區矛盾糾紛聯合化解工作室,將糾紛化解關口前移至工程第一線﹔馬巷法庭則建立征拆糾紛聯動預防化解工作機制,組建青年突擊隊主動對接同翔高新城、劉五店片區、廈門E項目等征拆工作,提供法律意見數十次,協同化解涉征拆糾紛34起,保障重點項目順利推進,“源頭化解省市重點工程項目征地拆遷糾紛案例”入選2022年全省法院訴源治理工作典型案例,並常態化走訪翔安投資集團,為集團在城市片區開發、鄉村振興保障及對接轄區失地失海農民養老保險等項目提供法律支持,幫助企業防范開發建設過程中的風險。
高質量架好司法為民“連心橋”
聽民聲、辦實事、解民憂,把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落到實處、落到群眾心坎上……翔安法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找准職能定位,將人民司法延伸至基層治理末梢,緊扣人民群眾需求,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積極服務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
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馬巷、大嶝兩個法庭依法妥善審結涉外嫁女征地補償款、農村房屋買賣、青苗補償款、相鄰權糾紛等基層群眾最為關切的案件76件。期間,馬巷法庭還深化家事審判改革,用好家事調查、訴前調解、案后回訪等措施,完善家庭教育指導制度,發出家庭教育責任告知書2份,依法督促未成年人父母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加大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落實力度,發出翔安法院首份人身安全保護令,裁定禁止被申請人對申請人實施家庭暴力,及時有效為家庭暴力受害者人身安全撐起“保護傘”﹔關注轄區青年就業問題,走訪馬巷青年創業促進會,對接青年法律需求,強化青年權益保障。
與此同時,翔安法院多措並舉便利群眾辦事,如,優化法庭功能布局,增設訴訟服務一體機等智能設備,推進法庭辦公辦案與司法服務雲上集成,打破服務時空,實現線上線下雙軌並行,全面升級完善法庭智慧服務水平﹔依托“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台”,提供“一網通辦”全天候司法服務,群眾糾紛化解“零跑腿”,線上開庭、調解案件118件﹔持續優化網上立案、在線繳退費、電子送達、線上咨詢、司法確認等服務流程,避免當事人“來回跑”“重復傳”,讓司法服務一“觸”即發即達﹔健全訴訟服務引導機制,在法庭配備訴訟指導人員,現場指導群眾參與在線調解、開庭等事務,更加方便群眾就近起訴,讓群眾真正感受到“服務就在身邊”。
此外,用心用情普法強基,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堅持從群眾需求出發,緊跟社會關注熱點,深入開展送法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等活動,及時向社會發布風險防控須知、最新法律法規解讀﹔針對易發多發糾紛,開展“法護銀發·情暖夕陽”“法治護苗·共護花開”“守護群眾錢袋子”等有針對性的普法宣傳活動,善於運用群眾“能聽懂的語言、能理解的邏輯、能接受的方式”開展釋法說理和普法宣傳,通過精准普法、按需普法助力群眾提升法治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成立普法宣講團,馬巷法庭負責人擔任團長,圍繞黨的二十大精神、平安建設、分家析產、家庭教育等主題開展宣講活動32場,提供涉農法律咨詢20余件,發放普法手冊1.2萬余冊﹔聚焦法潤鄉風,加強裁判文書釋法說理,探索將家風家訓引入文書說理,以“小案件”講好“大道理”,弘揚家庭和睦、鄰裡和諧的村風民風。
高水平畫好多元共治“同心圓”
推動糾紛實質化解是人民法院的一項重要職能。一直以來,翔安法院著力找准法庭服務基層治理的角色定位,充分發揮法庭化解矛盾前沿陣地作用,在糾紛化解過程中靠前一步,不斷擴大基層治理“朋友圈”,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抓前端治未病。不斷提升“好厝邊”工作機制,構建具有翔安特色多元糾紛化解機制,與轄區調解組織密切配合,定期為轄區調解骨干、村居法律明白人舉辦調解實務技能專題講座,並立足轄區家族觀念強、熱心鄉賢多等特點,引入鄉賢參與調解﹔發揮專業優勢,法官靠前為人民調解工作提供個案調解指導40余件,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針對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的一村委會出具函件不規范問題發出司法建議,聯合鎮干部走訪聽取該村委會反饋意見,助力規范基層自治組織依法履職,夯實基層治理基礎﹔建立示范訴訟機制,針對案件事實、訴訟請求基本相同的群體性糾紛,通過示范案例增強當事人對同類案件的結果預判,成功化解跨翔安、同安兩區長達8年的涉農種苗產品責任糾紛系列案84件,實現“以訟促調、以訟止訟”效果。
抓調研解難題。立足法庭職能,注重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變“被動解紛”為“主動服務”,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從“化訟止爭”到“少訟無訟”轉變﹔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法庭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組織開展《人民法庭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履職困境與優化路徑》《以實質性訴源減量為目標的督促程序優化機制研究》專題調研,並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優化資源配置﹔加大大嶝法庭建設力度,為臨空糾紛解決補足短板﹔把法庭人熟、地熟、事熟優勢同司法大數據應用相結合,聯合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呈報司法大數據分析報告,找准基層治理薄弱環節,服務黨委政府科學決策。
聚合力筑平安。以訴源共治為抓手,加強法庭與司法所、派出所橫向聯動,主動靠前對接15個基層組織,建立與鎮街的常態化聯絡制度,做到“鎮街吹哨、法庭報到、即接即辦”,7次接辦、參與鎮街信訪研判、征拆會診等法律事務﹔馬巷法庭就城中村治理中涉及的共有物糾紛、不動產權屬爭議、相鄰權糾紛問題開展法律研判並向鎮街提供意見,及時引導村委會通過非訴訟途徑解決新村建設過程遺留的法律糾紛,直接避免系列訴訟案件產生,推動城中村治理法治化規范化現代化﹔深化軍地協作互動,與區人武部建立涉軍糾紛案件調解銜接機制,設立涉軍法律服務聯系站,依托區人武部輻射轄區所有駐軍部隊,打造部隊官兵與法官日常聯系和解紛樞紐,精准幫扶解決官兵涉法難題,為軍人免除后顧之憂﹔與廈門市第五醫院互助共建,由法庭對接涉醫糾紛,今年3月份以來,指導化解醫療糾紛3起,讓患者、醫療機構的從業者共享文明健康和諧的醫療環境。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翔安法院有關負責人表示,人民法庭作為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機構,是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基層治理、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的重要平台,也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今后,翔安法院將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樹牢能動司法理念,堅持源頭治理、在“抓前端治未病”上下更大功夫,堅持服務導向、不斷建強素質過硬隊伍……持續以強烈的政治擔當努力建好新時代楓橋式人民法庭,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通過更高水平的法庭建設,服務更高水平的基層治理。”(余乃鎏 蔡禮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