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國能共享號”平台
風電養殖融合 建設海洋牧場(新時代畫卷)
平台從福建平潭金井碼頭被整體拖航至南日島水域。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供圖
建造組裝
“國能共享號”平台由“水上設備”“水下基礎”兩部分組成。
“水上設備”建造採用分體組裝、整體拖航的方式完成。首先,漂浮式平台在浙江舟山進行搭建。平台為三立柱半潛式結構,立柱高24米,每個立柱間距70米,設計吃水深度14米。漂浮式平台搭建完成后,自浙江舟山拖航至福建平潭金井碼頭,並在金井碼頭安裝風電機組,至此,“水上設備”建造完成。
與此同時,“水下基礎”的建設也在加緊進行。施工方在福建莆田南日島海上風電場水域安裝了9套“吸力錨筒+錨鏈”系統,9條錨鏈共安裝300多個配重塊,總重量超千噸,用於固定漂浮式平台。然后將安裝好風電機組的漂浮式平台整體拖航至莆田南日島海上風電場水域。通過錨鏈回接作業,完成漂浮式平台與“吸力錨筒+錨鏈”系統的連接固定。圖為浙江舟山,正在搭建中的平台。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供圖
福建平潭金井碼頭,工作人員在對平台進行靠泊系纜作業。林啟鑫攝
福建莆田南日島水域,工作人員在向水下放置吸力錨筒。林燊攝
智能養殖
“國能共享號”平台中間正六邊形區域為養殖區,養殖水體容積約1萬立方米,可養殖1年期以上的中等魚苗。
漂浮式基礎養殖網箱網衣選用低碳低蠕變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材料編織,可承受極端海況沖擊。此外,平台還搭載了網衣清洗機器人系統、自動投喂系統、海洋環境監測和魚體監測系統等智能化養殖裝備,養殖人員隻需定期補充餌料,從而大幅降低養殖成本。目前,研發人員和專家正在對第一代養殖魚品種進行論証。圖為平台中心的養殖漁網。林燊攝
平台入水后的養殖漁網。記者 陳斌攝
風光並舉
“國能共享號”平台既有風力發電,也有光伏發電。平台上裝有1台4兆瓦海上風電機組以及輕質柔性光伏組件,實現了風光並舉。
項目投產后,該平台每年發電量可達1600萬千瓦時,相當於6000多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當風光發電過剩時,還可通過海底電纜並網外送。
平台上的光伏發電系統可作為輔助電源,並為儲能電源充電,可有效緩解傳統海洋牧場普遍存在的供電不足等難題。圖為平台上的光伏電板和設備間、休息室。記者 陳斌攝
平台在進行風機第二根葉片吊裝作業。林啟鑫攝
遠程監控
“國能共享號”平台可實現遠程監控,一鍵操作。
項目投運后,在南日島海上風電場一期項目升壓站的中控室內,工作人員可通過系統實時查看“國能共享號”運行情況,還可遠程完成養殖監控、餌料投喂等操作,有效提升養殖效率。
同時,養殖人員還可通過網箱內高清攝像系統與傳感器,觀察魚的生長狀態,測試水體溫度等。平台還同步配套手機應用,養殖戶可隨時獲取養殖相關信息。圖為南日島海上風電場一期項目升壓站中控室內景。記者 陳斌攝
工作人員在利用數字化生產管控系統監測風力發電情況。記者 陳斌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發展深海養殖裝備和智慧漁業,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轉型升級。”
近年來,我國加快建設“藍色糧倉”,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牧場。一方面,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漁業養殖規模和品種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各地區和有關部門先后推出漁業發展補助、“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政策措施。
日前,位於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南日島水域,由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開發建設的“國能共享號”平台即將投產。該平台是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解決了海上風電向深遠海發展的技術瓶頸,同時推動海洋漁業以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的方式向蔚藍深海挺進。平台投產后,研發團隊將對平台的風機運行參數、錨泊性能、漁業養殖數據等進行分析,進一步完善優化深遠海浮式風電與養殖一體化設計方案。(記者 施鈺)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融媒統籌:劉莉莉 付 文 婁霄霄 施 鈺 蘭志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