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守護歷史文脈 廈門提升本島再塑“城市記憶點”

一肩挑著城市更新、改造提升,一肩挑著歷史風貌建筑等就地保護、活化利用……近年來,在廈門提升本島過程中,“兩肩挑”的特點日益明顯,而廈門在不斷呈現出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風貌的同時,也留下了眾多古建筑等歷史人文資源,留下了美好記憶、厚重底蘊。
“守護城市的歷史文脈,實現城市更新與城市共創美好。”廈門提升本島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涵蓋了城市更新、保護傳承、品質提升、產業升級等多個領域。其中,傳承文脈,讓老建筑“可讀”、風景“可看”、街巷“可逛”,讓居民記得住“鄉愁”,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成效。
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
近年來,隨著廈門提升步伐加快,通過對古建筑的修繕與保護來加強對城市文脈的傳承和復興,憑借匠心技藝重新喚醒承載著城市空間記憶的古建筑之美,此舉屢見不鮮。
例如,思明區中山路片區改造提升中,其對歷史文化風貌建筑等的保護修繕與活化利用就頗為聞名。
“中山路整合南洋華僑文化與閩台風俗文化特色,改造提升中,著力打造可閱讀、可感受的歷史文化街區。”中山路片區改造提升工程項目分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片區改造提升中有“四個注重”,其中之一就是注重挖掘梳理歷史人文資源,保護歷史風貌建筑。
改造提升后的中山路煥然一新。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據了解,中山路素有“廈門的文脈”“廈門商業活化石”之稱。江夏堂、新街禮拜堂、陳化成故居、鷺江賓館等知名建筑皆坐落於此,是廈門保留較完整的展現近代歷史風貌的片區,也是廈門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重點區域,尤以中山路主街兩側騎樓最為知名。
“傳承廈門文脈、活化中山路文化IP,使之成為‘城市文化記憶點’。”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改造提升工作,按照廈門提升本島“傳承、守護歷史文脈”的工作要求,分指揮部通過深入挖掘中山路特有的閩南、華僑、騎樓等文化,全面展示鷺島老城的特色文化與人文精神,讓市民游客深刻感受“一條中山路,半部廈門史”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地域風情特色。
期間,梳理城市文脈,將有價值代表性的街巷、建筑、非遺文化、人文故事串珠成鏈,構成獨屬於中山路的文化IP﹔開展建筑普查,保護歷史風貌建筑﹔按照“保護原貌、凸顯特色”的原則,“修舊還舊”全面展現國內最完整、最大體量南洋風格騎樓建筑的異域風貌,打造歷史文化體驗式旅游街區﹔注重風貌建筑保護修繕,多次組織歷史風貌專家指導片區排險工作,完成廈門各界抗敵后援會會址等多處文物建筑修繕工作。
“城記·中山路”展示中心騎樓外觀,與中山路街區風貌適恰。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而在活化利用歷史建筑方面,打造騎樓外觀的“城記·中山路”展示中心,多主題串聯、多方位展示廈門發展的城市記憶,講好中山路老城區故事,為宣傳廈門歷史積澱與文化魅力開辟新場景﹔深挖僑鄉文化歷史,聯合新加坡華僑永亨銀行,在中山路打造全國唯一的、在百年前經營僑批的銀行原址上建設的僑批(華僑家書)展廳﹔結合江夏堂、廈門古城牆等21處省、市文物保護單位,按以點帶線、實點虛線、細分主題、逐批推出的原則思路,設計尋味·廈門一條精華游,尋味·民國、尋味·閩南、尋味·市井三條主題特色游,尋味·愛國一條研學游線路,為后續提升街區旅游質量提供支持。
保護廈門城市記憶
不止是中山路片區,位於思明區廈港歷史風貌區的沙坡尾改造提升中,漁港遺存等的保護和活化利用也同樣可圈可點。
沙坡尾漁港遺存依舊宛然可見。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沙坡尾是廈門港的起源和漁港文化的見証。數百年間自然而然形成的城市肌理中,不僅有閩南特色騎樓、老街,還有獨特的避風塢、漁船等漁港印記,漁業文化、造船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民間信仰宮廟、工廠遺跡等各種建筑。
秉持著“保護沙坡尾,保護廈門自身的城市記憶”的理念,在沙坡尾改造提升中,按照“保護傳承”等相關要求,一直注重挖掘本土資源,努力保留原生態的漁港和騎樓文化,即通過整治塢內水域、保護舊建筑風貌和開發工業產房,全面復原沙坡尾舊貌,傳承古風古味的昔年漁港。
沙坡尾片區“傳統與現代同框”,改造提升和保護傳承相得益彰。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傳統與創意相融、保護與開發並舉,如今,導入創意產業、融入文化內涵、挖掘本土特色的沙坡尾,成為一座傳統與現代融合兼具漁港文化韻味和多元建筑風格的“活態博物館”,是游客們趨之若鹜的“打卡網紅地”。
平移老建筑、留住鄉愁與文脈
在廈門提升本島中,舊城舊村改造提升的用地需求,與歷史風貌老建筑等的保護如何平衡?近年來,一種新舉措應運而生。
紅色磚牆獨具韻味,結構布局嚴謹精巧,頗具歷史厚重感……“張文裕宅”如今靜靜地矗立在廈門市湖裡區金山街道五通社區下邊社北側公園綠地。這裡是它的“新家”,2022年9月底,這幢歷史風貌建筑“平移”后即移居於此。
移居后的張文裕宅現狀。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張文裕宅“新家”“舊址”同在於下邊社,直線距離其實不過數百米之遙。這幢建筑始建於上世紀年代中后期,總建筑面積807平方米,是歸國華僑張文裕的在廈居所,它的建筑風格、整體布局和裝飾手法具有中西合璧的特點。
“守護歷史的記憶,在不破壞建筑本身的情況下,順利完成移位並修繕。”湖裡東部舊村整村改造片區分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廈門持續推進本島提升,湖裡東部舊村整村改造加快步伐,而因改造工程需要,包括張文裕宅等在內的許多建於上個世紀的古建筑面臨著“拆或遷”的問題。根據提升本島相關要求,在為城市更新、提升發展騰出空間的同時,為盡可能保護歷史文脈,片區日益注重採用技術手段讓不少老建筑“走起來”挪窩進行“異地安置”,並進行評估檢測、修繕加固,以“繡花”功夫延續歷史文脈,做到“修舊如舊”。
廈門首個平移的文物保護建筑——王清祥宅。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湖裡東部片區改造提升中保留下來的坂美社大夫第。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其實,張文裕宅不是第一個平移修繕實現就地保護的歷史風貌建筑項目。此前,同一片區內相距不遠的廈門王清祥宅平移修繕項目,也是在不破壞一磚一瓦的前提下,讓建筑緩緩“走”了62.67米,“搬”到了新家。這是廈門市首個平移的文物保護建筑,也是福建省實現最大規模整體平移旋轉的文物保護建筑。
此外,湖裡東部片區改造提升過程中,還保留保護了石大春宅、坂美九十九間、福慶宮等一批不可移動文物,為片區居民、城市留住了鄉愁與文脈。(余乃鎏 陳博 鄧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