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組圖︱福建:一碗“福氣”享團圓
人民網福州12月22日電 (葉青卿)近日,寒潮來襲的福建進入“速凍模式”,“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南北大不同。南方吃湯圓,“吃了湯圓大一歲”﹔北方吃餃子,“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在福建,煮湯圓,吃元宵,搓米糍,“撥隆細”(滾糍粑),包餃子……不管吃的是啥,一碗熱氣騰騰的冬至小食,是時來運轉的福氣,是闔家團圓的期盼。
芝麻糍和元宵,是福州冬至最受歡迎的節氣小食。元宵不同於甜口的湯圓,是咸香的肉餡兒。人民網 葉青卿攝
芝麻糍又叫做“米時”(福州話音為“ci”),是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混合,磨成漿,壓成半干后搓成的圓形丸子,煮熟后裹豆粉、芝麻、糖等,即可食用。人民網 葉青卿攝
在福州市鼓樓區屏東社區長者食堂,老人們正在教年輕人搓芝麻糍。人民網 葉青卿攝
“搓米時聚搓搓,節節年年高﹔搓米時齊搓搓,依奶疼依哥……”幾位福州依姆(阿姨)一邊搓“米時”,一邊唱起福州話版的冬至童謠。人民網 葉青卿攝
在福建,冬至又叫做“冬節”。搓“米時”時,通常用竹籮,籮中放福橘,意為“搓圓”,祈盼團圓。人民網 葉青卿攝
在莆田市仙游縣龍華新峰小學,孩子們挽起袖子動手包湯圓。胡昂攝
在南平,武警南平支隊組織官兵包餃子、煮湯圓,滿足南北方官兵不同的節日需求。張陳宇攝
福州市台江區上下杭社區黨委與福州四中共同將福建非遺小吃“福州元宵丸”引進校園,情暖冬至非遺相伴,傳統文化薪火相傳。陳錦攝
2019年,元宵丸制作技藝(耳聾伯)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圖為耳聾伯元宵的第四代傳承人林威教孩子們包元宵。陳錦攝
在龍岩長汀,長汀二中為在校師生准備了香甜的湯圓,一起過冬至。陳炳林攝
長汀二中的食堂裡熱鬧不已,下課的孩子們一起吃湯圓。郭志貞攝
在福建,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就是冬日裡的“福氣”。人民網 葉青卿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