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冠軍”系列探訪①
全國三分之一的顯示控制儀表,來自閩北山區這家企業
民營經濟成為福建經濟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優勢所在。當前,福建全省上下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推動福建從民營經濟大省向民營經濟強省跨越突破。
在此進程中,各個產業領域的“隱形冠軍”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人民日報客戶端福建頻道、人民網福建頻道推出“福建高質量發展賽道上的‘隱形冠軍’”系列融媒體報道,通過記者下沉一線“探訪”,充分挖掘福建九市一區高質量發展中的民營經濟榜樣力量。今天推出南平篇。
由福州出發,驅車兩個半小時,便可到達南平順昌縣。順昌森林覆蓋率高達80.34%,是全國首個杉木之鄉。
你能想象得到嗎?在這樣千山疊翠的深山中,竟藏著一個顯示控制儀表領域的“小巨人”。
“我們不搞多元化經營,一心一意做儀表。”見到記者的虹潤精密儀器公司董事長林善平,開門見山說道。
虹潤精密儀器公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全國約三分之一的顯示控制儀表來自這裡。企業每年為中國生產裝備國產化提供70多萬台高性能智能儀表,在航空航天、石油石化、軍工、核電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作為全國八千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之一,虹潤的發展歷程同樣呈現出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型四大特點。
瞄准世界一流,專心做儀表
林善平領著記者走進虹潤展示廳,種類繁多的產品令人應接不暇。“我們的產品包含無紙記錄儀、數顯表與溫控器、溫度變送器、過程校驗儀、隔離器與安全柵、環境監測儀表、水質監測儀等十大系列上千個品種。”
虹潤系列產品展示。人民網 陳歡歡攝
一款平板大小的記錄儀,功能可不小。“它可以採集工業現場的數據,並且記錄、運算、控制、分析數據,還能通訊……”林善平介紹的這款數據採集控制工作站產品,涉及3項由企業主持起草的國家標准,目前在國內是最先進的。
技術出身的林善平堅信,企業要發展,一定要走科技創新之路。
儀表是機器的大腦,過去許多儀表依靠進口,不僅價格昂貴,而且關乎國家重大裝備信息安全。
2006年,創業11年后,林善平深刻認識到“要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於是痛定思痛,對企業進行變革。“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加大資金投入,用好研發人才,不斷推出創新產品。”
2016年,林善平開始產品芯片替代工作。目前,虹潤所有產品基本實現芯片國產化。“2020年到2022年期間,我們產銷仍然能年均逆勢增長20%。”林善平語氣中透著幾分自豪。
憑借持續創新能力,虹潤技術在顯示控制儀表領域已達國際先進水平,並打破了歐美日的技術與價格壟斷。
截至目前,由虹潤主持或參與制定的國家標准達70項,數量居行業第一,近期所制定的一項國家標准被工信部列為2023年度智能制造標准應用試點項目。
深處閩北山區,創新破困局
創新的根本在人才。深處山區的虹潤如何吸引人才?
該公司技術副總監陳志揚,24年前入職虹潤,一路從應用工程師成長為技術負責人。“我們很重視科技創新,不論是研發還是生產人員,誰有發明創造就獎勵誰。目前我們有500多項國家專利,數量在南平是第一位。”
為招攬高精尖人才,虹潤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創建研發中心,設在順昌的虹潤院士工作站成為福建十佳示范院士專家工作站,為可持續發展不斷注入創新源動力。通過前置研發、市場人員,后置生產團隊,虹潤實現了既掌握市場科技前沿,又穩定生產團隊的雙贏目的。
林善平告訴記者,虹潤坐穩顯示控制儀表領域“頭牌”位置,還有一項創新舉措——“三化融合”,即標准化、信息化、自動化融合。
機器人在車間來回穿梭,流水線崗每人一台電腦,上面清晰展示每道工序流程的作業指導書,以及崗位工作量、完成情況評分……
企業全自動貼片機生產線。受訪者供圖
“我們制訂了上萬份作業指導書,每道工序要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通過作業指導書一目了然。”虹潤生產副總肖志明說,10年前企業生產一線員工有126人,年產量為10萬台﹔10年后人數隻增加了十幾個,年產量卻增加了7倍。實行“三化融合”10多年以來,一人可以輕鬆勝任3個以上崗位,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讓管理標准化、標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數據化,是‘三化融合’的最終目標。”肖志明說,這項舉措釋放的紅利,正在影響企業的方方面面。
“我現在外出一個月以上,也不擔心公司事務,通過手機ERP系統就能看到各環節各方面情況。”林善平笑稱。
在“未來產業”照進現實的當下,智能制造已然成為推動產業體系優化、制造模式變革的關鍵力量,而作為智能制造的基礎,儀器儀表所發揮的作用不可小覷。
“市場對智能化儀表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將不斷深化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附加值,來滿足不同領域的應用需求,以自身技術發展來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林善平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