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共生共榮
在廈門集美,龍舟池畔,穿越百年的集美學村,延續著嘉庚故裡的雋永之志﹔大社村內,台青文創店鋪與閩南古厝詮釋著新與舊的辯証法﹔杏林灣岸,高端樓宇裡生長著創新生態,台商投資區內智能機械長臂搭建著產業現代化的框架,軟件園三期裡高素質人才在鍵盤上敲出高質量發展的密碼……從龍舟池畔到杏林灣岸,集美區延綿的文脈清晰可感,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共生共榮。
走進集美,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紅磚檣、燕尾脊的集美學村﹔提起集美,首先浮現的是“教育”這張名片。
閩海之濱,鑲嵌其中的集美學村如明珠璀璨。百余年前,“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愛國僑領陳嘉庚回到故裡僑鄉集美,將“文與學”牢牢聯系一起。
110年前,嘉庚先生在集美傾資始建集美小學,他親自規劃建造的嘉庚建筑群,后來被評為福建省歷史文化街區,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105年前,作為集美學校一部分的集美中學創立,在濃厚學風的熏陶下,集美中學獲評福建省首批示范性高中,並面向全省、港澳、東南亞招生,成為僑生的“搖籃”。100年前,嘉庚先生倡設集美為“永久和平學村”保全了戰火中的一方淨土,“集美學村”之名由此而來。百年間無數校友從學村成長成才、遍及全球,又以學村為據點尋根鄉情,傳揚庠序之風。
百年后,無數學子佇立在“校主”陳嘉庚先生的銅像前,以報國之志激發出學村建設的百年回響。當前集美學村有師生近20萬人,華僑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扎根於此,嘉庚先生“用之社會”與“取諸社會”的教育與實業理念緊密結合,讓集美形成了水產、航海、財經、農林等齊全的專業學院,以及幼兒園到博士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在雄厚的教育資源澆灌下,昔日的濱海漁村涅槃為福建省首批“教育強縣”。集美大學陳嘉庚研究院學者廖永健深情地說:“100年間,先生以超越時光、跨越地域的辦學理念和睿智眼光,恩澤數以百萬計的莘莘學子,福澤今日學村乃至廈門的每一塊土地,為今天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忠公、誠毅、勤儉、創新”的嘉庚精神在代代傳承的教育事業與情感鏈接中彰顯出時代價值,塑造這片土地的精神譜系,和閩南文化、華僑文化、學村文化一起,構成了集美獨特的人文基因。文化滋養了學村教育,教育也讓文化在動漫產業、互聯網產業、服務經濟等不同產業領域上積蓄勢能。文與學相交相融,構成集美區文教事業大繁榮、產業經濟大發展的關鍵。
在集美,文化與城區相互奔赴,尊師重教、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的文化氛圍由表及裡,透視出文化動力與城區活力之間的轉換邏輯。
在城區布局中,集美新城是集美區實現廈門跨島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秉持著敢為人先的精神底色成就了“十年聚成城”的目標,現代化商務樓宇、高端產業園區風格與嘉庚建筑一脈相承。隨著集美新城內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廈門稀土材料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廈門地質科研實驗基地、廈門二中集美校區、廈門外國語學校集美分校等學校的引進,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館、嘉庚藝術中心等優質民生項目的投用,以及全市首個基金聚集區“杏林灣基金聚集區”、總部經濟聚集區、軟件園三期的成型,筑造了一座人文鼎盛和經濟繁榮的現代化活力新城。
在城區謀劃上,文化活力影響了城區的發展方向。集美區發揮文教重鎮優勢,以“經世致用”之風破解制約現代化的命題,依托學村青年風范與新經濟發展活力,在青年城區中崛起中央活力區,大氣包容地促進青年友好型城區建設,統籌產業發展、工作生活、文化旅游等城市功能,構筑跨島消費集聚新高地、活力時尚新地標。同時,集美深厚的閩南文化還勾畫了兩岸“同心圓”,促進集美台商投資區的高質量發展,為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探路先行。當文化底蘊與城區發展水乳交融,活力城區的標簽也更加閃亮、鮮明。
集美區延續歷史文脈,探索歷史文化街區活態發展利用,依托“文化+旅游”來創新文化的“打開方式”,增強城區引力。新晉“網紅打卡地”十裡長堤在城市社會治理的加持與文藝活動、服務經濟的加溫下,催生出后備箱經濟、露營經濟、市集經濟等新業態。
循著集美學村游覽動線,穿過南堤公園或是沿著龍舟池游覽,在石鼓路的小吃鋪、巷道裡的書店,感受幾行青春詩意﹔在鰲園、陳嘉庚紀念館、陳文確陳列館、陳嘉庚故居品讀偉人不凡的一生﹔在集美解放紀念碑、李林園內感受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集美對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不斷鋪陳出新路徑。在集美學村東南隅,擁有700多年歷史的大社村與學村彼此擁抱,閩南文化、華僑文化凝固在紅磚古厝、番仔樓和宗族祠堂裡。古厝風情與兩岸青年繪制的涂鴉相碰撞,古厝改建的西餐廳、面包店、咖啡館散落巷中,人文與經濟將這變成了一處最鄉土、最煙火、最文藝的聚落,構筑了文旅消費新場景。
由學村旅游延伸至新城片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畫卷徐徐展開,園博園、靈玲馬戲城、誠毅探索中心、老院子景區等文旅資源、夜經濟場景不斷涌現。當文化力量吸引了客流,帶來了文旅市場的“真金白銀”。據悉,今年以來,集美累計接待游客2621.2萬人次,同比增長106.2%﹔實現旅游收入170.4億元,同比增長126.9%。
當前,集美區常住人口118萬,居廈門市六區之首,青年人口佔比逾45%,新增“雙百”人才落戶數連續八年位居全市第一。當天南地北的人口涌入,多元特色文化匯聚,既活泛了新時代集美的精神面貌,又對集美文化吸引力、文化供給提出更高層次需求。於是,集美把握人文經濟“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根本要求,以文化人助力“扎根、鑄魂”。
為了讓人把“根”扎下,集美聚焦青年之需,出台青年創業友好、青年就業友好、青年生活友好、學村學子友好、台青聚融友好和青年成長友好“六大工程”,率先在全市設立大學生創業就業服務驛站,厚植傳承嘉庚精神的土壤,力求培育更多為國為鄉的“陳嘉庚們”。扎根集美生活20余年的建霖集團總裁陳岱樺就深受嘉庚精神影響,他說:“創新是國家長遠發展的關鍵詞,過去是‘中國制造’,未來是‘為中國制造’。”建霖集團率先垂范,公益打造的“匠仕創客空間”入駐團隊200余家,為大學生提供創業服務。經過多年培育,以企業、政府為導向的青創基地在集美多點布局,形成了創業創新的環境與立體的創業服務體系,這有利於青年完成就業創業目標,成就物質富足生活,讓他們把“根”扎下來。
為了讓人把“魂”鑄好,2022年《集美區“人文集美”建設提升工作方案》發布,集美的目標是打造成著名的華僑文化交流中心、閩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心和學村文化的實踐中心,切實提升人文素養,構筑新老集美人的精神家園。集美依托活動、作品講好以遷徙為核心的閩南文化和華僑文化故事,以繽紛活動吸引人,如定期舉辦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人文集美悅讀季”、“人文集美”系列美術展等活動,擴大人文集美品牌輻射力﹔以精品力作感染人,如集美區牽頭創作的廣播劇《再會吧,南洋》《青山青史》等均獲全國及省市多項榮譽﹔以多渠道宣傳影響人,集美區依托“人文集美”數字化平台,融合媒體形式,促進文藝創作交流傳播﹔以優質場館匯聚人,嘉庚劇院、閩南戲曲中心、星巢越中心內,歌仔戲《陳嘉庚還鄉記》、南音《文姬歸漢》、高甲戲《春草闖堂》等文藝作品及現場音樂秀輪番上演。
文化的紐帶讓集美產城學人融合發展,融通成“集天下之美、誠萬物之毅”的磅礡大氣,融匯成集美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藍圖上最矚目的歷史篇章。(顏祥子 鐘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