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附一醫院:創新賦能 全力筑牢群眾健康保障

“創新是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源泉。公立醫院要從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轉變,重要的手段就是體系、管理、模式、技術等方面進行創新。”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廈大附一醫院)副院長張福星說。
作為一座有底蘊、有情懷、有傳承、有口碑的醫院,近年來,廈大附一醫院始終將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注重技術和制度的全方位創新,培植科技創新土壤,推動醫院“破圈”發展。
據悉,今年以來,廈大附一醫院加快新技術創新,集中在影響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再生醫學、精准醫療、生物醫學新技術等方面開展了33項新技術。其中,肝膽胰血管外科開展的劈離式肝臟移植、親體肝臟移植、背馱式肝臟移植治療Ⅲ/Ⅵ型腎癌合並腔靜脈癌栓的應用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婦產科在福建省率先開卵巢組織冷凍技術。
2004年,廈大附一醫院成功完成了首例親屬活體肝臟移植,2008年,該院成為福建省內4個首批具有肝移植資質的醫院,接著先后開展了近40例肝移植。2022年,肝臟外科、肝移植專家姜楠加盟廈大附一醫院,成為肝膽胰血管外科(肝移植)行政負責人,為科室帶來前沿的肝移植技術,比如改良背馱式肝臟移植、劈離式肝臟移植、親體肝臟移植。
今年3月,依托廈大附一醫院為建設單位的廈門市細胞治療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廈門市細胞治療研究中心負責人沈東炎介紹,細胞中心建立了全流程質量管理體系,標准化科學管理細胞治療臨床研究、GMP細胞制備平台、放行檢驗質控平台、細胞資源存儲庫,打造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和免疫細胞治療研究平台,能為細胞治療技術臨床轉化應用提供科學理想的解決方案。目前,以細胞治療研究中心作為醫院創新技術的突破口,該院正奮力把“為百姓健康謀福祉”的思路變成一項項生動實踐。
“細胞治療研究中心正在積極推進各項臨床項目建設,其中在血液科完成12例商業化CAR-T細胞治療淋巴瘤,是福建省最先開展例數最多,最佳總反應率100%,最佳完全緩解率83.3%,顯著高於目前公布的真實世界數據,同時在膝骨關節炎(13例)、脊髓損傷(2例)、胃腸道腫瘤(3例)等疾病的細胞治療臨床研究也陸續展開。”沈東炎說。
張福星表示,近年來,醫院結合學科發展規劃,制定人才招引方案,拓寬引才渠道,探索“筑巢引鳳”人才引進新機制,從國內外引進醫療發展亟需人才,提升引才、用才的針對性和精准性,同時,醫院派出50名青年人才到國內外一流專科學習,為科室帶回新技術、新項目。此舉為醫院組建一支高水平創新團隊打下堅實的基礎。
讓“外引”人才安心留下,讓“內育”人才不斷成長,關系著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張福星說,醫院系統做好人才臨床技能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創新、生活環境保障等服務,對各層級人才相關政策“一事一議”,營造創新有平台、干事有舞台、成長有空間的發展環境,讓人才有資金辦事、有團隊干事、有科研條件攻關。
據悉,為支持臨床技術開展,廈大附一醫院在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實驗室平台建設等方面下了功夫,不斷加強對醫學研究基礎平台建設和臨床前沿技術攻關的科技支撐。醫院積極推動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獲批成立3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神經系統疾病、婦產疾病、慢性腎病)、3個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腦科疾病、婦科生殖健康、慢性腎小球疾病)、2個市級研究所(廈門市糖尿病研究所、廈門市心血管病研究所)、1個廈門市研究中心(廈門市細胞治療研究中心),形成了國家—省—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創新網絡。
此外,醫院充分發揮實驗室在推動技術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平台作用。比如,依托2個福建省重點實驗室(糖尿病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神經系統腫瘤診斷與精准治療重點實驗室)、1個福建省中醫藥重點研究室、12個廈門市重點實驗室,為技術創新提供“硬支撐”。
張福星表示,未來,醫院將以加強醫學交叉領域、再生醫學、中西醫結合等復合型創新團隊建設,掌握一批國際領先技術,為百姓筑牢健康保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