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聯動融合 推動形成“基層吹哨,部門報到”社會治理格局

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結合省委、市委“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部署,以完善體制機制、推動重心下移、強化聯動融合為著力點,探索構建符合集美區情實際的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有效推動形成“基層吹哨,部門報到”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一體規劃,增強組織機構統籌力,疏解“千頭萬緒”
區委區政府堅持高站位成立集美區社會治理工作(城市綜合管理)委員會,統籌推進轄區社會治理工作和城市管理工作,不斷增強政策支持和能力建設力度﹔圍繞治理現代化工作目標,組建基礎建設、治安防控、城市管理等15個專項組,有序理順各項社會治理工作職能,確保權責一體,指揮調度及時、准確、高效。
推進“多中心合一”,有效發揮編制資源統籌聯動的作用,建成“智慧集美”平台和集美區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有效整合現有區12345、公共安全管理、數字城管、網格化管理等平台。中心通過常駐、輪駐、應急隨駐等方式開展實體化運轉,依托智慧集美平台信息化支撐,統籌全區政務類投訴事件的處置,對接錄入200余萬條各類政務數據,建立每日輪值指揮長制度、24小時值班制度、“三級響應”制度,有效開展全區政務類事件的全流程追蹤處置和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調度,運行“百姓點單、中心派單、部門接單”機制,完成社會治理指揮中心實體化建設,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區”。2023年3月以來累計處置各類政務事件公共安全平台總共5294件、城市管理平台總共9463件、12345平台總共61661件。“智慧集美”平台於2023年3月投入社區試運行,成為首個以“一網統管”思路規劃建設的區級平台和首個打破行政與政法壁壘的社會治理平台。
在廈門市率先成立交通信號配時中心,解決轄區交通堵點、亂點問題,有效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推動建成公共法律服務三級實體平台與集美區公民思想道德館,實現資源共享共用。
層級發力,增強依法行政執行力,確保“提質增效”
主動破解阻礙治理提升的“執法難”問題,深化集美區基層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推進鎮(街)實行“一支隊伍管執法”,切實解決基層管理中存在的多頭執法、重復執法以及“看得見管不了”等問題。成立各鎮(街)綜合執法隊,調劑事業編制36名。在省級指導目錄基礎上,印發《集美區賦予鎮(街)行政執法事項清單》,賦予全區6個鎮(街)處罰標准明確、鎮(街)屬地執法便利的181項行政執法事項,推動5家賦權部門與鎮(街)簽署賦權事項承接確認書30份,細化行政處罰權事項層級管轄規定,明確區人民政府部門與鎮(街)的職責邊界。落實鎮(街)行政執法人員資格考試與持証上崗制度和行政執法証件日常管理,率先全市發放首批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伍行政執法証件54本。2023年以來,集美區各鎮(街)合計開展執法檢查368次,立案50起,做出行政處罰41起。
2023年第三季度針對集美區賦予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部分行政處罰權工作暨“一支隊伍管執法”示范點創建工作開展實地調研考察6次,第四季度對照2023年市政府立法計劃和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計劃做好自查總結,常態化開展全區鎮(街)綜合行政執法調研和檢查,建立健全鎮(街)綜合執法的考核和監督機制,將相關部門推進賦權情況和各鎮(街)對行政執法工作的領導監督情況納入年度依法行政考核指標。
多元參與,增強協同共治凝聚力,實現“共贏共享”
堅持以群眾滿意為導向,通過政策指導、路徑引導,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共同參與治理的動力和活力。
“我家附近有棵大樹,樹枝生長茂盛,都蔓延到房子裡去了,這可怎麼辦?”
“您先別急,我這邊幫您想辦法。”
民政部門牽頭印發《集美區關於探索創新多元主體參與網格(小區)治理的指導意見(試行)》,要求各鎮街、村居積極落實開展網格駐點工作,其中葉厝社區經過選點確定了3個網格聯絡點,每天安排網格員入駐輪值,與社區居民話家常、紓困擾、化糾紛,實現聯系群眾“零距離”。
收到居民的反饋,網格員立即將情況匯報給網格長,並積極與城發園林部門協商。社區與園林相關部門及時響應、上門服務、修剪延伸枝干,守護居民美麗家園。
“沒想到效率這麼高,我反映后3天就有人來處理了。”張大伯對聯絡點服務效率豎起大拇指。
通過建立網格駐點、網格日志、網格員巡查走訪等工作制度,累計落實巡查走訪14萬余次,信息採集110萬余條,收集意見建議1200余條,排查各類隱患850余條,為居民群眾解決問題570余個,實現需求在網格發現、信息在網格採集、隱患在網格排查、矛盾在網格化解、服務在網格開展、問題在網格解決。
注重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借助厝邊議事廳等83個議事協商平台與“紅心管家”等145支服務隊,推動41名居民擔任物業服務義務監督員,激發群眾自治熱情。拓展深化“雙報到”工作,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到鎮(街)、村居(社區)報到服務,有效破解基層治理工作點多面廣、量大線長、人員不足等問題,緩解編制供需矛盾,凝聚基層群眾民主自治力量,打通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公裡”。
推動“兩個覆蓋”向住宅小區和物業服務行業延伸,引導全區135家物業與小區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132項,實現“黨建+網格+物業”全過程融合治理。發揮台胞社工服務中心作用,結合海絲中央法務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和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特點,提升轄區人才培養和法律服務層級。
集美區核定每千名實有人口配備3名社區工作者,厘清網格員7大項、40類工作職責清單。助推三級巡防體系與網格化群防群治應急點相結合,建立政法委、公安、場所單位、運營商“四方協作機制”,形成聯動巡防力量,織密基層治理覆蓋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