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攻堅不斷突破,水資源管理持續加強,全域治水全面鋪開
福州市水利局:碧水清流潤民生
地處祖國東南的福州,山海相連,底蘊深厚。閩江、敖江、大樟溪穿流而過,潤澤一方,構建了福州城水的血脈﹔鼓山、五虎山、青雲山等山脈巍峨雄壯,架起福州城山的脊梁。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福州城以近乎展懷的姿態擁抱大海,與群山共同構筑了這座多山鼎峙、河網密布的山水之城。
有了這樣的天賜資源,福州選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2023年10月28日,聯合國人居署在城市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最高級別獎項——首屆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上海獎)揭曉,福州成為全國唯一獲獎城市,推進全域治水典型經驗舉世矚目。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2023年初,福州提出新時代全域治水的思路目標,實施強基寧水、集約用水、控源清水、以文活水、產業興水、數字管水、護河愛水七大行動,用好水資源、抓好水安全,保護水生態和水環境,推動主題教育見行見效,把最好的水資源留給人民。2023年12月27日,《福州市全域治水條例》獲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將報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后頒布實施,為全面建設人水和諧共生的海濱城市、山水城市保駕護航。
集約用水
項目全力攻堅
讓百姓從“有水喝”到“喝好水”
千呼萬喚中,平潭輸水線2023年7月14日投入使用。至此,總投資61.6億元的“一閘三線”工程(平潭及閩江口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困擾閩江口城市群、平潭綜合實驗區多年的供水短缺問題終於得到解決,惠及580萬人。
“一閘三線”全線通水,是福州市水利工程提質增效、全力進行項目攻堅的縮影。2023年,福州水利建設投資和項目攻堅延續良好態勢,為保安瀾、惠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年水利建設投資完成率在全省各設區市中位列首位,市水利局在“項目攻堅增效年”專項行動階段考評中排名全市第二。
資金保障是開展大規模水利設施建設的基礎。“2023年,市水利投資建設保持強勁勢頭,全市計劃投資82.96億元,比2022年初的投資計劃增加22.7億元﹔全市完成水利投資83.88億元,創歷史新高,完成率居全省各設區市前列。全市94個重大水利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其中新開工21個、基本建成23個。”福州市水利局局長、河長辦主任張麒蟄說。
有了資金支持的底氣,福州市水利重點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一閘三線”工程全線通水﹔“一庫三線”組織工作專班多次赴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匯報溝通,爭取到中央政策傾斜和國家部委支持,正在加快推進可研相關前置專題﹔持續推進向馬祖供水工作,2023年5月首次完成共識文本交換,二期工程大陸側先行段已於2023年11月23日動工建設……
同時,福州市水利局著眼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把農村飲水安全作為重要政治任務來抓,2023年全市完成投資71853萬元,已開工建設水廠11座,累計鋪設管網1086.15公裡,48.14萬人受益,建成東南汽車城自來水廠、竹岐鄉鴻尾鄉供水工程等規模化水廠。
【民生福利】
隻為清流潤萬家
天剛亮,長樂區居民余先生走進廚房,擰開水龍頭,用燒水壺接了一壺清水,“以前喝的水很咸很‘硬’,時間久了,水壺裡積了一層厚厚的水垢。現在喝上大樟溪的好水,口感很好”。
巍峨的五虎山下,閩侯縣祥謙鎮江中村、祿家村的村民,喝著來自三溪口水庫、水廠的潔淨自來水,心裡像喝了蜜一樣甜。
“我們原來一直為缺少干淨的飲用水而發愁。”江中村村民劉金建說,“一閘三線”工程通水前,他們喝的水來自烏龍江,是村裡小型水廠生產的。隨著2023年7月“一閘三線”工程全線通水,日供水10萬噸的東南汽車城自來水廠建成投用,青口片區20多萬人徹底告別干旱缺水、水質不佳的狀況。
“群眾不僅要‘有水喝’,更要‘喝好水’。”張麒蟄說,“一閘三線”工程全線通水,霍口大型水庫主體工程建成,昌西中型水庫等骨干蓄引調水工程持續推進,穩步構建我市“三江一溪八節點 五橫四縱兩輸出”的骨干水網。
強基寧水
把好水安全 讓水資源成為“幸福水”
水是福源,也有隱憂。福州多樣化的水生態環境,時刻提醒水利人整治水患是民生大事。
為有效解決因台風、強降雨引起的城市內澇問題,福州開出治水良方——“五江一溪”閩江防洪工程(福州段)進入收尾階段﹔旗山湖節制閘工程投用﹔福州市重大山洪防治和生態補水工程(“高水高排”工程)東線2023年汛期發揮泄洪作用﹔動建閩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將補齊主城區防洪短板……
近年來,福州水旱災害防御扎實有效,推進智慧水利數字孿生建設、加強水工程綜合調度機制,著眼系統推進閩江、敖江、龍江、大樟溪、淘江等流域防洪治理,持續提升中心城區、濱海新城、大學城(科學城)排澇能力,構建洪澇兼治、系統完備的水安全體系,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福州江北主城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江,每次有強降水,北峰、新店等山區的雨水都通過主城區內河排入閩江,增加了城區排澇壓力,‘高水高排’工程應運而生。”市水利局建設處處長黃林燦說。
“高水高排”工程還兼具內河生態補水功能,平時提引閩江水通過隧洞向八一、登雲水庫充水,向新店片區水系10條內河、東片區水系12條內河進行生態補水,提升內河生態水平。
“項目開展攻堅以來,多個重要節點取得實質性進展。”市水利局總工程師王瑞說。截至2023年12月底,“高水高排”工程主隧洞完成開挖28.89公裡、佔總長的94.9%,東線工程已具備泄洪排水能力,北線、西線正在攻堅推進剩余工程建設。
【民生福利】
數字孿生系統 風雨之中“顯威力”
走進市水利局綜合調度指揮大廳,大屏幕上,虛擬仿真的溪源溪從永泰縣赤岸發源,從上街鎮倒著自然村進入閩侯,至上街鎮馬排村匯入南港。屏幕上還清晰疊加著當地的實時雨情、水情、氣象預報等監測數據。
這套系統就是溪源溪小流域(溪源水庫)數字孿生試點項目,雖然還在試用期,但已在2023年9月防御“海葵”台風中“顯威力”。
“當時預測溪源水庫最大入庫洪峰將達1290立方米/秒,達到百年一遇洪水標准。根據預報的水情、雨情變化趨勢,這套數字孿生系統生成了調度方案,建議溪源水庫提早預泄騰庫,並逐步加大預泄流量。”該項目承建單位——四創科技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陳煒回憶道,結合滾動生成的預案,溪源水庫及下游流域的各閘站展開聯合調度,削減洪峰1135立方米/秒,削峰率達88%,最大限度保障了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減少台風和暴雨帶來的洪澇災害損失,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就是數字孿生項目的最大意義。”市水利局副局長陳異說,市水利局通過組建1個中心(水工程調度指揮中心)、修訂1套規章制度、組建1個應急體系(12個應急工作組),在2023年防台風暴雨應急響應期間,聯合調度運用大中型水庫等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通過攔洪削峰、錯潮調度等方式,預泄騰庫8096萬立方米(相當於90個福州西湖的水量),攔蓄洪水8.36億立方米,有效防御江河洪水。2023年,全市420座水庫、288座水閘、165條堤防安全平穩度汛。
控源清水
保護水生態水環境 讓百姓感受“幸福河湖”
全力推進全域治水,在全國率先建立水系聯排聯調機制,成立聯排聯調中心,實現從“九龍治水”到統一作戰﹔實施“雙河長制”,把每月14日設為“河長日”,開展“護河愛水、清潔家園”行動,開展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如今的有福之州,水清河暢,碧波映城,城在山水中,人享山水樂,盡顯生態之美、發展之美、和諧之美。
2023年11月14日是“河長日”,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市河長林寶金來到龍湘水庫,實地察看大樟溪水質,了解“一庫三線”工程前期工作情況,要求相關部門和屬地堅持生態理念,搶抓政策機遇,全力以赴加快完善方案、做好群眾工作、推進項目建設,切實保障城市水安全。
治理好的河湖,怎樣長效呵護?“河長日”是福州市以上率下促進各級河長積極履職的重要機制創新。“市委、市政府將每年的3月14日定為福州市‘河長日’,並自加壓力提出,在水質全面提升目標完成之前,把每月14日作為‘河長日’,開展集中巡河護河、協調解決有關問題等活動。”市河長辦相關負責人說,為了拓展“河長日”內涵,市委、市政府將“河長日”延伸為“護河愛水、清潔家園”行動,持續提升全市河湖水系治理水平。
“河湖長制”實施以來,福州市建立市、縣、鄉、村四級責任體系,1016名河湖長到位履職,市、縣、鄉三級河長組織開展巡河護河活動近20萬次,解決河湖問題10多萬個……對市民而言,這不是一組沒有生命力的數字,而是他們生活在有福之州親水近水的有力支撐,是他們得以享受“河邊尋煙柳,小巷訪畫橋”水鄉韻致的背后力量。
從幾個人的力量,到一群人的努力。隨著“護河愛水”理念深入人心,社會各界熱心參與保護河湖,涌現出許多感人故事。繼2023年的《大兵小將》后,市河長辦制作的《江心之約》再次榮獲水利部舉辦的全國“守護美麗河湖”短視頻大賽一等獎。
【民生福利】
建設安全生態水系
見証福州“水之變”
冬日裡,永泰縣梧桐鎮大樟溪(坵演村至白杜村段)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不時有飛鳥掠過,兩岸綠樹成蔭,村民們在溪邊步道散步、健身。
永泰縣梧桐鎮大樟溪(坵演村至白杜村段)安全生態水系項目建設總長10.55公裡,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營造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讓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
該項目是福州建設安全生態水系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市水利局以水系綜合治理為抓手,以重大水利項目為依托,以整條流域為紐帶,探索出賦能鄉村振興、推動安全生態水系建設新模式。
“沒做安全生態水系前,這裡只是一個土壩,壩頂雜草叢生。”該項目負責人說,項目建成后,將落實河長制,利用大樟溪穿過梧桐鎮的優勢,結合棲鳳谷項目打造“生態休閑區”,推出“溪北露營+坵演棲鳳谷”旅游路線。
“安全生態水系項目就是要利用自然稟賦打造返璞歸真的環境。”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希望項目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福州對水生態的珍視,體會到在有福之州生活的幸福。(記者 譚湘竹 通訊員 蘇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