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清:“銀發力量”促發展 “老有所為”繪新篇

元旦剛過,福建福清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卻暖融融、熱騰騰的。穿上統一配備的紅馬甲,挎上因長久使用有些發黃磨損的帆布袋,帶著老伴子女的幾句囑托,一群“發光發熱”的銀發老人便“披挂上陣”,開啟了一天的志願工作。哪裡有急難愁盼的問題,哪裡就能看到這些老同志忙前忙后的身影……
在老年人的物質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今天,如何進一步富足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實現從“老有所養”向“老有所為”的轉變,是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滿足感、獲得感的關鍵,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的重要課題之一。
去年以來,福清市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充分發揮離退休干部黨員的政治、經驗、威望“三大優勢”,以組織賦能激活“銀發力量”,鼓勵引導銀發人才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中再出新點子、再展新風採、再作新貢獻。2023年,全市挖掘銀發人才172人,其中省級銀發人才45人,涌現出了全國“百強鄉土人才”俞祖興、省離退休干部“鄉村振興指導員”倪秉玉、“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李淑芳等一批可親、可敬、可學的銀發先鋒典型。
多層次引育人才,點燃銀發引擎
不久前,福清市老年大學開設了一堂“接地氣”的普法講座,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鮮活生動的事例,深入淺出地講解著養老詐騙常見手段、話術及防范措施等,得到了老年學員的眾多點贊。
“老有所學”讓老年人學習熱情高漲。與此同時,活躍在講堂上的老年大學臨時黨支部書記、律師許建雄更是利用專業優勢,樂此不疲地為老年教育事業貢獻著一份力量。作為老年大學老黨員工作室的帶頭人和福清市老年大學銀發人才工作站的成員,已經70周歲的許建雄,多次組織成員進基層進社區,為居民送去法律知識和法律咨詢,提供“家門口”的法律服務。去年來共舉辦20余場老年人防詐騙等講座,該老黨員工作室榮獲省“銀發先鋒工作室”稱號。
近年來,福清市將“銀發人才庫”建設納入全市人才工作總體布局,對全市離退休干部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拉網式摸排,按照農業農村、法律法規等6個領域,引導符合條件的新退休人員精准入庫,分類創建主題鮮明的25個老黨員工作室,並選出一批政治覺悟高、群眾威望高、樂於奉獻的工作室帶頭人,把黨組織建在群眾家門口,動員銀發人才等駐室就近就便開展各類志願服務。
“老年教育耽誤不得,馬虎不得。”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豐富銀發人才學習資源供給,將法治聲音以老年人的力量傳遞到家家戶戶,許建雄甘之如飴。
在福清市老干部活動中心“有聲圖書館”,隻要打開微信掃一掃閱讀牆上的二維碼,“指尖上的黨課”便立馬呈現,老年人隨時隨地就能聆聽黨的聲音,學習黨的最新理論研究成果。
據了解,這是福清市加強銀發人才黨性教育和業務知識更新的創新舉措。通過“課堂+基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福清市依托老干部黨校、老干部活動中心等主陣地,靈活運用專題授課、觀摩體驗、知識測試、紅色研學等方式育才。定期舉辦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老黨員工作室帶頭人培訓班,把黨的理論學習作為培訓核心內容,不斷提升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水平﹔用活福清特色教材,為銀發人才及離退休干部黨員推出“大僑務”觀念學習教育實踐基地、中印尼“兩國雙園”研學基地等5個新思想研學點﹔定期開展專題講座,提升銀發人才各方面技能。
福清市開展銀發人才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交流會。福清市委老干部局供圖
據統計,截至目前,福清共開展銀發人才講壇、座談會等交流活動28場,依托老年大學等主陣地開設7個科系40門課程,招收老年學員3000多人次,組織銀發人才及離退休干部黨員參觀學習新思想研學點30多次。
聚焦銀發人才所需所盼,福清市建立健全活動經費保障和關心關愛機制,主動對接涉老養老社會資源,提供保健義診等服務,將作用發揮好的銀發人才列入春節等走訪慰問名單,為其購買人身意外保險、配備醫療保健箱等物資。同時,注重銀發人才人和事的“好聲音”宣傳,精心拍攝宣傳片《終生》,編印宣傳冊《紅色領航映初心 銀發生輝再奮蹄——福清市離退休干部黨員黨建工作室掠影》。2022年10月開通老干部工作視頻號,用影音謳歌離退休干部風採、展示離退休干部黨建工作,滿足老同志可視化需求,延伸宣傳維度與廣度,目前已發布視頻上百部,2023年9月,《路——致敬最美銀發勞動者》榮獲“爭先爭優爭效 福州在行動”短視頻大賽一等獎。
全方位構筑平台,凝聚銀發力量
一張桌子,幾杯熱茶,去年5月挂牌成立的福清市銀發人才服務驛站內氣氛火熱,俞祖興、林振梅、侯傳凎等農技專家正圍坐在一起,針對今年福清蜜柚的生產種植情況開起了小會。一旁,平鋪在桌面上“努力滿足老干部的需求”的毛筆字蒼勁有力,如今這兒已成為銀發人才溝通交流和開展活動的一大陣地。
據福清市委老干部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福清逐步打造全市“銀發人才服務驛站—工作站—實踐基地”三級網格,在市老干部活動中心設置佔地1400平方米的“銀發人才服務驛站”,作為全局謀劃和全域布點的指導中樞,並探索建立“銀發人才工作站”5個、“銀發人才實踐基地”2個,為銀發人才學習交流、展示風採、發揮作用提供“學、樂、養、為”一體化服務平台。
俞祖興原是海口鎮農技站農技員。在農民缺乏農技知識、種田水平不高,糧食產量少得可憐的七八十年代,他將專業的種植技術和農業機械知識帶回了家鄉,大力倡導科學種田,進行機械化生產,推動經濟作物發展,所引進的水稻78130、雜交水稻、甘薯等優質品種均獲穩產高產,帶領村民鼓起了“錢袋子”,走上了致富路。
“不做點事情,人就真老了。”退休后,俞祖興更是“閑不住”。為了發揮所長,繼續為農民服務,他先后擔任福清市農技協秘書長、“福清龍眼科技小院”專家團隊成員,並作為漁溪鎮銀發人才工作站帶頭人,帶領其他農技類人才在科技惠農第一線辛勤耕耘、奉獻余熱,累計幫助農民1000余戶,被譽為“果農娘家人”,先后獲評全國“百強鄉土人才”、省離退休干部“鄉村振興指導員”稱號。
福清市漁溪鄭為平家庭農場內,果農們正忙著按照俞祖興先前制定的標准化果樹管理方法,科學遏制龍眼樹冬梢生長,確保龍眼樹能夠順利過冬。近年來,福清市將漁溪鄭為平家庭農場打造為“銀發人才實踐基地”,為農技人才和農戶搭建了供需對接的平台。
龍眼樹如何施肥,如何使用微生物技術,頂芽要留多少厘米……自從有了這一平台,俞祖興三天兩頭便往這兒跑,手把手指導果農龍眼樹的管養妙招。為了解決龍眼種植的“大小年”問題,以俞祖興為代表的“福清龍眼科技小院”專家們針對不同季節、不同氣候條件、不同生長時期,為果農制定了標准化的管理方法。
銀發人才俞祖興等人深入田間地頭傳授經驗。福清市委老干部局供圖
“多虧了俞老這些銀發人才,如今咱們的龍眼成了家家戶戶的‘致富果’,其他水果按斤賣,我們“冬寶9號”龍眼按顆賣還供不應求。”果農老陳喜上眉梢。近年來,福清市組織24名農村農業類銀發人才認領鄉村振興項目,對接周邊家庭農場,為200余名果農解決了病虫害等生產難題,建立21個農業科普示范基地,推動三福綠道等18個項目進展,有力促進鄉村振興。
寬領域用好人才,彰顯銀發擔當
“‘四下基層’來弘揚,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帶到基層去宣傳,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不動搖……”不久前,75歲的福清市銀齡宣講團成員盧德明用方言快板的創新形式,為大家送上了一場熱氣騰騰的主題教育紅色宣講。他的宣講擲地有聲、直抵人心,引來了一大批居民駐足圍觀。
據了解,去年以來,福清市組建市鎮村三級黨的創新理論小分隊,鼓勵黨建黨務銀發人才牽頭組建市銀齡宣講團、“五老”宣講團,深入農村等開展宣講49場,榮獲省“黨的創新理論離退休干部宣傳小分隊”稱號。
為助推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福清市還舉辦“離退休干部金秋講堂”、開展“千場主題宣講進基層”等200多場,覆蓋群眾、中小學生群體1.5萬人次﹔結合傳統節日等積極開展文體活動,由近200名老干部、老黨員和各類銀發人才策劃演出“福清市幸福老人‘七一’頌黨恩”匯演,線上線下受眾達12萬人次,助力打響“有福之州幸福老人”品牌﹔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組織離退休干部原創《唱響黨的二十大》《我們從紅色中來》等方言快板、微劇文藝作品38部,瀏覽量達21萬人次。
“雖然我們已經退休了,但作為共產黨員,就應該竭盡所能、發光發熱,利用自己的優勢,繼續宣傳黨的好政策,帶動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盧德明說道。
另一頭的音西街道福百社區,也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無論大大小小的鄰裡糾紛,隻需要喚上一聲“阿芳姐”,都能被巧妙化解。
李淑芳是音西街道福百社區的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去年9月獲評“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稱號。自2003年入住冠發小區以來,熱心腸的李淑芳就成了大伙兒的“暖心大姐”。在收到全市要打造老黨員工作室的通知后,她積極帶頭成立李淑芳黨建工作室,吸納周邊的20位老黨員作為成員,發揮老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天然優勢,共同守護社區這個“大家庭”。
據悉,近年來,福清市引導52名銀發人才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在社區推行“群眾點單、站點派單、銀發人才接單”的工作模式,實現群眾個性需求與銀發人才優勢的精准對接。去年以來,參與社區治理項目174個,提供法律咨詢150余次,輔導中小學生600余人,關愛幫扶青少年2000多人次,調解糾紛100多起。
“我們按照群眾需求、就近就便服務等原則,梳理群眾‘需求清單’,羅列銀發人才‘資源清單’,按照銀發人才特長,搭建‘送政策、送科技、送文化、送健康’服務平台,讓每個銀發人才各就各位,各展其長。”福清市委老干部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越來越多的離退休干部、老黨員自願加入到銀發人才的隊伍中,猶如群雁齊飛,正成為福清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繪就“老有所為”的最美篇章。(陳夢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