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同安:提督輩出,叱咤萬裡海疆

2024年01月19日15:13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同安:提督輩出,叱咤萬裡海疆

陳化成雕像手握劍柄,遠眺大海。 高明磊 攝

古坑村舉行“送王船”活動。 夏海濱 攝

吳必達故居 夏海濱 攝

近日,一場聲勢浩大的“送王船”民俗活動在廈門同安區汀溪鎮古坑村舉行。“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爺,而王爺起源之說頗多,有不同的地方性闡釋。在本次活動中,“代天巡狩”的王爺更是大有來頭,是清代乾隆年間的同安籍水師提督蔡攀龍。

有清一代,我國東南沿海風雲變幻,倭寇和海盜猖獗,西方殖民勢力也接踵而至,從而導致東南沿海沖突頻繁。在此歷史背景下,濱海之同安,一批批海國英杰接連涌現,挺身而出,保衛海疆。

清道光皇帝有諭旨雲:“同安為武功最盛之區。”《同安縣志》武功錄記載:“勝朝以來,台澎又歸版籍,邑遂為全省軍事要區。統計提督軍務至二十余人,功烈之偉為全省冠。”有史記載的清代同安籍水師提督便有二十余人,人數之多,全國罕有,對清代以來的中國海防產生了深遠影響。

古同安今廈門,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古同安包括今天的廈門市六區、金門縣及漳州市龍海區的一部分。時代造就英雄,古同安圖海而強,在此數百年間,軍事將領、海洋學家、商賈巨富等人才輩出。

海波浩渺,水天無際。而今,致力海防的水師提督們隻存在於史料中的寥寥數語,但他們探索、拼搏的基因一直傳承下來,印刻在廈門這座海洋城市的血脈中。

海防重地 將帥頻出

古同安盛產水師提督,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著極大關系。

從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的興起,到明代漳州月港的崛起,又或是在清代被辟為通商口岸之一廈門港的奮起,無論在古代還是近代,地處於閩南地區中心位置的同安,都是海上交通的中樞之所。

清代福建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周凱編纂的《廈門志》記載:“同安三面距海,金廈尤為險要,門戶之防也。”古同安負山襟海,近撫金、廈,綰結澎、台,是閩南泉州、漳州接壤的重要之處,地勢險要。

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在福建專設水師提督。康熙二十年(1681年),福建水師提督署移駐同安縣嘉禾嶼(今廈門島),節制金門、海壇、南澳三鎮,兼轄台灣、澎湖水師軍務。

在那個海戰迭起的年代,同安出現了許多好勇尚義的軍事將領。他們前赴后繼,接過先輩們封疆砥柱、守島衛國的“接力棒”,為國家的海防事業作出卓越貢獻。如廣東水師提督李光顯從軍三十年,身經大小戰役數十次,兩廣總督阮元親題“海邦著績”匾額予以褒獎﹔總統閩浙的水師提督李長庚,終其一生都在追剿大海盜蔡牽,在黑水洋以身殉國﹔福建水師提督吳鴻源逐夷援台,為守護國家版圖完整立下汗馬功勞﹔浙江提督吳升曾隨靖海侯施琅參與澎湖、台灣的戰斗,任職廣東水師副將時,率領水師巡視三沙群島,力証我國在清代時對南海行使主權﹔江南提督林君升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總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軍務,曾奉命勘察台灣地形,深入縣府了解民情,廣查物產分布,被稱為“清代勘台地形第一人”。

東海之濱,海浪翻涌,書寫著水師官兵們擊水搏浪的傳奇故事。

古同安造就了諸多文武兼備的海國英杰,他們熟悉港汊舟楫,善於海上征戰,同時也成就了不少精研海務的海洋地理學家。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告訴記者,他們中有不少人積迭閱歷、參稽考驗,撰寫出一部部凝結心血的海疆文獻,如浙江水師提督陳倫炯的《海國聞見錄》、福建水師提督李廷鈺的《海疆要略必究》、廣東水師提督李增階的《外海水程戰法紀要》。

水師提督的精神猶如穿越時空的紐帶,將忠義奮勇代代相傳。“清代守衛海疆的同安籍將士中,除了提督級別的將領,也有總兵、副將、參將等各級將士。提督之間也不乏父子叔侄或是翁婿關系。”顏立水介紹,或許正是有此傳承和榜樣,尚武之風在同安得以盛行。

故事流傳 激勵后人

在同安區環城西路與同蓮路交叉路口,必達天橋將周邊的BRT快速公交樞紐站和商業廣場相互連通,行人、車輛實現分流,市民可以通過天橋快速出行。作為廈門市首座環形人行天橋,同安必達天橋於2017年1月正式投用,是廈門市2016年為民辦實事項目。

天橋取名必達,除了字面上“必達”的含義與天橋功能相契合,也是為了紀念同安歷史人物吳必達。

吳必達任廣東全省水陸提督軍門時,曾命水師巡防東沙、西沙、南沙諸群島並記錄島礁水道,為我國維護南海主權留下寶貴資料。

吳必達故居坐落於同安大同街道溪邊社區溪邊街,當地人稱“提督衙”。如今,吳必達故居已被列為廈門市涉台文物古跡和同安區文物保護單位,房屋主體也已經被重新修繕。

據了解,這裡將建立集畫廊展示、書法輔導、國學啟蒙等項目為一體的書院,並以此為基礎,邀請專家闡述吳必達相關專著。

“吳必達在中國的海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僅確立了我國在南海的主權,同時也加強了兩岸聯系,讓台灣同胞更有認同感。”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江藝平說。

在廈門同安新城的核心區丙洲島,一座高達17.56米的陳化成雕像巍峨矗立,雕像面朝大海,劍眉星目,手握劍柄,已經成為同安的一座地標。

陳化成出生於丙洲島丙洲村,曾追隨清代水師名將李長庚、王得祿等人征戰南北,英勇果敢,屢立戰功,被李長庚稱為“名將才”。清道光十年(1830年),他被提升為福建水師提督,駐守廈門。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廷特派陳化成為江南提督,駐守吳淞口。1842年,英國侵略軍攻擊吳淞口,陳化成身先士卒,壯烈殉國。

據丙洲當地村民陳勇猛介紹,丙洲村仍保存有陳氏祠堂、陳化成故居、道光皇帝親題的“提督忠臣”金匾等文物古跡。在陳氏祠堂內,常常能看見老人們正在進行南音表演。悠久綿長的南音得以在素以民風彪悍、俠肝義膽聞名的丙洲村風靡,與陳化成有著深厚的淵源。

清代中期,南音在閩南進一步發展,風靡一時。丙洲漁民在南北行商之時學得南音,久而久之,哼唱南音成為丙洲村男女老少的嘴上絕活。相傳,陳化成六歲學南音,是村裡公認的南音高手。其任水師提督駐廈期間,就算軍務繁忙,陳化成依舊會彈唱南音,曾捐俸銀托人購置樂器、修繕曲館。

“陳化成為官、治軍素以公正廉潔、愛兵如子著稱,將士們稱他為‘廉將’‘陳佛’。”同安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永富表示,陳化成的愛國情操和品格美德,為同安這片英雄故土長留一脈清風正氣。

百年波瀾壯闊,水師將士們以海島為家、與礁石為伴,在驚濤駭浪上書寫下一個個保家衛國、開拓奮進的故事,最終匯聚成一部恢宏的蔚藍史詩。如今,將士們留下的文物正在相關人士的努力下,再次“活”起來。他們的故事並沒有消散,至今仍然激勵著后人。

文化傳承 綿延不息

沐浴海風,深耕蔚藍,福建的山水大觀造就了豐富多元的文化。閩人對於海洋既存敬畏,又有向往,這也讓百年前踏波逐浪的海國英豪們,在百姓的民間信俗中一代代流傳下來。

2020年12月17日,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年后的同一天,紀念清代同安籍平台功臣、福建水師提督蔡攀龍的“送王船”民俗活動在同安區汀溪鎮古坑村舉行。

竹木為骨、真船大小的精美紙扎彩船位於隊伍前端,150余匹竹紙扎的戰馬以及眾多紙扎車轎、將官、差役等跟隨其后,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著王爺自古坑村集福宮開始巡游,行進至兩公裡外的西源溪邊。在熊熊大火中,王船被化吉送走。

“本次活動除了本村村民,還有附近的宮廟、宗親共有3000余人前來參加。除此之外,還邀請專業劇團在村裡表演大戲30場、布袋戲14場。”古坑村集福宮理事會會長葉滿青說,恭送“蔡府王爺”蔡攀龍的“送王船”活動是古坑村最盛大的活動之一,每五年舉辦兩次,傳承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葉滿青告訴記者,古坑村與“蔡府王爺”有著深厚的淵源。清乾隆年間,古坑村曾是串聯廈門、泉州一帶海陸貿易路線的節點之一,常受賊寇侵擾。蔡攀龍任廈門提標千總時,為古坑村除去盤踞附近的盜賊,村民感念其恩德,便在其過世后時常敬奉。

“隨著時代的變遷,‘王爺’信仰已由最初的神靈崇拜轉變為一種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信仰文化,有著榜樣的力量,承載著獨特的海洋文化信息,極大豐富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內涵。”顏立水說,古坑村“送王船”活動也是古同安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重要見証之一。

“送王船”活動歷史悠久,各地時間不一,儀式也略有不同。在同安,“王船”的制式講究頗多,基本是由造船師參照同安梭船建造。

福建水師提督李廷鈺在其所著的《靖海論》中論述,同安梭船為總統閩浙的水師提督李長庚所創,書中十分詳細地記載了同安梭船的制作技藝、選材等。這種船后來成為清代中期最大、性能最好的外海戰船,它既是南方船隻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古帆船技藝的巔峰之作。

“清代中葉,無論是商船、漁船還是戰船,都曾以同安梭船作為主要船隻。科技不斷進步,同安梭船的使用功能也逐漸削弱,直到被取代。”林永富說,如今,同安梭船在藝術化和民俗化后,重新煥發新光彩。

今年74歲的丙洲人陳亞根與船打了一輩子的交道,曾經參與制造過多艘噸位在30噸左右的大型梭船。他從16歲時開始造船,如今是丙洲最資深的造船師之一。

在陳亞根的家中,大小不一的梭船模型陳列其中,其中,最大船模的船身長度和桅杆高度都超過1米。2022年10月,陳亞根和師傅們一起建造了兩艘噸位在3噸左右的木質梭船下水,用作旅游觀光和文化傳承之用。

“如今的同安梭船已經轉向小型化、藝術化和民俗化,其所代表的無畏風浪的精神將和同安的水師提督們一起,以另一種方式流傳下去,激勵廣大群眾世代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陳亞根說。

千載同安,海絲古邑。人們以各種民俗活動和技藝傳承,紀念著保家衛國的水師將士們。他們的事跡與精神得以傳承、衍化、延續,並以嶄新的面孔,開啟與新世代的互動聯結。(記者 邱趙胤 通訊員 余雪燕 楊心亮 鄭素描)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