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讓“清新的藍”“怡人的綠”成為廈門恆久驕傲

劉曉宇 常欽 劉發為
2024年01月22日23:4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1月22日,東南海濱,廈門灣畔,眾多專家學者、中央媒體在此聚集,共同將目光聚焦於36年來久久為功的一件大事。

“海洋是這個城市的母親,我們就是要把最好的濱海土地留給人民、留給文化,因為保護海洋就是造福於民!”廈門市政協原副主席潘世建,回憶起過往參與廈門五緣灣片區治理修復的經歷,言辭懇切,感慨萬千。

五緣灣前后對比。上為新貌,下為舊貌。

五緣灣前后對比。上為新貌,下為舊貌。

廈門,全市陸域面積1699平方公裡、海域面積333平方公裡,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典型的海灣型城市。如何處理好人與海的動態發展關系、促進人海和諧?

回溯歲月長河,答案,要從1988年開始找尋。

萬頃筼筜水接天,夜來漁火出雲煙。廈門島曾有一個海產豐富的水域——筼筜港。20世紀70年代圍海筑堤,筼筜港變成湖,廈門島大部分污水直接排入筼筜湖內,湖水發黑變臭,污泥淤積,生物絕跡,禽鳥避飛,成為百姓苦不堪言的"筼筜之殤"。

面對人民群眾的期盼,廈門市於1984年底拉開了筼筜湖治理的帷幕。但是,經費不足、入湖污水陡增等因素使得治理工作舉步維艱。

1988年3月30日,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習近平主持召開關於加強筼筜湖綜合治理的專題會議。會議明確建立綜合治理機制,創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廈門生態環境之變由此蕩開了第一朵漣漪。

治湖非一日之功。此后30多年,廈門市持續推進筼筜湖治理,一任接著一任干,昔日黑臭的筼筜湖換了新顏,如今變成了“城市會客廳”、廈門的“新名片”。

被譽為廈門“城市會客廳”的筼筜湖。

被譽為廈門“城市會客廳”的筼筜湖。

36年來,廈門市牢記囑托、久久為功,不斷踐行、豐富、拓展筼筜湖綜合治理的成功經驗,探索出一條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促進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

宣傳好、傳承好、弘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廈門實踐”,正是本次中央媒體到廈採訪的目的。

“筼筜湖一灣碧水,濃縮著廈門的發展理念之變、發展方式之變,見証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面對採訪團,廈門大學教授、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洪華生如是說。

1984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位海洋學女博士,學有所成的洪華生毅然選擇回到祖國,投入到祖國的海洋科學事業,並作為首屆廈門海洋專家組組長參與了1994—1998年“廈門示范區”項目和廈門海域的部分生態整治工作。

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期間稱贊:“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今天的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貿易投資並駕齊驅,海運、陸運、空運通達五洲。今天的廈門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廈門干部群眾始終牢記囑托,堅定不移讓“清新的藍”“怡人的綠”成為恆久驕傲。

行走筼筜湖畔、美麗鷺島,採訪團記者深切感受到這項事業的久久為功、顯著成效……

(責編:吳舟、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