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訪談】專家:廈門已成全球海灣型城市高質量發展引領者

近日,眾多專家學者、中央媒體齊聚福建省廈門市,共同將目光聚焦於36年來久久為功的一件大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
1988年3月,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專題會議,確定治湖方略,開啟了筼筜湖的蝶變。
習近平同志創造性提出的治湖思路總結為20字方針——“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
“海上花園城市”廈門。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廈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典型的海灣型城市。經過36年來的不懈努力,廈門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帶動了全域產業發展,提升了城市建設品質,形成了生態環境美、產業結構優、生活品質高的人城產融合發展態勢。
廈門的生動實踐對於處理好人與海的動態發展關系、促進人海和諧,有哪些重要意義和借鑒價值?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副司長盧麗華接受了記者專訪。
前不久舉行的首屆自然資源與生態文明論壇發布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其中廈門筼筜湖名列其中。盧麗華表示,我國海洋生態系統綜合性治理系統性修復從筼筜湖治理起步。筼筜湖綜合治理鮮明體現了“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准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的系統觀:“截污處理”是為湖區治理和改善水質除去“病源”,“清淤筑岸”是為筼筜湖根治“病灶”,“搞活水體”是讓筼筜湖暢通“經脈”,“美化環境”是通過生態治理調理“氣色”。
廈門“城市會客廳”筼筜湖。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目前,筼筜湖已經連續開展了五期綜合整治,這是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化發展的過程。同時,廈門還積極開展紅樹林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對山體、海島及森林等有序進行生態修復,著力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對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盧麗華說。
盧麗華表示,36年來,廈門市從筼筜湖綜合治理出發,不斷成功復制、積極探索實踐,根據不同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要,統籌灣內灣外、島內島外、流域灣區、陸地海洋,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有序推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向縱深邁進。自然資源部成立專班、深入調研,舉行專題座談,和福建省、廈門市一道梳理36年的廈門實踐,生動詮釋了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
去年9月召開的2023年全球濱海論壇會議上,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發布《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其中廈門市下潭尾紅樹林生態減災案例成功入選。這一案例對於做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有哪些借鑒意義?
盧麗華介紹,這一《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收錄了沿海國家(地區)8個在海岸帶保護與利用工作中涌現出的生態減災協同增效的探索實踐,旨在通過案例,進一步促進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經驗實踐的交流和學習,守護地球家園、共享生態濱海。
廈門下潭尾紅樹林公園。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下潭尾紅樹林位於廈門市翔安區同安灣,這裡是半封閉海灣。廈門針對紅樹林生態系統衰退、赤潮屢有發生、互花米草入侵加劇,以及台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頻發等問題,實施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通過統籌海岸帶灘涂整治、科學種植紅樹林等舉措,重構“林—灘—海”紅樹林濕地,退養清灘面積180公頃,累積種植紅樹林85公頃,構建了以紅樹林濕地為主體、水系聯通、植被自然緩沖帶與親水空間交錯融合的海岸帶生態減災空間體系,配套建設海洋生物引育種中心、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站、科普研學展館以及多種生態設施,綜合提升下潭尾紅樹林生態修復的科研價值、自然教育價值、人文價值,為積極推進濱海紅樹林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示范。
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兩次到訪公園,並將其作為紅樹林恢復的典范在世界各地的演講中多次引用。
“廈門作為海灣型城市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廈門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實踐走向世界,助力全球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盧麗華表示,今日之筼筜湖,已成為國內外基於生態系統的海岸帶綜合管理的成功范例﹔今日之廈門,已成為全球海灣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引領者。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台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風險加劇,嚴重威脅著沿海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與傳統海岸硬質防護工程措施相比,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紅樹林、濱海鹽沼、海草床、珊瑚礁、牡蠣礁、砂質海岸帶等海岸帶生態系統,發揮這些天然‘海洋衛士’防潮御浪、固堤護岸等服務功能,在應對災害影響的同時,可以進一步促進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盧麗華認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