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奮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

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 劉 卿 林 盈
2024年02月04日11:2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過去一年,挑戰前所未有,困難超出預期。”在1月27日落下帷幕的福建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省政府工作報告直面形勢。1.7%、3.8%、4.1%、4.5%,福建2023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可謂是壓力下拼出一條向上增長的曲線。

福建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福建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壓力與動力同在,挑戰與希望並存。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擘畫“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宏偉藍圖10周年。奮力建設新福建,福建全省上下錨定目標不放鬆,新的一年,更是緊抓民營經濟、兩岸融合、生態文明等八項任務,鼓足干勁,立於新時代潮頭而不畏,堅實地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康庄大道上。

讓民營經濟“由大到強” 產業更“優”

2024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交出民營經濟新答卷:“民營經濟貢獻了全省近70%的地區生產總值、70.6%的稅收、70%以上的科技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和94%的企業數量。”

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出貨量連續7年全球第一,福耀汽車玻璃市場佔有率長期保持全球第一,安踏入選全球十大最具價值運動服飾品牌……福建是民營經濟大省,一個個民營企業堅守實業,專注於一雙鞋、一片紙、一個電池、一塊玻璃,從小到大,堅持不懈提升產業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匯聚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福建上下深知,“大而不強”意味著止步不前。由“大”到“強”,一字之差,決心重千金。

2023年8月,福建將“民營經濟強省”提到戰略高度進行部署——《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19份配套政策文件出台。

頂層設計下,福建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把“愛拼才會贏”的故事越寫越精彩。

由針織廠起家的福建民企恆申集團,從無到有,突破了重要化工原材料己內酰胺的生產瓶頸,如今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己內酰胺生產商,還打通了己內酰胺上下游八道產業鏈,成為鏈主企業。

在福建,越來越多“恆申集團”涌現出來,推動民營經濟“由大到強”,也讓“產業優”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

為了把握好政府與市場、有為與有效的關系,讓民營經濟“大森林”盡享陽光雨露、扎根肥沃土壤、更加本固枝榮,福建不僅給政策,也給資金、給服務、給扶持:完善省領導挂鉤聯系機制,推出300億元提質增產爭效專項貸款、惠及2萬多家企業,引進民企制造業項目2280個,民間制造業投資增長8.1%,新登記民營經營主體112.8萬戶、增長9.1%……

寧德鋰電新能源景區。李民雄攝

寧德鋰電新能源景區。李民雄攝

新的一年,福建將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政策更加公開、更多免申即享,承諾堅決落實兌現……這些舉措歸根結底為的是“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落到實處,為的是福建上下共同期待的“讓民營經濟像綠水青山一樣成為福建的驕傲”。

讓閩台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機制更“活”

福建的6個台創園連續6年包攬國家考評前六名。在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每次櫻花盛開,慕名而來的游客有幾十萬人。

漳平永福櫻花茶園(資料圖)。陳秀容攝

漳平永福櫻花茶園(資料圖)。陳秀容攝

閩台地相近、人相親,作為兩岸融合的“排頭兵”,福建始終默默耕耘。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出台,讓福建的方向更明、動力更足。

中央畫好“規劃圖”,福建將其細化為“施工圖”。

2023年年底,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的實施意見落地,從以通促融、以惠促融到以情促融,字字飽含深情,讓台胞台商台企“願意來、留得住、融得進、發展好”。

台胞李志鴻在列席福建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時說:“政府出台諸多惠台惠農優惠政策,引起台灣農民弟兄的熱議好評,現在我們的農業事業蒸蒸日上。”

寧德代表團代表認真聽取建議。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寧德代表團代表認真聽取建議。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以全局謀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福建九市一區特點不同、各有分工:福州馬祖、廈門金門打造“同城生活圈”﹔平潭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先行區域﹔泉州和漳州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三明建設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寧德打造閩台新能源汽車智造基地……

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說,要堅持以改革促融合,用好中央賦予的改革自主權,加快推動對台各領域政策和制度創新,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提升海峽論壇等品牌效果,積極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共同產業、共同家園,把廈門打造成為展示“兩岸一家親”理念的生動窗口。

前行的目標,便是“讓兩岸親情割不斷,不再區分你和我”。

多區疊加是中央賦予福建的先行先試政策,也是福建省機制活的一大優勢所在。當前,以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為重大責任,福建同步深入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等一攬子“工程”,持續勇立潮頭,以機制活激發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百姓更“富”生態更“美”

“當產業項目、經濟增長速度與生態環境發生沖突時,寧可放棄項目,寧可速度降下來一些,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這一段話,連續兩年出現在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中。

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對千千萬萬八閩兒女來說,“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福建的驕傲”這句囑托深入人心,堅守生態“優等生”是一種責任擔當。

南平是福建的生態屏障。吳震攝

南平是福建的生態屏障。吳震攝

坐擁武夷山脈的南平是福建的生態屏障:南平地處福建母親河閩江源頭,閩江是“一江春水”還是“一江污水”,關鍵在南平。

這些年,南平一直將“當好生態文明建設‘優等生’”作為發展目標,為了把嚴發展“關口”,南平嚴格制定了進入工業園區項目的聯合預審機制、負面清單機制、招商引資白名單等,為的是做大做強做優“一座山、一隻雞、一根竹、一瓶水、一片葉”的生態優勢產業。

生態文明建設,既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又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在閩西山區,全國首單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於2023年年底在長汀縣完成:當地兩家礦企以180萬元價格,購買羅地河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碳匯10萬噸。

在寧德市周寧縣,黃振芳“一片林,三代人,護生態,接力干”的故事廣為流傳,當地深耕黃振芳家庭林場,打造“三庫”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厚植森林旅游,引來八方客。

在“全國林改第一縣”龍岩市武平縣,當地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業,構建起了林藥、林菌、林花、林蜂等林下經濟產業體系。作為武平縣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福建省人大代表鐘亮生帶領合作社成員發展養蜂產業,還將蜂蜜進一步開發成了蜂蜜綠茶、蜂巢酒、蜂蜜護膚品等蜂制品。

……

八閩大地上,還蘊藏著許多“點綠成金”的啟示和故事,激勵著八閩兒女“一張綠圖繪到底”,將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進一步拓寬。

新的一年裡,福建錨定“打造美麗中國先行示范省”目標,將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地擦亮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