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祈福鬧新春 廈門同安呂厝華藏庵甲辰年第154屆迎王祈福文化節開幕

迎王祈福文化節現場熱鬧非凡。
四年一屆的同安呂厝“送王船”之迎王祈福文化節開幕。
四年一屆的廈門同安呂厝“送王船”之迎王祈福民俗活動來了。正月初四,隨著上千人的民俗表演隊伍浩浩蕩蕩踩街穿城,“迎王祈福 護境佑民”同安區呂厝華藏庵甲辰年第154屆迎王祈福文化節正式啟幕。
“送王船”是極具閩南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同安區西柯街道呂厝社區,“迎王”和“送王”活動每隔四年舉辦一次,本次活動就是為了“迎接新任王爺”,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同安呂厝“送王船”文化迄今已傳承600多年。去年10月,中國和馬來西亞“送王船”非遺紀念碑在呂厝社區揭碑,同期揭牌的還有呂厝華藏庵王船展示館。
載歌載舞踩街而行 點燃新春氛圍
昨日中午,鐘聲敲響,鑼鼓不休,迎王輦隊、旗牌隊、鼓樂隊及腰鼓隊等民俗隊伍從呂厝社區華藏庵蜿蜒而出。
宋江陣、丙洲南音、蜈蚣閣、英歌舞……這支踩街隊伍一邊行進一邊表演,徒步近3公裡,直到抵達臨近海岸的迎王文化廣場。一路上,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民間傳統藝術表演,吸引市民游客或駐足觀看或跟隨欣賞,點燃了紅紅火火的新春氛圍。
在海上,船隻來往穿梭,旌旗迎風招展,以一場極具閩南韻味的“海上廟會”,恭迎“王爺”上岸。西柯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永謂表示:“‘迎王’是為了祈願安康,我們要傳承和弘揚呂厝王船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深入挖掘王船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
據介紹,呂厝華藏庵每逢農歷鼠、龍、猴年舉行“迎王”和“送王”民俗活動,是閩南規模最大、儀式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具體而言,活動內容由迎王、王爺巡境、請火、造王船、豎燈篙、王船出塢、王船吉安、送王船等環節組成,需歷時10個月。
台胞僑胞跨海而來 串起文化紐帶
本次迎王祈福文化節吸引參與者4萬人左右,其中包括台胞、馬來西亞僑胞,以及來自浙江象山,福建漳州、南安、惠安、廈門各區等200多個分爐位代表和宮廟代表。
“這是我第一次來同安參加‘迎王’盛會,感覺特別親切、特別榮幸。”跨海而來的馬來西亞萬怡力勇全殿秘書長蘇汶財表示,“送王船”文化是中馬兩地人民之間聯系交流的重要橋梁,希望今后能夠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守護好、傳承好這份世界文化遺產瑰寶。
據悉,作為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送王船”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台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閩南地區傳播到台灣地區,乃至傳向東南亞華僑華裔聚居地,是閩南海洋歷史文化的重要遺留,至今仍在有關社區活態傳承,是維系海峽兩岸同胞、海外僑胞情感的紐帶。
同安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送王船”傳遞了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生動詮釋“海峽兩岸、海內外一家親”,淋漓盡致地展現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鄉情共聯的時代特征。(文/記者 林健華 盧漳華 通訊員 韓超 圖/通訊員 夏海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