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奇山秀水一杯茶(大地風華)

巫奕龍
2024年03月20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九曲溪碧水澄澈見底,天游峰一石蔥蘢挺秀。寒冬的武夷山,依舊滿眼蒼翠、生機盎然。四面八方的客人來到這裡游山玩水,流連忘返。

武夷風景,貴在“三三秀水、六六奇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而集千般奇秀、萬種風情於一身的,正是岩茶。

“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這是茶聖陸羽對茶葉生長土壤的描述。武夷山丹霞地貌千姿百態,岩石風化后富含礦物質,形成茶樹獨鐘的珍稀“爛石”,岩茶之名由此而生,岩韻之韻由此而成。

岩茶依生長條件分為正岩、半岩和洲茶,其中正岩品質最佳、岩韻最濃。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廖紅曾率團隊在正岩區、半岩區和洲茶區多點採樣,分析了不同茶區茶青及土壤樣品萬余份,獲得大量科研數據。研究發現,正岩區、半岩區、洲茶區的茶青次級代謝物差異顯著,說明岩韻不是虛幻的感覺,而是切實的存在,與產地明顯相關。

岩韻還與山巒雲霧相“繚繞”。九曲溪畔、天游峰下,有一著名景點——茶洞。穿過石門,但見岩峰石崖環峙,一畝見方的空曠平地上,山泉叮咚作響,茶樹青翠欲滴,空靈之氣扑面而來,仿佛進入桃源仙境。然而,洞在何處?其實,此刻已身在洞中——洞口朝天,也稱洞天。相傳這是武夷先人最早栽下茶樹的地方。上品坑澗岩茶多受益於這種洞天佳境:雲霧低回,陽光輕撫,注天地之精華,育品類之繁盛。

名列岩茶之首的母樹大紅袍之所以神奇,就在於“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生長環境。在清泉潺潺的九龍窠峽谷,峭壁上六株母樹大紅袍亭亭玉立,周邊砌石保護,有如精致典雅的盆景。

大紅袍之名何來?眾說紛紜。流傳較廣的,一是靈猴採茶說。由於茶生懸崖峭壁,得靠猴子攀岩採摘。更多的是狀元報恩說。明初一學子赴京趕考,途經武夷山時中暑暈厥,幸得僧人搭救,后學子高中狀元,特意回來報恩。僧人將救治之功歸於以茶入藥,讓學子報恩茶樹,學子遂披茶樹以御賜紅袍。

母樹大紅袍誰栽?同樣莫衷一是。有種說法是鳥銜茶種掉落岩壁。天降奇樹,自然得天獨厚,不僅有山間霧靄精心滋養,更有岩頂細泉終年浸潤。母樹大紅袍茶物以稀為貴,2006年起,武夷山市政府決定對母樹大紅袍實行停採養護。如今,游客可以徜徉於岩骨花香漫步道,感受母樹大紅袍的絕代風華。

武夷風光,美在山水交融。“溪邊奇茗冠天下”,自然少不了水的襄助。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中心景區公路經過月亮灣,冬季枯水期依然水量充沛。晶瑩的溪水從容流下弧形水壩,“大珠小珠落玉盤”,珠帘密實,樂聲律動,山光水色,沁人心脾。月亮灣的水是武夷好水的一個縮影,高度契合古人“清、活、輕、甘、冽”的泡茶用水標准。

月亮灣橫亙於九曲溪上游桐木溪。溯溪而上可到溪水發源地——武夷山國家公園核心區桐木村。這裡是世界紅茶的發祥地,所產正山小種名揚天下,還為英語添加了“小種紅茶”這個單詞。九曲溪自西向東蜿蜒穿過的茂林丹崖,歷史上還是重要的茶葉貿易通道。

“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今天,人們習慣於坐在竹筏上,順流從九曲星村碼頭漂向一曲幔亭峰下,飽覽勝跡,滌淨心塵。然而,歷史上的九曲溪則是交通要道,辛勤的船工從一曲向九曲逆流而上,將沿岸盛產的岩茶運到當年名噪一時的星村茶市,再由星村北上南下、跋山涉水、漂洋過海。沿岸崖石上纖夫留下的腳印,記錄著九曲茶路的崢嶸時光。

汲九曲溪水烹茶,如何?早在八百多年前,一代理學宗師朱熹就已樂在其中。九曲溪流至五曲,有一巨石屹然而立,“可環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當中窠臼自然如灶。”朱熹請石匠刻“茶灶”之名於石上。他常與友人在此聚首,品茗論道,還留下詩句——“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哲人已去,茶煙猶存,歷朝歷代名家大師唱和吟詠之聲,至今不絕。

朱熹一生,近五十年在武夷山度過。離“茶灶”不遠的隱屏峰下,有朱熹興建的武夷精舍遺址,如今復建為朱熹園。他在這裡著書立說,倡道講學,筑理學大廈,啟“道南理窟”。

中國人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就是最早發現了茶葉之用,並使之風靡世界,甚至影響了歷史進程。

茶葉長期是古代絲綢之路流通的主要商品之一。繼絲綢之路之后崛起的又一條連通亞歐大陸的國際商貿通道——萬裡茶道的起點,就在武夷山。武夷茶從這裡出發,一路輾轉進入俄羅斯,再傳入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茶路延綿一萬三千多公裡。

武夷岩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已躋身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而將武夷山從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雙世遺”提升為“三世遺”。岩茶傳統制作流程有復式萎凋、看青做青、雙炒雙揉、低溫久烘等環環相扣、不可或缺的十道工序。古人曾贊“武夷焙法實甲天下”。武夷茶人對茶技的孜孜求索,令人贊嘆。

岩茶種類繁多,鐵羅漢、水金龜、嶺上梅、醉海棠、不知春……信手拈來,聞名識香,據說多出自明末清初的文人雅士之手。然而,對於茶的探究,人們從未止步。多少年來,武夷茶人一直為做出好茶不斷精進。在燕子峰山腳下的燕子窠,我們直接感受到新時代茶人的新探索。作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實驗示范點,燕子窠生態茶園套種大豆、油茶等作物,形成“有機肥+綠肥”種植模式,最大限度保留茶園生物多樣性和完整生態鏈。目前,燕子窠模式已輻射福建全省三十萬畝茶葉種植面積。

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是各地正在書寫的大文章。數據顯示,武夷山市約一半人口從事涉茶行業,擁有茶山約十五萬畝、注冊茶企五千余家,茶葉年稅收突破一點二億元。如此看來,武夷山與其說是旅游之城,還不如說是一座茶香濃郁的茶城。

茶葉深刻改變了武夷山的旅游業態和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圍爐煮茶為例,這種朱熹鐘愛的喝茶方式正在武夷山復蘇。溪水邊、山腳下、大街上、商鋪裡,人們圍著一爐暖茶和水果茶點,或談天說地,或凝神思考,或切磋琢磨。武夷山還曾專門舉辦為期三天的全國圍爐煮茶節,游客與市民雲集城鄉十三處分會場,爐火紅紅,茶氣氤氳,人情暖暖,其樂融融,好一派盎然生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0日 20 版)

(責編:關喜艷、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