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4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范例獎
近日,住建部公布2023年中國人居環境獎名單,全國36個項目獲得該獎項,福建省4個項目分別在四類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獲獎數量全國第二,為全國人居環境改善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一起來了解一下福建省4個獲獎項目的具體情況——
交通便捷類范例——廈門市山海健康步道(雲海線、林海線)項目
廈門市山海健康步道(雲海線、林海線)項目為“一環三水兩橫兩縱”廈門本島健康步道系統的兩條主干路線,構建了“安全、連續、便捷、舒適”的城市慢行空間,打造“和諧宜居、健康舒適”城市。雲海線起於東渡郵輪廣場,終於觀音山沙灘,串聯島內中北部“八山三水”生態節點,形成貫穿本島東西走向的山海步行通廊,全線長約23公裡,項目總投資9.2億元,於2020年年初建成投用﹔林海線北起五緣灣,南抵環島路,全線長約31公裡,與雲海線、雲頂路空中自行車道相互聯通,項目總投資9.4億元,於2022年底建成投用。該項目獲全國優質工程獎、“杰出人行橋獎”等多項榮譽及科技研發成果。
廈門市山海健康步道。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該項目構建“軌道+公交+慢行”的立體綠色出行體系,綠色出行率達70.43%,機動車碳排放量降低6%。
以人為本實現了“主線全線無台階、無障礙通行”,滿足各類人群多樣化慢行需求,營造“有愛、無礙”的人文關懷氛圍。
“通山、連海、串城”,打造45個口袋公園,兼具平急兩用避難場所功能,結合步道構建全景安全平台及山林消防安全保障系統,完善防控體系,打造安全韌性城市。
堅持技術創新,創新裝配式鋼結構實施運用、再生水回用、生態邊坡等,對環境低影響、輕介入,優質藍綠空間為139種野生鳥類提供棲息之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長廊。
串聯沿線商圈、產業園、文化村落、景區、景點等,推進產城融合。
多元包容類范例——廈門市洋唐居住區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
廈門市洋唐居住區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位於廈門市翔安區南部核心區,自2010年12月開始規劃建設,是福建省建成投用的最大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獲得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獎等。項目佔地面積約48.7公頃,總建筑面積約137.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0億元,提供住房約1.34萬套,可保障人數約3萬人。
廈門市洋唐居住區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租購並舉全覆蓋保障。聚集多元保障群體,提供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保障性商品房(類似共有產權住房)、人才住房等多類型住房,實現各類群體和諧共居,同享均等化公共服務。
科技賦能精細“智”理。將人臉識別管理系統列為項目建設標准,利用大數據分析、研判、預警居住異常情形,助力閉環管理,實現智慧監管降本增效,智慧安防提檔升級。
品質建設綠色人居。踐行綠色建筑理念,打造福建省保障性住房“和諧人居”首個設計試點,按綠色建筑二星標准設計施工,採用光伏發電、光導照明等新技術,建設共享充電棚、智能垃圾屋等設施,實現節能環保。
近鄰社區共建共享。打造“住房直通車”近鄰黨建品牌,建立“重大變故必訪、生病必訪、重大節日必訪”三必訪機制,提供“紅、橙、黃、藍”四色精准幫扶服務,整合資源,舉辦針對小區住戶的定向招聘活動。
健康舒適類范例——福州市蒼霞新城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
蒼霞新城小區位於福州市台江區蒼霞街道建於2001年。時隔20年,該片區小區已成為福州城市中心典型的老舊小區,水電管網等基礎設施破舊、停車位和社區公共配套設施不足、生活便利性差等問題日益凸顯,群眾改造意願強烈。此次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佔地218畝,范圍涉及42棟樓、3441戶居民,改造總面積26萬㎡,總投資35354萬元,內容包括基礎設施提升、樓體安全整治、公共配套完善、十五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等內容,於2022年底竣工完成。
立面改造前。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立面改造后。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堅持“一攬子改造”。既開展基礎設施改造,增設無障礙、適老化設施,又在架空層統籌布局“長者食堂+學堂”、照料中心、醫養康復等綜合民生服務,實現品質功能提升、空間結構優化、城市活力激發、歷史文脈延續等多維目標。
採取“一本賬統籌”。採用“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招標模式,引入社會資本1.2億元,將財政資金明確的改造工程、社會資本配比的改造工程,以及空間資源運營,一並打捆招標運營,預計20年收回投資。
搭建“一核心動員”。強化黨建引領下老舊小區改造的長效機制和共治平台,組織居民開展民主協商,敞開大門讓群眾參與沉浸式設計和協商式改造,實現各關鍵環節和利益訴求的“閉環管理”。
推動“一盤棋治理”。實現工程改造、物業管理、社區治理“一盤棋”推進,並通過居民受益付費、多元增值服務等途徑,建立起老舊小區物業“自我造血”長效運營服務機制。
整潔有序類范例——福州市紅廟嶺園區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
紅廟嶺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總規劃面積約11500畝,園區累計投資53億元。先后建設涵蓋垃圾焚燒發電、餐廚、廚余、危廢、大件(園林)、沼氣發電、飛灰、爐渣、滲濾液處理等十余個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年處置福州城區各類生活垃圾180萬噸,是一座處理門類齊全、工藝設施先進、處置體系完善、生態效益良好、環境優美的郊野公園式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園區。
福州市紅廟嶺園區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供圖
該項目的亮點包括:多個領先。1992年全國最早建成先進規范的垃圾衛生填埋場﹔2007年最早建成焚燒發電廠﹔2020年在全國重點城市中率先“零填埋”﹔2023年獲評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中國環境衛生行業低碳(零碳)環境產業園區試點單位。
門類齊全。首創“一園式”集中建設模式,建成全體系分類資源化處理項目,節約土地、建設和處置成本,提效的同時還規避“鄰避效應”。
工藝先進。採用高效成熟的垃圾處理技術和規范標准建設。園區污染物排放、異味的控制等採用比國家標准更嚴格的上海地方標准。並參編省部,市級標准規范5篇,獲專利27項。
安全環保。參照“化工園區”管理,引入第三方機構,實施全員全方位的安全管理“1234”工作法,落實安全“四個清單”和四級風險管控。
循環理念。首創“三個循環”,實現“近零排放”。年發電約7.8億千瓦時,折合節約標准煤約31.6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77.6萬噸。
創新宣教。建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教展廳,並和各新聞媒體合作,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制作垃圾分類動畫、開展分類挑戰賽、廣播微情景劇等,向全社會廣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助推垃圾分類水平和人居環境進一步提升。
接下來,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將繼續加大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的力度,鼓勵各地市積極申報中國人居環境獎,加強交流合作,積極推進城市和鄉村的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打造更加美麗、宜居、和諧的人居環境,推動全省人居環境工作再上新台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